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1)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希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书法家李建中书法作品。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2)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汉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书法家。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被人称“李西台”。流传的李建中书法墨迹比较少。

李建中书得欧阳询法,遒劲淳厚。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亦妙,人多以为楷模。

擅草、隶、篆、籀、八分等书体,多构新体,师法颜真卿及魏晋书风。其书笔致丰腴肥厚,结体端庄稳健,风格丰肌秀骨,气宇轩朗。有墨迹《同年帖》《宝宅帖》《土母帖》《与齐古同年帖》《宠书聿至帖》,《屯田帖》《左右帖》《贤郎帖》不详,石刻有翻刻《峄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传世。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土母帖》赏析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3)

《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十。《土母帖》,行书墨迹,深牙色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中,字的结体紧密而修长,用笔沉着而丰腴。虽写的是行书,但起笔、收笔处仍见严谨的楷法笔意,可看出不少唐人书法的特质。此外,由于尺牍内提及“新安门”,地近洛阳,所以推测这是李建中晚年居住在洛阳时所写。释文: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谘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捡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细思及。(押字)。谘。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同年帖》赏析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4)

李建中行书书法赏析《同年帖》又称《金部帖》、《披风帖》,纸本,纵33cm,横51cm,15行134字。藏故宫博物院,白纸本,行书,帖中有“略表西京之物”的话,应是景德至大中祥符初年所写。帖后又赋书《怀湘南诗》。

这是李建中写给“金部同年”的一封信,主要是托他照顾在东京汴梁的女婿刘仲谟与其次子李周士。“金部”属户部,“同年”是指同榜科举者。李建中也曾在金部供职,而此时正在西京洛阳作官,所以帖中说“略表西京之物”。

释文:“金部同年,载喜披风,甚慰私抱,殊爲款曲。旋值睽离,必然来晨朝车行迈,适蒙示翰,愈伤老怀,惟冀保爱也。万万,不容小觑。见(现)女夫刘仲谟秀才并第二儿子在东京,相次发书去。如有事,希图庇也。建中建上,金部同年,9月16日。《汤世帖》碑文三道,略表西京之物也。《怀湘南》拙诗,附上同院刘学士骘。同年邵兵部,希差人通达,或与面闻也。建中又白。”

此帖书法用笔苍老圆厚,形体紧结取敛势,圆转飘逸。后人评价:“西台(指李建中)书去唐人未远,犹有唐人余风。”其书风实开宋人尚意之先声,若与个性鲜明的宋诸家相较,则以典重温润取胜。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贵宅帖》赏析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5)

李建中《贵宅帖》也称《宝宅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册页,纵31cm,横27.5cm,行书,9行140字。帖中有:“昨东封”等语,当是指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赵恒封祀泰山事,可知此帖也是李建中晚年所写,书法沉着朴厚,有唐人遗意。

释文:贵宅诸郎各计安侍奉,所示请改章服。昨东封须得出身历任家状一本,并须赍擎官告敕牒去,未审此来如何行遣也。兼爲庄子事,已令彼僧在三学院安下,近已往彼去来回。此庄始初见说甚好,只是少人管勾,若未货,可且收拾课租,亦是长计,不知雅意如何也。侯亲家亦言可惜拈却。建中(花押)谘。刘秀才久在科场,洛中拔解,今西游兼欲只侯府主,希略一见也。

“谘”同字,是公文的一种。宋代百官有事申述,皆用“状”,唯学士院用咨报,由当值学士一人押字。《贵宅帖》就是这样一篇咨文。文中主要说了三件事:先说与“东封”有关事宜,“东封”是指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奉祀泰山之行;再谈“庄子事”;最后提到“刘秀才”,此人可能即《同年帖》中李建中的女婿刘仲谟。

《贵宅帖》作于李建中64岁时,书风沉着朴厚,具其所特有的“风骨俊整,骨肉停匀”的艺术美感。帖后明代刘日升七言诗题,称建中书有钟(繇)、王(羲之)法度,足以令后学者效法。此帖曾经项元汴收藏,钤鉴藏印多方。

