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生死对话站在生死的临界点(跑码头出来的沪剧皇帝)

解洪元(1915年一1990年)是老一辈沪剧演员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创造的解派艺术也是沪剧最有影响的男声流派之一,他曾在1940年代被观众评为“沪剧皇帝”。在他的艺术生涯中,革新与融合的艺术精神一直贯穿在舞台实践中。然而“沪剧皇帝”最初却是“跑码头”出身,没有固定演出场所,终年飘泊,风餐露宿,被人看不起。但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解洪元自强不息,勤学苦练,终于在艺术上独树一帜,逐渐走向成熟。

沪剧生死对话站在生死的临界点(跑码头出来的沪剧皇帝)(1)

解洪元肖像照

解洪元1915年11月出生的江苏镇江一平民家庭,父亲很早就因病去世,全靠母亲到上海投亲靠友,含辛茹苦把他养大。13岁那年,他偶然在苏州玄妙观看一草台京剧戏班演出,竟产生强烈的学戏兴趣和愿望,便毛遂自荐,被一花脸演员收为徒弟。然而戏班有许多陈规陋习,解洪元年少懵懂入戏慢,经常被师傅打骂,致使他难以忍受,便偷偷回到上海家中。

沪剧生死对话站在生死的临界点(跑码头出来的沪剧皇帝)(2)

解洪元肖像照

回到上海后,他看到本滩(沪剧的前身)的演出,也十分喜欢,就萌生了学唱本滩的想法。后经人介绍,总算进了一个戏班。这一次解洪元学得十分认真,几个月下来,便能演唱一些小角色了。而且解洪元发现并认准了一名小生舒展大方、浑厚有力的唱腔很适合自己的嗓音,便下决心向他学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小生不肯收解洪元为徒,解洪元就“偷学加自学”,先亦步亦趋地学,后来则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加以变化,在演唱方面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沪剧生死对话站在生死的临界点(跑码头出来的沪剧皇帝)(3)

解洪元肖像照

三年之后,17岁的解洪元便开始跟随戏班在杭嘉湖一带漂泊卖艺,俗称“跑码头”。

为了生存,解洪元什么角色都演,还当起“编剧”,把当时轰动上海的京剧《火烧红莲寺》、《狸猫换太子》等戏搬上申曲舞台,使戏班在杭嘉湖一带小有名气,站稳了脚跟。然而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火纷起,杭嘉湖一带成了战场,解洪元只得随戏班匆匆逃回租界,想在租界内的茶楼剧场占一席之地。

沪剧生死对话站在生死的临界点(跑码头出来的沪剧皇帝)(4)

解洪元《芦荡火种》剧照

然而一直在上海演唱的申曲班社对这些终年闯江湖的演员多少有些轻视,称他们为“跑码头先生”,竭力压缩他们的演出空间。但解洪元没有因此自轻自贱,而是沉下心来,暗中寻找展现与突破机会。

一次戏班上演根据《哈姆雷特》改编的沪剧《银宫惨史》,解洪元主动担任主角兼作曲。戏里有一场太子哭坟的唱段。解洪元就利用自己学过京剧的优势,大胆吸收京剧“五音联弹”的曲调,将京剧元素巧妙地融化在申曲曲调中,形成了一种既悲愤又激昂的新腔,使观众耳目一新,大饱耳福。

与此同时,解洪元又通过唱电台,拓展自己的演出空间,提高自己的“曝光度”。果然他的“新腔”引起更多戏迷的喜欢,观众经常点唱,大街小巷的收音机里不时传出解洪元的声音。不久,他又在沪剧《董小婉》中扮演顺治皇帝。善于创新的解洪元又借鉴锡剧音乐元素,自创一段“金殿赞美”,又让观众赞叹不已,过耳不忘。

沪剧生死对话站在生死的临界点(跑码头出来的沪剧皇帝)(5)

解洪元、丁是娥《董小婉》剧照

这两个唱段借助电波,使解洪元声名远扬,许多听众趋之若鹜般涌向剧场去看解洪元的戏,解洪元在申曲界声誉鹊起,当仁不让地成为沪剧红小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解派”唱腔艺术。

走红后的解洪元自然有了更广阔的演出舞台和创作自由。1941年,解洪元加盟上海沪剧社,担任沪剧《魂断蓝桥》男主演。在电影界人士的帮助下,作为头牌小生的解洪元,主动参与改革,摒弃幕表制,改变化妆方法和舞台布景处理,使“申曲”成为“沪剧”,整个剧种面貌也为之一新。

沪剧生死对话站在生死的临界点(跑码头出来的沪剧皇帝)(6)

解洪元肖像照

后来他又与顾月珍、丁是娥等联手组建了上艺沪剧团,成为当时上座率最好的沪剧团之一。他能编能导,又善于组织唱腔,表演风格自然生动,精于刻画人物个性。他任主演的《夜深沉》、《贤母孝子》、《野蔷薇》、《女窃再风流》、《压寨夫人》等戏无一例外地受到圈内外人士的推崇。自此很多报纸t和观众开始把解洪元称为“沪剧皇帝”。

1949年后,解洪元率先在自己领衔的剧团实行民办公助,不久又组建了上海沪剧团,后被命名为上海市人民沪剧团。解洪元努力尝试表现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先后参加了二十多个现代戏的演出,而且主角、配角、小生、老生、反派都演,成为沪剧界一个响当当的“千面人”。

沪剧生死对话站在生死的临界点(跑码头出来的沪剧皇帝)(7)

解洪元《罗汉钱》剧照

沪剧生死对话站在生死的临界点(跑码头出来的沪剧皇帝)(8)

当年人民沪剧团演出信息

然而1978年,由于患病被切除声带,解洪元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舞台。但他仍心系沪剧,将自己的生活重心转向培养年轻一代。不能开口授艺,他就用笔、用纸条来传教青年演员,经常把观看青年演员演出后的真知灼见,随时随地写下来,并亲自送到这些青年演员手中。

如今茅善玉、孙徐春、徐俊这些当年的“小字辈”,如今沪剧舞台上的“名家”,都还记得解洪元塞给他们的纸条上,有怎样运腔、怎样发声的提示,甚至还有一个发式应该如何改进……这些纸条都是用十分端正的钢笔字写成,长的千把字,短的百来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