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丧文化(破解丧文化的教育之策)
近年来,以“葛优瘫”系列表情包为代表的“丧文化”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这种被当代大学生所创新的亚文化以文字、表情包、漫画、影视创作为载体,经过市场营销的推波助澜,迅速受到90后青年群体的狂热追捧,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丧文化”狂欢,并逐渐衍化成一种笼罩式的青年思想氛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经过“丧文化”的侵袭,借助于新媒介的庇护,或多或少、似真似假地出现了消极颓废、麻木不仁和不思进取的犬儒心态,并伴有享乐主义、泛娱乐化甚至反智主义的倾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如何改善丧文化?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改善丧文化
近年来,以“葛优瘫”系列表情包为代表的“丧文化”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这种被当代大学生所创新的亚文化以文字、表情包、漫画、影视创作为载体,经过市场营销的推波助澜,迅速受到90后青年群体的狂热追捧,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丧文化”狂欢,并逐渐衍化成一种笼罩式的青年思想氛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经过“丧文化”的侵袭,借助于新媒介的庇护,或多或少、似真似假地出现了消极颓废、麻木不仁和不思进取的犬儒心态,并伴有享乐主义、泛娱乐化甚至反智主义的倾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丧文化”教育本质:
市场逻辑下教育目的窄化与封闭
恩斯特·卡西尔在代表作《人论》中提出了“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经典论述。在卡西尔看来,文化的基本要素是符号,人类正是通过运用各种符号,创造了“符号的宇宙”,创造了包括语言、艺术、神话、宗教、哲学等形式在内的各种文化。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通过对符号进行内涵重译与意义传递把人从动物世界、自然世界引向文化世界。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学校作为社会再生产的“转化器”,将人们划分归入某个阶层,而出于尊重需要与社会需要,人们同时也在发现、理解和融入自身所处的社会,将自己归入社群或团队;另一方面,个体也在反思、建构和生成自己的内在世界,正如帕斯卡尔所言,人因思想而伟大。教育目的本应是多元的,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等等,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合理性。
然而,随着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全世界蔓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开始出现市场化倾向,对于经济效益即投入与产出比例的重视迫使教育目的被市场逻辑所裹挟而窄化,背离了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理念,教育渐渐成为经济的附庸和谋取利益的工具,在这种条件下人也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正因如此,当代青年在面对包括“丧文化”在内的各种亚文化侵袭时,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容易盲目跟风,陷入“流行即正确”的认识误区,从而被其中的的不利因素所影响。
“丧文化”的超越:
建设面向未来的自由教育
从根本上讲,“丧文化”的流行反映了当代青年在批判性思维和鉴别能力上的不足。从移风易俗的角度来看,面向未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教育,而教育的本质是传承创新。中国传统社会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西方古典时代的自由教育,都是教人体会、领悟何为自由,进而创造性地建设新世界。要从根本上避免“丧文化”所引发的不良后果,除了外部环境的塑造,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来赋予青年独立思考所需的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从而使青年能够以“理性”“理智”来抵御包括“丧文化”在内的一切亚文化负面因素的渗透,实现个性解放与自由。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大学在塑造青年的知识结构、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突破“丧文化”,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的大学自由教育,需要从价值理念、政策制度、课程教学、考试评价四个角度来重新调适大学教育的方向和路径。在价值理念上,教育的最高理想应该是帮助个体成为完整的人,从而更好地生活。如同雅思贝尔斯所言,大学本应生存于“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之中,大学教育不应如今日般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与专业化倾向,应改变将大学教育视为获取物质财富手段的理念,着重关注对青年内在精神、健全人格的培养,帮助青年建构自身的人生价值与目标。在政策制度方面,应当建立一套立足中国语境、以本土化为原则的自由教育模式,并形成具体的规章制度。在课程教学方面,要根植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反映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基本问题精心设置核心课程,引发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鼓励学生对解决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此外,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知识民主化时代早已显得苍白无力,某种程度上也为青年亚文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大学课堂应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将理智训练作为学生培养的核心目标,要通过具有挑战性和自反性的教学方式,赋予学生适用于多个领域的“迁移性技能”——一种“能够准确阅读并快速掌握各类信息且加以创造性利用的能力;能进行流畅清晰的口头表达及书面记录,以便于能明白无误地将新的信息、问题讨论的新进展传播与传递的能力;能读懂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中隐含的意义并从各种表现形式中将其抽离出来的能力”。从而培养青年反思、质疑、批判的精神,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批判性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在考试评价方面,大学考试应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素质素养为中心,重视对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的考查。此外,考试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避免用一元的考试标准衡量所有学生,使之发挥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功用。
一言以蔽之,大学作为青年亚文化滋生的温床,面对“丧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侵袭,不能一味封堵,要主动发挥功用,通过自身的教育变革,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从而在根本上杜绝包括“丧文化”在内的亚文化产生的一系列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02日第5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