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高校门口摆地摊辅导考研数学(考研名师北漂14年)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在于家长买了哪一套学区房,而是在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怎样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
而那些利用中产的焦虑炒作起来的“天价学区房”,本身就是对教育最大的伤害。
——虎妈
作者| 可乐妈
5年前,一位名叫张雪峰的考研讲师火遍了全网。
当时,他先是凭借一则《7分钟解读34所高校》的视频获得了上千万的流量:
随后,又在各大综艺上频繁露脸。
几年下来,名声大噪的同时,钱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如今的他——
- 全网粉丝过千万;
- 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和事业;
- 每年光是税收就抵得上好多人的工资。
褚殷教授曾这样评价他:
“张雪峰在北漂里,都不叫千分之一,应该是能算上万分之一的人,不管怎么说,他混得非常好。”
可就是这样一位旁人眼里的“人生赢家”,前几天却发了一则微博,告别了北京:
“再见了,我奋斗了14年的北京!再见了,我住了9年的小区!
14年前,我来到北京的时候一无所有,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天来北京的那种激动,当年我也怀揣着一个称谓新北京人的梦想,去付出比大多数人更多的努力,最终我拥有了现在的一切!
感谢在北京遇到的所有人,所有事,归来我已是过客。”
当网友询问张雪峰离开的原因时,他说:
首先是孩子没有北京户口,将来不能在本地高考;
其次,即便是有了户口,海淀区动辄1500万上下的学区房,也不是自己轻易就能负担得起的。
在价值千万的学区房面前,事业有成的张雪峰,毅然选择了逃离。
但与此同时,在中国,千千万万的中产家长正在选择与他截然不同的另一条路:
从中产到破产,只为了一间学区房。
去年4月30日晚,北京的妈妈群里开始疯狂转发着这样一则文件,《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实施意见》。
文件里涉及了两个重点:
一是7月31日后,“幼升小”实施“多校划片”;
二是每套学区房6年内只提供1个学位。
于是,去年五一小长假,北京的学区房市场便开始上演一出出“速度与激情”:
以西城区为例,交易量同比增长超100%,最高成交单价高达26.1万元每平方米,不少还都是“老破小”。
30、40平,售价700万上下的房子,都有五、六组家长抢。
一听说有房源,有的家长连房都没去看就直接付了全款:其实也没啥可看的,学区房比的就是速度……
2016年,因为对口优质学校北京实验二小,文昌胡同内一所11平米的二手房售出了530万高价,每平方米均价达40万。
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爱民里小区里。
一间位于地下2.5米深处,一半窗户在路面以下的地下室,因为对口西城区西什库小学,以后还能直升北京四中,最终以1050万的价格成交。
更夸张的,是北京二环内一个10平米的过道。
作为对口师大附中和实验一小前门分校的“双学区”,过道房标价150万出售。
今年2月,一位北京妈妈向时代周刊讲述了自己买学区房的真实经历:
她看中的是一套北京西城得胜学区的“老破小”,60平方米的小两居挂牌价要850万元。
但为了能尽快成交,她主动加价20万。
谁知见到业主后,对方却只字不提签约,反而跟她细数了一圈北上深学区房涨价的案例,最后居高临下告知她:
按照现在的行情,这套房还要“小小地微涨”40万元。
提及这段经历,这位妈妈总结道:
“明明自己手握将近千万的买房预算,却感觉像是在临街乞讨。”
这一刻,中产家庭的尴尬显露无疑:
略有积蓄,略有成就。
在人生前半场里,曾无数次以为自己窥见了天光,可人到中年,一间学区房就足以抹杀全部的骄傲。
被困在学区房里的,远不止北京的家长。
今年2月,上海地区发布新政,适龄的孩子想升学,要么进入家门口的公办,要么摇号去民办。
好的民办靠运气,但好的公办总是靠划片的。
为了给孩子的教育再上一道“保险”,上海的学区房价格节节攀升:
张江集团中学对口的张江汤臣豪园,短短一年时间,从每平方米8万涨到了12.14万。
可总价值上千万的房子,依旧顶着“客多房少”的标签。
对口浦东福山外国语小学和建平西校的“双学区”梅园二街坊,建于1986年,里面一间34平方米的房子就要售价750万。
深圳“双学区”国城花园小区,每平方米大约售价22.64万,加起来一栋楼的市价高达62.5亿元。
而截至1月14日收盘,市值超过62亿元的上市公司也不过2300家。
一栋学区房的价值竟然比一大半的上市公司还要高。
近年来,不仅仅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很多二、三线的城市也被学区房的疯狂裹挟着。
一位合肥业内人士发微博称,政务区最近的开单王,18天完成了17单。
“有个学区盘挂出一套89平小三房,房东开始报价255万,没想到看房的人太多,把房东的心态看崩了。”
随后,房东两次调价,最终涨到285万,并且只接受全款。
厦门的莲岳里,固然是公认的“老破小”。
可因为二流学区的名衔,成交单价轻松突破了6万。
还有个叫玉滨城的小区,自从被划片为一流学区后,一夜之间身价翻了几番,最高挂牌价涨到了14万每平方米,比之前高了整整一倍。
在不断攀升的价格背后,站着的是焦虑不已的中产家长。
不难想象,他们是如何日日夜夜地拷问自己:
