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开辟新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1)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

第四十二期 讲述人:邢勇

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2)

原工作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我经常回想起40多年前我在大同六中读书并考上大学的情景。我是1973年升入大同六中的,那时还没有按考试成绩录取的制度,而是按住区分配,直到1978年高中毕业,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时光。

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3)

文庙正门 ▲

大同六中位于府学门街,是由原来的府文庙改建的。教室都是一排排新建的青砖瓦房,室内也是青砖墁地。冬季取暖前后都生火炉。原来府文庙的建筑仅剩矗立于月台上的大成殿。学校东、西两侧分别是朱衣阁街和县楼南街,北面是帝君庙。府学门街以东是柴家园,往西是教场街。校门正对着的是云路街。这些街道就是我们每天上下学的必经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西面紧邻着一座部队的营房,每天都能听到军人们的操练声。

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4)

文庙大成殿 ▲

当时真正实行的是素质教育,除了学文化课以外,还“兼学别样”,即学工学农学军,实行开门办学。学军因为条件所限,只是在体育课练习投手榴弹。老师拿着步枪为大家演示拆解、重装枪支,连运动会比赛项目都有手榴弹投掷。

初中时学农的机会多些。学农就是夏季去农村的校办农场吃住半个月左右,干些间苗、除草、撒化肥的活儿,还有就是烧砖。夏天烈日当头,干这些农活儿确实辛苦,腰酸背疼、热汗直流。烧砖的活儿更是辛苦,装窑还好受一些,仅仅是费力气,而出窑除了需要出力,还要忍受窑里余温下的滚滚热浪,加上砖上掉落的粉屑的污染,脏乱热闷,甭提有多辛苦!

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5)

40多年后寻访母校大同六中旧址时留影 ▲

记得我们的校办农场在南郊区(现云冈区)的田村,好像属于马军营公社。我们初三学农时有一天锄地,这片农田的地边正好是御河西岸的高崖处。中间休息时,我们坐在崖岸上,望着眼前河滩种植的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顿觉心旷神怡,劳动的疲累一扫而空!不知如今大同地区哪里还有种植水稻的农田。

学农劳动尽管苦累,但我们真正体验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和其中蕴藏的快乐。尽管过去40多年了,如今回想起来依然觉得难忘而美好,受益终生并非虚言。

学工活动在初中和高中都有安排。每次的学工活动少则个把月,多则将近一个学期。我们主要是去位于今天迎宾街的大同汽车修配厂参加劳动。同学们进入车间(例如金加工车间),在工人师傅指导下学习机床的操作技能。这些机床有车床、钻床、镗床、铣床等。经过一个阶段的跟班学习,我们基本都能独立操作一种机床。在其他车间学习的同学也能基本上掌握独立操作的技术,例如电工都能操作汽车电路的布线。

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6)

邢勇(左)高中时代在九龙壁前留影 ▲

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1973年9月我们刚升入初一,就迎来一次重大外事活动——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期间来到大同。女同学在暑假就开始排练,手持花束跳舞欢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蓬皮杜总统在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陪同下到达大同那天,我们这些初中生冒着毛毛细雨列队在大同宾馆街道(如今的迎宾街)两旁,欢呼口号,代表全市人民迎接法国贵宾。

那时我们除了每天六节的文化课以外,劳动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初一时我们参加的劳动就是打通城墙内外的通道,并且在城墙外平整出一大片区域,用作我们体育课的操场。这一劳动每个班大约持续一个月。当时年龄小,又值冬季,用铁镐刨土挺吃力,再用铁锨把土装在架子车(大同话叫做平车)上,然后推到城壕(过去的护城河)里。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头上冒着腾腾的热气。我们在初中和高中都参加过挖地道的劳动,每次都持续一星期以上。一般男同学在地道里挖掘,女同学在洞口通过安装在三脚架上的定滑轮用绳索拴的筐子把土吊出来。

那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视,课余可以参加美术、表演、体育兴趣班。也许因为我天生对文艺感兴趣,所以每当歌咏比赛时都会让我担任班里的指挥。这些文艺演出都在大殿前面的操场进行,学生们搬个凳子坐在操场观看,节目就在大殿前的月台上表演。李兰萍老师经常用课余时间辅导我们唱歌,譬如《黄水谣》《过雪山草地》等歌曲就是在那时学会的,直到40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不曾忘记,就是这些活动培养了我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7)

1975年大同二中高中六班的文艺演出队 ▲

每当有新电影放映,学校还会组织我们包场,就在位于大东街(今和阳街)与都司街交界处的九龙电影院观看。《闪闪的红星》《青松岭》《创业》等电影情节至今记忆犹新。中学生包场电影票价是一角钱,社会面票价是两角。有时上完体育课,我们会爬上运动场旁边的南城墙,向东不远就能登上雁塔,往远方眺望,大同城尽收眼底。我们也会到城墙东南角,看战争年代留下的残破碉堡。

大同六中因为是20世纪60年代末新设立的,师资水平差强人意,所以教学质量没法与一中、二中、铁一中等中学相提并论。那时开设的科目是政史地语数外音体美,与如今差异不大。我们初中入学时有10个班,共500多人,规模不算小。那时没有高考上大学的概念,学习文化课全凭自己的兴趣和自觉性,高中升学也不考试,只要愿意的人都可以上高中。那时还有个政策,初中高中毕业生都可以下乡插队,去当几年农民,然后被抽调回城安排进入工厂做工,因此我们初中的500多人大约仅有一半坚持到高中毕业。

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8)

邢勇(左一)与大学同学的留影 ▲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我们结束了学工,返回学校开始一心一意学习文化课迎接高考。此时我们已经进入高二,由于大家以往都是随意学习,课外作业不多,不自觉的同学不完成作业,老师也没办法追究,因此导致各人的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由此也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了所谓尖子班和普通班,并分了文科和理科各一个尖子班。当时社会上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这些数理化基础好的就选择了理科班。

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9)

邢勇(中)与大学同学的留影 ▲

经过一年半新内容的学习和复习,迎来了我们的高考。那时实行的是一张卷子“一趟车”考试,即分别有大学(大专)录取线、中专录取线和技校录取线。最高成绩者报大学(大专),以此类推。值得一提的是,那时技校毕业也会分配到工厂。当时的大学(大专)录取率大约5%,因此能考上大学的肯定是极少数学习成绩最优者,而我本人就是幸运者之一,并且成为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也是大同六中历史上唯一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之后六中几乎再没有多少人考上大学。不久之后,大同六中就撤销了高中部,集中力量办初中。因此我们考上大学的几人,也算为大同六中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10)

邢勇近照

陈雁秋

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11)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大同六中550班(当年大同六中有高中部)(12)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投稿邮箱:hy1200@126

策划 贺英

责编 菅雨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