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出息光宗耀祖的经典语句(不求你光宗耀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这句诗道出了大多数人在亲子关系中的遗憾,那么为何父母对子女的爱得不到对等的回报?从社会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来看,人们对某事物的喜爱程度,与他们对该事物付出程度成正比。

儿女出息光宗耀祖的经典语句(不求你光宗耀祖)(1)

具体到亲子关系上,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总是多于子女的,相反子女总是来不及对父母回报同等的付出,以致于父母似乎永远无法获得对等的爱。比如年幼时我们没有条件和能力去呵护父母,而成年以后我们逐渐有了条件和能力了,却又忙着成家立业,将自己的关注点倾注在事业、孩子上,无法分出太多精力放在父母身上。

等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时,才逐渐理解并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但理解是一回事,行动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忙得焦头烂额,父母却终究不会一直等我们,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排山倒海般席卷而来时,有多少人渴望能跨上时光机回到父母身边多尽一份孝道。

但时光机终归是天方夜谭,尽孝道还需珍惜父母还健在的日子。虽然光宗耀祖是世俗意义上最体面的尽孝道方式,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很难实现,也并不一定是所有父母想要的回报。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几个尽孝方式,虽然诞生于中国传统社会,但其操作的可实现性至今实用,而且适用于几乎所有做子女的,不管你是青涩孩童还是已成家立业的成年人,只要你愿意都能做到,如果你能做到这些,父母看到了都会感到很暖心。

儿女出息光宗耀祖的经典语句(不求你光宗耀祖)(2)

一、牢记父母的年龄

《论语·里仁篇》中写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是说做子女的要将父母的年龄牢记在心,心中有孝的人做到这一点后往往有两种体验:一方面会为父母又添一岁的长寿欣喜,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又衰老了一点而感到恐惧。

古人不但要求子女应谨记父母生辰,还讲究“母在不庆生”,这是说如果母亲健在就不该为自己的生辰大操大办。这是重视个人与父母之间关联的孝道仪式,每个人都是从母亲身体中分化出来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固然是件值得庆贺的事,但这一天又何尝不是母亲的受难日?

所以“母在不庆生”是古人体谅母亲在自己生辰当天受难的仪式感,即便操办生日也大都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主题,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出生狂欢。

反观个人主义、家族观念日渐淡薄的当代,只记得自己生日而说不出父母具体生辰的人不在少数。即便有些人记得父母的生日,也不会像重视自己生日那样为他们操办,更别说为他们日益增长的年龄有欣喜和恐惧的矛盾心理了。

儿女出息光宗耀祖的经典语句(不求你光宗耀祖)(3)

二、不做断线的风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说如果父母健在不宜外出远游,若一定要远游那必须明确告知父母所去的方向和目的地,不要神龙见首不见尾让父母找不到你。

这个要求在古代很容易实现,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立国,再加上交通不便人口不会轻易迁徙,就决定了人们安土重迁的浓厚家族观念,而在当代这个要求往往成了不少父母的奢求。

当代社会交通越来越便捷,人口流动性大,成年子女为了更好地发展常常背井离乡,婚后也有自己独立的家庭;越来越多未成年子女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离父母很远的地方去求学。

虽然现今孩子们远离父母逐渐变成了常态,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孝道要求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是需要被强调的。如果子女们能尽可能做到这一点,有助于缓解“空巢老人”的现实难题,而让这种美德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衰老之后也不至于孤苦无依,改善老无所依——不愿生育——老无所依的恶性循环。

儿女出息光宗耀祖的经典语句(不求你光宗耀祖)(4)

三、能坚持父母的闪光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并不一定是三个自然年,而只是一种泛指,这句话大意为能长期承袭父亲身上合理的志向,身体力行父亲坚持的道义,就可以称得上孝了。

这里要求子女承袭父亲的“道”,不能理解为子女作为工具人,完全活成父母期盼的模样。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只能作为一种宏观意义上的方向,而非微观意义上亦步亦趋的具体模式。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的父母也不例外。虽说子女不需要完全复制父母的生活方式,但如果能承袭他们身上合理的闪光点也无可厚非。毕竟虽然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但血缘关系决定了生理意义上的遗传性,而父母所在的阶层和给孩子的启蒙教育,又决定了我们身上很多地方其实深受父母的影响。

积极地传承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制,动物和人类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类能将继承到的东西发扬光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丰富。中国古代之所以产生那么多名门望族,也是祖祖辈辈用实际行动继承先人良好家风的结果,反之如果一切只是不断重头再来,那么人类文明永远只是在不断循环原始社会。

因此如果能坚持父母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发扬光大,既是社会意义上生命延续的生动体现,也让父母欣慰的事,还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

儿女出息光宗耀祖的经典语句(不求你光宗耀祖)(5)

四、不会因为代沟就六亲不认

我们已经说了“无改于父之道”并不要求子女的生活完全复制父母,而只是汲取其中合理的部分,对于他们身上已落后于现实的部分要果断摒弃,但这并不意味着子女就要用嫉恶如仇的态度嘲笑父母身上不合时宜的地方,或是以“代沟”为由跟父母划清界限。

对此孔子的态度是:“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这是说如果看到父母的过失之处,应该和颜悦色地劝谏,若父母不听也不能因此翻脸,还需恭敬对待,但也不能因为父母固执己见就放弃践行正确的方向。

这句话尽显儒家历来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庸者不偏不倚,是异质事物的和谐共处。儒家讲理也讲情:“事父母几谏”是讲理,“又敬不违”是讲情,不提倡为了讲理而六亲不认,也不支持为了愚孝而放弃真理,倡导子女劝谏老人时应耐心在“理”与“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儿女出息光宗耀祖的经典语句(不求你光宗耀祖)(6)

反观当代多少家庭矛盾往往是由于子女讲理不讲情导致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设想曾经在家里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父母在年迈时被子女像小丑一样训斥时,有多少父母能不恼?因此孰是孰非的背后不仅仅是认知差异造就的“代沟”,更是恶劣态度造就的战争:双方最后要么唇枪舌战,要么冷战无话可说。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亦是儒学之本,对于每一个子女来说,也许光宗耀祖般的尽孝很难,但上述暖心小事原则上人人都有能力做到,穿越古今的东西才能常青,愿每一对父母都能被温柔对待。

作者:高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