如果我今天没有买学区房,是不是就给不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果我没有砸锅卖铁换学区房,是不是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区房俨然成了落在中产头顶的紧箍咒。
取不得也不敢取。
电影《学区房72小时》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傅重,是一名大学教授,在上海郊区拥有一套精装的两居室,名下还有300万的存款。
可他的人生就像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为了让女儿诚诚上重点小学,傅重这两年一直在焦头烂额地打探学区房。
终于,在中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所“老破小”——
一座建于1924年的老小区,房间里面更是破败不堪,居住条件可能还比不上很多毕业生租下的第一套房子。
但因为前面冠上了“学区房”的名字,便要一口价360万,不还价。
不仅如此,房东还要求他一星期内付清全款。
为了凑齐房款,傅重只好低价售卖自己正在住的房子。
一听傅重说要卖房,家里的保姆牛阿姨当即表示自己可以买:
牛阿姨的儿子小宝找了一个上海的女朋友,女方却拿出上海地图划了一个圈,说除非小宝在圈里买了房,否则不可能结婚。
小宝急得要上吊,牛阿姨也心疼不已。
而傅重的房子正好压在圈内,两家人便一拍即合,火速签了合同。
可正当傅重长舒了一口气的时候,中介又来电话了:
现在有人出价400万买那套“老破小”,除非傅重能在第二天中午拿出400万,否则合同作废。
这时,一位学生家长找到了傅重,提出可以一次性付清250万买下傅重的房子。
一边是女儿入学的资格,一边是相处多年的保姆。
一向以清高自居的傅重第一次屈服了,作为弱者,他只能抽刀砍向更弱者:
在明知道自己反悔可能让小宝的婚事鸡飞蛋打的前提下,他依旧串通妻子说谎,向牛阿姨毁约。
并用一杯水泼向了照顾自己一家多年的牛阿姨脸上。
可祸不单行。
眼看一时半会没法卖房,傅重又向自己表面的学生,实际上的情人借了40万。结果,却被有心人举报私收贿赂。
好在一地鸡毛后,傅重依旧买下了那所学区房。
正当他开着车,庆幸自己的女儿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时,中介却打电话告诉他:最新规划说这所房子要动迁,动迁后学区房便不再对口之前的重点小学了。
这一刻,傅重才真切体会到了“心如死灰”四个字的感受。
傅重的故事是整个中产阶级的缩影。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还有无数个“傅重”和他一样:被学区房掏空了前半生的积蓄,甚至还要负债。
不仅要将大房子换成“老破小”,还要为了还贷“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电影结尾的采访环节,几对夫妻,寥寥几句,便将中产阶级争夺学区房的众生相展示得淋漓尽致:
有人为了买房办了假离婚;
有人折腾半天把学区房买下来了,结果政策变动,反而被划入另一所很差的学校;
有人经历了房东坐地起价;
还有人一家三口挤在40平米的一居室里,背着200万左右的贷款。
“傅重”,即是负重。
可为人父母,谁又不是在负重前行。
可怜天下父母心,所有人都被无形的焦虑推着向前走,形成了剧场效应中推波助澜的那股力量。
真是应了房地产开发商打出的那句口号——
“为了小祖宗”。
纪录片《出路》里曾有这样一句话: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面前,孩子教育的决定性因素绝不是学区房,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有出路。”
这绝不仅仅是一句鸡汤。
美国一项以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实验表明:
家长为子女“择校”的行为,可能与子女的学业表现正相关,但“择校”本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也就是说,参与择校的家庭,他们的子女在学业上的确表现得更好。
但这并不是因为“择校”本身,而是因为参与择校的父母往往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重视教育,子女自身也更加努力。”
学区房也是同理。
真正让一个孩子名列前茅的,不是学区房。
而是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详细的教育规划,也知道如何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罢了。
说到底,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学区房有涨有跌。
但父母的教育和努力,却足以把任何一个地方变成孩子成长路上永不贬值的“学区房”。
想要给孩子的教育上一道“保险”,重要的从来不在是家长买了哪一套学区房。
而是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怎样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
毕竟,教育永远没有所谓的“保险箱”。
而那些自以为购买了学区房,在孩子的教育上就能高枕无忧的家长。
最终,都会被现实打回原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