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拳理究竟是什么(太极拳重意重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太极拳重意,甚至说“重意不重力”,那么这个意是什么?为什么要重?怎么重?
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心之所发谓之意。”就是说:意是心发出来的。这也是传统武术常讲的“心为帅,意为旗,力为先锋”。简单地讲,意是心的所思、所想、所向,因此会有意愿、意念、意思、心意、意志、情意……
心里发出来的就是意,但是这个意还是人去执行,执行的时候能不能坚决贯彻,这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贯彻了,那就是心意相合了;如果又不想贯彻了,比如忍不住诱惑了,抵御不了欲望了,这时候心与意会产生冲突,我们现代人叫思想矛盾,或者叫心理冲突,这就是心意不合。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比如我早晨还下定决心要戒酒,可是一到吃午饭的时候,又忍不住想喝酒了,于是安慰自己,再喝一次,明天绝对不喝了。儒家认为这就是自欺。
儒家说“诚不自欺”。很多专家把诚解释为“确实”了,这是错误的。诚就是诚信的诚,真诚的诚,诚实的诚,志诚的诚。
自欺就是不诚,不骗自己叫作诚,所以说“诚不自欺”;不骗别人叫信。不骗别人也得诚,否则也做不到,所以会把诚信合起来用。
不骗别人比不骗自己反而容易做到,不骗自己是极难的事,因为要跟个人的欲望做斗争,是自己跟自己斗。
因此,内三合中的心与意合极难。难到什么程度呢?难到孔子这样的圣人直到七十以后才能完全做到,而他只活了七十三岁。七十多岁之后,人老体衰,很多最难抵御的欲望已经没有了。
具体到练拳,我们想专心不走神,可是又不由自主地走神,我们越想放松却越紧张,这就是心意不合,是心意不诚,看上去没有刻意骗自己,只是自己的心控制不了自己的意和神,这也是不诚。诚就是实,实就是坚定,什么坚定?当然是意志、信念了。
心意不专,就没有力,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人突然受到惊吓或者听到了不愿意听到的消息,手里拿着的东西就落地了。这就是神和意被别的事物吸引了,意不在手上了,所以力也就不在手上了。
因此,必须重意。重意专,重意诚。
要做到专一和意诚,方法很多,但都不是有了方法就能实现的。
专一需要静,需要松,需要轻,需要慢,这是我们练太极拳与众不同的原因。因为快和重是人的生活常态,而轻、慢、松相当于《道德经》中讲的,“道,反”。
人安静之后欲望就小了。“无欲则刚”,“宁静致远”,这些话都是有道理的。老子提倡俭,反对奢,也是为了克制人欲,实现心意相合。
具备极虔诚的信念也会不自欺,这就是有人故意神化太极拳的一个原因。
坚定的信念需要磨炼,我们把它叫意志,或者叫毅力。陈鑫先生在《图说》中也讲志,也讲恒。要做到心意相合,必须有一定的意志,有一定的毅力,并且长期坚持,形成习惯,这就是恒的作用。持之以恒就是为了固化意志,提高毅力。
苦修的僧人,他们就是通过苦修来坚定信念。悟需要外界的刺激,需要肉体和精神的交流。因此,闭关一方面能磨炼意志,因为不与人相见,忍受寂寞是需要毅力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逃避矛盾,比如那些宅在家里的宅男宅女,他们有社交恐惧症,看上去也像闭关,实际上他们是逃避,而不是磨炼。他们的磨炼方式正好相反,应该走出去,与人打交道。
因此,到僻静处,忍受寂寞是一种修行;到闹市中,与人打交道,忍受凡人的折磨也是一种修行。逃避烦恼,或者爱恋红尘都不是修行。表面看似差不多,实际上完全相反。修行是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意志,不修行是放纵自己的欲望。
明白了这些道理,大家就知道如何去做了,因为具体的做法是每一个人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
首先得练专注,至少打拳的时候不走神,专注于动作的准确,专注于动作的用法,专注于趋向规矩,或者专注于松静定都行。
其次就是磨炼自己的意志,志也是一种意,是理想,是愿望,是“心之所向”。
再次就是持之以恒。让正确的思想行为成为习惯,这样就强化了心意相合,不容易出现思想矛盾。
有的人认为心想到哪,手打到哪就是心意相合了,就是内外相合了,这是最简单的拳的要求,离真正的心意相合差得很远。伟人想戒烟,然后就戒了,那才是心意相合。坚定的信念轻易就打败了欲望,这才是了不起的事。
我以前讲过,先练专一,后练虚无,就是从杂念纷纷到一个念头,再到没有念头,那才是真正的无、虚。
不讲生活,单讲练拳,那就是用一种念头坚持打下来,不动摇,不分神,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有一定的定力。一直练到一念不起为止。
因此,重意不是意念重,而是重视心意的磨炼,先专再虚,从多到一,再从一到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