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考到理想大学文案(不顾外貌三天一哭)
说说我的情况:网名走遍,另一个网名北十七,河南洛阳人。一战人大新闻专硕,初试第三,总分389,政治68,英语87,专业一111,专业二123。
本科广东财经大学新闻专业,我知道你们肯定都没听过,不过我们学校一饭的糯米鸡挺好吃的,有机会可以来尝尝。高考前就坚定了想去北京读新闻的愿望,后来折戟未果。我很喜欢新闻专业,未来也想从事与新闻有关的工作,但是本科院校新闻实力有限,读了三年书却时常感到囊中无物,再加上对北京的执念经过大学的洗炼后有增无减,所以决定——考研去北京。
人大新闻,全国第一。我尝试过说服自己很多次不如换个“没有这么难”的学校,可我失败了,说服不了自己,心里痒痒的,时刻都在惦记着考人大,我真的太想考人大了,非常想,所以最终我没有查其余任何一所学校的信息,也没有研究人大近几年的报录比,我怕我越研究就越不敢考。我买了一本非常厚的日程计划本,记下了17年人大学硕专硕前几名的成绩,打印了一份和我一样外省二本出身一战成功进入人大的经验帖。就这样,开始了我和人大的“二人生活”。
时至今日,虽然书包里、电脑里、日记里装着的东西仍然与考研有关,可是真的提笔了,才发觉考研这一年尤其是初试备考的日子已经离自己愈发遥远了。紧绷的神经一旦松懈,就很难再回到那时的状态。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备战考研的经历只有一次或者两次,在这之后,我们很难再为了一个目标而让整个生活统统为其让步。
我努力地把过去一年零碎的记忆按照时间捋出一条线,用这篇文章来记录下我最无悔的一年,也希望能让刚刚上路、满怀希望的你,更加有斗志、更加有希望、更加有方向,就像去年此刻的我一样。
关于参考书目、时间安排及学习方法
政治:
参考书目:
贯穿全程:肖秀荣全套《知识点精讲精练》、《讲真题》、《1000题(上下册)》、《形势与政策及当代》、《冲刺8套卷(肖八)》、《冲刺4套卷(肖四)》。
知识点二刷:《风中劲草》
12月最后冲刺只刷选择题:《徐鹏8套卷》、《蒋中挺5套卷》、《任汝芬4套卷》、《米鹏3套卷》
(肖秀荣全套)
(后期冲刺狂刷选择题)
时间安排及学习方法:
8月中旬-10月底:肖秀荣的《知识点精讲精练》、《1000题》选择题一刷、二刷
《知识点精讲精练》(不用看“形势与政策”、“当代”这部分,之后有专门的小册子),每天看1-2节,然后配套做《1000题》的选择题;《1000题》过两遍,把答案写在纸上,第一遍标记错题,第二遍如果时间来不及就只做错题,来得及就全部二刷一次,花不了太久时间,同样要标记错题,尤其是两次都错的题!
第一遍看书,宁可看的慢一点也要把知识点弄懂,尤其是第一部分马原里的第五章、第六章,因为我们大一学马原的时候老师是没有讲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部分内容的,所以会有点吃力,尤其是跨专业非文科的学生更要花时间把这块弄懂,选择题单选多选加起来差不多有10分的分值。
政治刚开始时不用刻意花时间背诵,一是因为后期重要的选择题知识点会反复遇到的,练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二是背了也没用,不如多背专业课背扎实了,最后冲刺留给《肖八》《肖四》多点背书时间。
11月初到中旬:过一遍《风中劲草》 《1000题》选择题错题三刷
《风中劲草》个人觉得很好用,比《精讲精练》更加言简意赅,知识点全面而且每个知识点旁边都有标注近几年的热点、常考点以及哪些是近几年没有考过的。
我是把这本书用来对知识点进行二刷,扫除盲点,眼熟重点。用小草的时候速度已经明显比一刷快了很多了,我大概是用两周左右过完了一本书。每天对应着复习的知识点,三刷《1000题》的错题,错过两次以上的题要注意,把这道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多看几遍,可以准备一个纠错本,记下自己常常犯错的或者容易弄混的选择题知识点,只记关键词即可,原则只有一个:自己能看懂就行。
11月中旬到12月初:肖秀荣《形势政策及当代》;肖秀荣《讲真题》《肖八》
《形策与当代》小册子是当年11月以前的热点,选择题和大题加起来的分值也不容忽视,国内国外热点加起来有二三十个左右,我每天看五个,不到一周就看完一遍,记住关键词,尤其是容易出多选题的一定要多看,要非常眼熟才行,哪怕你背不下来,但是你一看到题目就知道有哪几个点。《形策》我看的也很快,因为这部分内容没什么难懂的,重点是要非常熟悉,我一直到考研最后一星期也在看,看了有三四遍。相比起马原、毛概、近代史、思修这四大块,形策和当代的内容少分值大,性价比高,所以一定要拿下!
