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西施墓在哪里建的(沉睡千年重见天日)

在2004年前后惊艳了考古界的鸿山墓群(初步推断为公元前470年前后)已发掘大小7个墓(分五个等级)出土了2300多件珍贵文物,填补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考古资料的空白。曾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鸿山遗址是一座吴越文化研究的宝库,“是吴越文化考古史上又一次空前大发现”

范蠡西施墓在哪里建的(沉睡千年重见天日)(1)

图为由国家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先生担纲设计,耗资过亿的鸿山遗址博物馆

鸿山墓群于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然而17年过去了,鸿山遗址依然云遮雾罩,谜团重重。

范蠡西施墓在哪里建的(沉睡千年重见天日)(2)

范蠡西施墓在哪里建的(沉睡千年重见天日)(3)

沿着笔直的玻璃悬道往前走,你就可站在特大贵族墓群的考古现场的上空,俯瞰其中最大的邱承墩墓室的全景。七个墓室中仅邱承墩墓就出土玉器、青瓷器、硬陶器等文物共1098件。文物之丰是最高等级印山越王陵不能比拟的;文物品种之全、数量之多远胜吴越地区已发掘的所有墓群。

春秋时,贵族佩玉已为时尚。所谓“君子比德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理念亦已从中原渗透到太湖流域。而七号大墓邱承墩墓出土的玉器在已发现的吴越贵族墓葬中数量最多,种类也最为繁复,而且制玉工艺也最精美。出土的22块精美玉器连缀而成,第一次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组佩”的实样。玉“璜”,是一种弧型的玉器,既可用以祭祀也可用以佩戴,并与其它环形、管状和动物造型的玉器相缀相配形常一套“组佩”。据考证已发掘的贵族墓主一般佩一至三“璜”已非常显赫。

天子到底是七“璜”还是九“璜”,因周天子墓室并无开掘考古,所以没有实证支撑。而鸿山邱承墩墓主竟然是“五璜佩”(出土时计五种7件,确证为五璜)妥妥的诸侯顶配。

范蠡西施墓在哪里建的(沉睡千年重见天日)(4)

鸿山出土玉飞凤(鸿山遗址博物馆资料)

而二千多年之后,四百多万无锡人指认与璜同组的3件似鸟类凤,精美异常,盈盈一握的“玉飞凤”佩饰为无锡城标。这些可是世上奢侈品的天花板呀,不是LV、卡地亚可比拟的,一玉压千年。惊叹之余,无锡人不禁要问墓主是谁?是什么身份?然而墓室之中竟然未留下片言只语。穷尽完备的无锡地方志书和《左传》《史记》《赿绝书》等相关文献,对此依然没有任何答案。

南京博物院张勄教授等学者依据墓的年代、等级,推断为大夫之墓,而赿国实行的是“五大夫”制,亦可能是“八大夫”制,根据史料灭吴之前后,诸臣被杀的杀,被俘的俘,推测邱承墩墓疑为范蠡或文种之墓。但李伯谦教授认为材料还不够充分,尚难成定论。

墓主之谜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思,假如墓主是范蠡,那么在鸿山的风花雪月中,戴着“五璜五环”、“玉飞凤”计25枚玉器“组佩”,和着珮玉鸣鸾的悦耳之声,在青青陌上踽踽而行的不就是那有“沉鱼落雁”之美的西施吗?那是怎样的一种仪态与风华呵。

范蠡西施墓在哪里建的(沉睡千年重见天日)(5)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是周王朝互为表里,紧密相连的成熟的政治制度,谁也不能逾赿。编钟作为中国古代众乐之首,为贵族上层社会用于宫廷朝聘、宴享或祭祀专用。但使用乐器有着严格的规制,一般拥有7至9件编钟已达相当等级,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高达65件,是青铜编钟出土的最大规模,作为诸侯用乐已属出格。但鸿山墓群出土的青瓷编钟多达90余件。仿铜编钟及其它乐器,虽不能测音演奏,但皆按原大仿制,造型逼真,组合完整。有十类,计瓷甬钟26件、镈钟11件、磬16件、句鑃29件、錞于10件、丁宁3件、铃34件,为吴越地区所有已发掘的墓室乐器的一倍或数倍,等级之高、数量之多、种类之全,远超其它墓葬。

