诗经采薇全文及解释 诗经微解之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采蘩》,《诗经·国风·召南》里的第二篇诗,描写了两周时期典型的农事采集活动——采“蘩”。至于“蘩”为何物,“蘩”有何用,采“蘩”者何人等问题,就不是诗文本身所能解答的范畴了。这需要结合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文献资料等综合考证。

诗经采薇全文及解释 诗经微解之采蘩(1)

诗经里


就《诗经》解读来说,从纯粹诗文角度理解的诗旨与经学角度理解的诗旨之间,定然存在差异,而且极大可能属于较大差异。当然,即便是一般诗学意义上的解读诗歌,也绝不能忽视它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等要素。但鉴于《诗经》创作年代久远、作者模糊难辨等实际,要去落实、考证《诗经》中的诗歌背景等内容显然不易。

既然如此,在理解《诗经》中诗歌的大目标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诗文解读为主,以历代注诗家的注说为辅,尽可能详实地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诗歌的主旨情感。当然,我们也得承认,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若置于诗歌解读领域,就是解诗者常讲到的“诗无达诂”,即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的解读不尽相同。

诗经采薇全文及解释 诗经微解之采蘩(2)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过,既然是同一首诗,那总得有个解读核心——诗文本身。因此,从理论上讲,关于诗歌理解的差异程度不应该也不会大到哪儿去。不过,这种观点显然和诗学、经学解《诗》中的强烈反差现象两相矛盾。所以,我们要意识到,经学意义上的《诗经》解读,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政治教化的再创造,后学者多批驳其脱离诗文内容便是这个原因。

本着这类认识,解读《采蘩》诗的根本方法,应是将主流注《诗》者的理解和诗文内容本身相结合。

诗经采薇全文及解释 诗经微解之采蘩(3)

《诗经》意境


首先,就“蘩”为何物做个梳理:

《毛传》对此的解释很简单,它说“蘩”为“皤蒿”,但“皤蒿”具体为何物却未作进一步解释。想来在当时皤蒿之名人尽皆知,只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不过,“皤”有白色的意思。也许正因如此,三国时吴国的学者陆玑才在《毛诗草木虫鱼疏》中将“皤蒿”解为白蒿,并说:白蒿春天发芽,秋天香美可食。自此,后人多从此说。

至于从白蒿之说延伸出来的艾蒿、蒌蒿、蓬蒿等,都有一定根据,但服从者毕竟少数。实际上,从各种文献资料综合查证的结果看来,古代以蘩为名的植物肯定不止一种,比如《楚辞》“蒿,蘩草”的注释,《尔雅》“蘩,皤蒿”、“蘩,菟蒵”、“蘩,由胡”、“蘩之丑(类),秋为蒿”等说法。所以,唯一能确定的是:蘩的种类很多,极有可能涉及多种蒿类植物。

诗经采薇全文及解释 诗经微解之采蘩(4)

白蒿


第二个问题——蘩有何用?

在《豳风·七月》中有诗句“春日迟迟,采蘩祈祈”,《毛传》对此的注解是:“蘩,白蒿也,所以生蚕”,于是蘩和蚕事联系起来。但在《毛诗序》对《采蘩》的解读中,则并未提及生蚕一事,倒是和祭祀仪式紧密相关。它说:“《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后来的宋儒朱熹则在《诗集传》中将养蚕之事扩充为亲蚕之礼,既有祭祀仪式又有养蚕之事,想来颇受先贤的影响。后来的解《诗》者,大都不出这三种说法的范围。

但是,养蚕的说法显然忽视了文献资料的佐证,也忽视了《七月》与《采蘩》中“蘩”功用的差别,更忽视了蘩的品类丰富性。蘩这一植物,品类丰富,既然可以食用,自然可用以祭祀;若可生蚕,自然可参与亲蚕之礼。所以,从蘩的单一作用上来得出结论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那怎么做好呢?答案是寻找文献资料的佐证。

诗经采薇全文及解释 诗经微解之采蘩(5)

养蚕之事:蚕丝蚕茧

我们知道,《诗经》中的诗歌和后世的诗文不同,它可以和乐而唱,类似于今天的歌曲。那么,兴于两周时期的《诗经》,都应是当时被广泛传唱的歌。既然如此,它必然存在一定的使用场景和抒情倾向。实际上,采蘩用于祭祀,已经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左传·隐公三年》云:

“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炯酌》,昭忠信也。”

诗经采薇全文及解释 诗经微解之采蘩(6)

文献资料的查证


第三个问题——采蘩者何人?

从诗文本身及社会文化看,采蘩者必是女子,而且为的是“公侯之家”的事务。那么,无论是祭祀之用还是养蚕、亲蚕之用,都有点“服劳役”的感觉。而且,诗文中明确指出“夙夜在公”,说明“采蘩”的劳动并不轻松。因此,按照我们现今的思想观念,这必然属于一首控诉贵族阶级奴役普通劳动者的愤慨之曲,那采蘩者定是宫女、女奴之类的被剥削者了。况且,在我们的观点里,贵族妇女养尊处优,如何会从事辛苦的农业劳动呢?

但历史依靠的是事实,而不是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主观臆断。实际上,西周时期非常重视农业发展,贵族阶级甚至是周天子,都要经常以身作则,劝农课桑,更何况一般的贵族妇女。再说,祭祀活动在当时是国家大事,有着很高的地位,是极重要的事件,贵族阶层亲自参与劳作以表忠诚是常态。换句话说,在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初始阶段, 祭祀活动的祭品等由贵族阶层亲自准备没有任何不妥。

诗经采薇全文及解释 诗经微解之采蘩(7)

祭祀仪式

不过,为什么要说一定是贵族妇女而不是普通女子或奴隶呢?主要还在于诗文中的“被之僮僮”、“被之祁祁”句。其中,“被”通“髲”,是周代贵族妇女的一种头饰,普遍认为类似于今天的假发,属于普通人和奴隶不能越礼而用之物。“僮僮”意为光洁整齐的样子,“祁祁”则是舒散之貌,都是形容妇女发饰“髲”之形状的词汇。

也就是说,这些妇女劳作的时间很长,早出晚归,以至于美丽的发型都变得松散无形了。而由于这种发饰的规格不是一般女子能够享用之物,所以采蘩者应是贵族妇女一类的人。

诗经采薇全文及解释 诗经微解之采蘩(8)

古典女子:美丽的发型

另外,从“公侯之事”、“公侯之宫”等诗句可以推断,在等级森严的周朝,为公侯之家做事情的必然是同等级的夫人或次等级的夫人。但从行为逻辑和言语逻辑来看,理应是比公侯级别低的臣子家眷。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应是士大夫的夫人们。注意,在不涉及主观思想观念的场合下,适当的逻辑推断是可行的,此处是基于历史事实进行的推理。


最后一个问题——诗歌主旨。

既然前文认同诗歌讲述的是贵族夫人为公侯之家的祭祀仪式采蘩做准备,那其诗歌主题必然是显示当时人们对神明、对祖先的敬畏和忠诚了。

——全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