明汪珂玉《珊瑚网书跋》、郁逢庆《郁氏读书画题跋记》、吴其贞《吴氏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顾复《平生壮观》等书著录。

以上三帖以《土母帖》最为精美,集中地表现了李建中书法艺术的造诣和风格,可以看出其书法笔画丰腴肥厚,结字端庄稳健及与唐代书法的继承关系。《三希堂法帖》还刻有李建中的《齐古帖》,据记载上述三帖和《齐古帖》、《贤郎帖》、《左右帖》,原合装在一起,名为《李西台六帖》,清初时被拆散,后三帖的墨迹已佚。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与齐古同年帖》赏析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6)

李建中《与齐古同年帖》之一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7)

李建中《与齐古同年帖》之二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8)

李建中《与齐古同年帖》之三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9)

李建中《与齐古同年帖》之四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10)

李建中《与齐古同年帖》之五

李建中《与齐古同年帖》,出自清代《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释文:齐古同年仁弟相别已是隔年,倾渴可量丹阙。累垂。示翰益人。道友劣兄自去秋患脾。胃气于今饵药未获全,愈复差出淮汴口祭醮然,扶力祗荷回来冷气又是,发动归休之计未成多难,故也此外 无疾嗜欲已,绝讫知仁弟又鼓盆莫,且住脚也初夏惟,保爱为切值女夫刘先辈,补吏昭应托寓状谘问,起居不宣。押书上。齐古同年仁弟三月六日。近蒙寄到书开却封却。恐是留台陈公也已附西京去要知之。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宠书聿至帖》赏析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11)

李建中《宠书聿至帖》之一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12)

李建中《宠书聿至帖》之二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13)

李建中《宠书聿至帖》之三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14)

李建中《宠书聿至帖》之四

李建中《宠书聿至帖》释文:“□□未忘。宠书聿至,兼示西湖旧题镌石拓本,夙昔之情于我厚矣。寻值到阙,殊置便风,还答稽迟,罪戾悚息,惟达人君子不相深责乎。秋气肇初,明□写望,永怀□契,思欲奋飞,如得直音抗辞,抵掌□睐,必为我有所□益,复且解累岁之□索,豁千里之遐想。斯愿未毕耳。□究命术觊觎于万有一得,确然□□,同其匪石。去载又奉诏敕,再归集贤,仍于宣徽精校道典,□命录之玄会,□□上真之灵文,□□制□,落死求生,日日闻诸□要言也。又念冬□萨,卿在西洛,尝获相见,所谈高风,故无虚日也。仙墅何日得攀跻耳,翘恋翘恋。李建中又白。”

此帖为李建中致林逋的信札。帖中“寻值到阙”是此帖系年的关键。李建中罢西京留台归阙(京师)在本年,此帖正是到京师之后所写,其时“秋气肇初”。帖中“去载又奉诏敕,再归集贤,仍于宣徽精校道典”指李建中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参与校定《道藏》一事。李建中书写此帖时,林逋在杭州之西湖,距东京有千里之遥,故李建中在帖中云:“复且解累岁之□索,豁千里之遐想。”帖中“仙墅”即指林逋在西湖的隐居之地。《全宋诗》卷一0八录林逋诗《僧有示西湖墨本者就孤山左侧林萝秘邃间状出衡茅之所且题云林山人隐居谨书二韵以承之》:“泉石年来偶结庐,冷换松雪瞰西湖。高僧好事仍多艺,已共孤山入画图。”林逋隐居之题额为李建中所书,故帖中有“兼示西湖旧题镌石拓本”之语。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千字文》赏析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15)

李建中《千字文》石刻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峄山碑》赏析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16)

李建中翻刻《峄山碑》石刻。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北宋书法高人李建中(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七幅书法作品赏析)(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