这是继曾侯乙墓之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对于我国音乐史的全面研究和吴越地区礼乐制度与中原礼乐制度相互关系的研究,有重大意义。你想象这样一个特大型乐队演奏起来,必定气势磅礴,蔚为大观,相当于早在千年前无锡就拥有国家级乐队了。很明显,这不合礼制的逆天之举,令考古学家、音乐史家百思不得其解。这种僭越之举除说明墓主地位高不可言外,是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礼崩乐坏”?进而还可推测地处江南一隅、鸿山脚下的这群贵族及其社会却呈现出与中原平行的另一种异光异彩的文明呢?还有与之相当的青铜编钟咋就没有任何发现呐?

范蠡西施墓在哪里建的(沉睡千年重见天日)(6)

鸿山出土青瓷甬钟(鸿山遗址博物馆资料)

范蠡西施墓在哪里建的(沉睡千年重见天日)(7)

在墓室东发现的盘蛇玲珑球形器,是鸿山墓群最为神秘罕见的礼器。全器以8条蛇盘绕而成,或嘴咬尾或嘴咬身相连,中间镂空,蛇身施以红彩和蓝色、白色的点状琉璃釉。这种将琉璃施于陶胎上作为点缀在古代制陶史上十分罕见,工艺十分复杂,显示二千多年前鸿山人已掌握了彩釉陶技术,比唐三彩足足早了一千余年。盘蛇玲珑球形器虽经千年仍然彩韵斑爛。不仅是古代陶器的珍品,还填补了制陶考古史上的空白。此前这枚形器在考古史上并没有任何记载,到底象征何意至今是个谜,推测为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与神器。这为研究吴越地区图腾和民俗民风打开了另一扇窗。

范蠡西施墓在哪里建的(沉睡千年重见天日)(8)

鸿山出土盘蛇玲珑球(鸿山遗址博物馆资料)

范蠡西施墓在哪里建的(沉睡千年重见天日)(9)

鸿山出土玉器计48件。治玉工艺不仅有传统的镂孔、边缘切割、减地、钻孔、阴刻单线或双勾云纹等十多钟工艺,还有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器形和纹饰,如剑首、剑格、韘形等。而凤形佩、神兽管、龙凤璜、双龙首璜等,将良渚文化制玉的阴线细刻发展成“微雕”,显示了鸿山玉雕的奇巧和细腻的独特地域风貌。

范蠡西施墓在哪里建的(沉睡千年重见天日)(10)

鸿山出土佩玉组合(鸿山遗址博物馆资料)

故宫博物院玉器鉴定专家对鸿山的“双龙管形佩”(中部为方形管,一孔上下贯穿,两侧各有透雕的龙,龙回首张口,形态生动)“三角形神兽管”(上下两端均为神兽,三蛇盘身,采用高浮雕技法,构思奇特,布局谨严)的治玉工艺啧啧称奇,在我国早期治玉“以石攻玉”的时期,能够制作出如此精美,奇巧的玉器佩饰令人匪夷所思。即使用当代的工艺也极难雕刻镂制出比肩鸿山玉的器形。

范蠡西施墓在哪里建的(沉睡千年重见天日)(11)

鸿山出土双龙管形玉佩(鸿山遗址博物馆资料)

其实鸿山的谜题还有很多,第一次出现了青瓷温酒器、冰酒器组合和青瓷吊釜、沥水器的组合;第一次出现了长方形兽足炙炉;第一次出现了司马迁在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击缶”故事中“缶”的实样,乃至于北京奥运会导演组专程来锡了解这一考古成果。这些第一次发现为什么是在鸿山?北京故宫博物院老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说,“有大城必有大墓”,反之亦然。鸿山之谜绚丽多彩而扑朔迷离。这片殊异之地对吴越都城遗址及其迁徙,对吴越地区文化究竟可以分为多少支系,及与中原,徐、楚文化的关系,乃至对后来秦汉时期中华一统文明的形成,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等,开启了新的探研之路。

到鸿山去看看吧,那里有都市人喜欢的“蒹葭苍苍”“芳草萋萋”,更有远古的呼唤。

- END -

作者简介:叶建兴,1958年3月生,江苏无锡人。曾任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信访局局长,市体育局局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市文化遗产局局长,亲历鸿山遗址的考古与惠山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出版著作多部。

//

审核、发布:张一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