《形策》看完后到《肖八》上市前大概一周时间,我把近几年的选择题真题又刷了一遍,之前做的都是选择题模拟,做做真题练练手感也可以对真题的风格大致有个了解。另外11月下旬就开始练习马哲大题了,自己写知识点再对答案。
11月底的时候《肖八》差不多就出来了,我是在知识点 错题过了2-3遍后,才开始攻克传说中的《肖八》,刚拿到还有点激动hhh。依旧是选择题每天一套并纠错,另外练习2道马原哲学的大题。
12月最后冲刺期:《肖四》、《徐鹏8套卷》、《蒋中挺5套卷》、《任汝芬4套卷》、《米鹏3套卷》
12月上旬会出《肖四》,和《肖八》一样,每天刷一套选择并纠错,独立做一道马哲大题。另外我还买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模拟卷,只刷选择题并纠错。
12月之后必须要开始背书了!!!因为我专业课还剩太多,所以我只背了肖四的大题,事实证明,的确是够了哈哈哈,但是肖八背了当然好啊!!!那时候我已经很崩溃了真的,恨不得一天不睡觉都背书,每天都骂自己为什么专业课不早点背书!!!关于肖四大题,就像坊间流传的那样,“请一字不落的全部会”。。。
政治尾巴:
1、政治和英语、专业课不同,暑假开始完全来得及,我的研友很多都是理科生,因为很担心政治所以7月就开始了,我是差不多8月底才着手。
2、政治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题,满分100,选择占一半50分,一个多选2分,5个就是10分也就是一道大题,所以选择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政治虽然开始得晚,但是一旦开始每天都要保持一定的学习量,只要跟着自己的计划走,政治过线不拉分是没问题的。我本以为自己刷了几千道选择题应该能上70,结果今年政治多选很难,再加上北京地区政治本来大题就压分严重,所以查到成绩时发现虽然分数没达到要求,但是整体上也没拉分,因为大部分人水平都差不太多,你想想90%人看的都是一样的资料,所以你有什么好怕的,总之政治求稳就好。
4、紧跟肖秀荣教授,我的复习计划跟他的资料上市时间几乎是一致的,而且平时一定要关注肖爸爸的微信、微博,他的话不多,但是只要一说话都是干货。
5、准备一个政治选择题纠错本很有必要,后期冲刺午饭消化时间都用来站着翻纠错本。
(肖秀荣微信)
英语:
参考书目:
朱伟老师《恋练有词》及配套视频课;张剑老师《黄皮书》英语(一)1997-2017年真题、《黄皮书》英语(二)2010-2017年真题;新东方王江涛老师《高分写作》;新东方唐静老师《拆分与组合翻译法》
PS:建议真题多买一套用来二刷,可以买时代云图的《真题实战》,不需要有讲解(因为《黄皮书》的讲解非常仔细),只要有空白卷就OK
APP:扇贝单词
(英语资料及5本笔记,有些根本没用到)
时间安排及学习方法:
3月-5月中旬:《恋练有词》视频课一刷,在书上做笔记,重点:单词;扇贝单词打卡
英语我跟的是新东方朱伟老师的《恋练有词》,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跟对一个好老师真的非常重要,朱伟老师真的超有趣,喜欢模仿各路大神,而且总和学生们安利欧美音乐,好几次在网易云搜索他安利的歌曲,评论区都有“朱伟Unit15打卡”。老师偶尔撒鸡汤,不腻不淡,味道刚刚好,所以我英语初期的学习很轻松也很开心。
我每天听一个单元《恋练有词》(因为量挺大的,所以一天一单元完全够了,听多反而效率会低),边听边做笔记。3月份还在实习,每天上下班早午饭的时间都用来背单词,我用的是“扇贝单词”,我是从来不背单词,只求眼熟,了解大概意思,而扇贝这款APP是根据个人记忆情况单词循环出现,所以比较适合我。另外我还加入了扇贝里的学习小组,每天坚持打卡,看着自己的小组排名从垫底到慢慢上升,这感觉还挺不错。
5月中旬-7月中旬:《恋练有词》二刷,整理书本笔记,重点:长难句;扇贝单词打卡
一刷结束后,根据书上的笔记从头开始二刷,第二遍为了节省时间就没有再看视频了,重点也从第一遍单词上转移到了长难句,依然是每天一个单元。《恋练》里的长难句都是从近几年的考研阅读真题中摘选的,一刷时跟着朱伟老师过一遍,二刷时自己独立翻译、划分语法结构、组织语言顺序和词语搭配,句子虽然不多但是任务量也很大,因为考研英语比四六级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前期基础一定要扎实,正是二刷时花时间攻克长难句,所以后期阅读、翻译明显受益不少。
朱伟老师在视频课里会讲很多关于考研英语的学习技巧,个人认为很受用,比如学习英语单词的方法并不是死记硬背,对于单词的意义也不在于掌握“精确”,而是要“意会”,单词的意义是根据文章内容而延展的,所以重在理解,这一点很像阅读题里“推测词义”的题型。
7月中旬-10月底:《黄皮书》英语(一)、(二)真题一刷,只做阅读,不刻意控制时间,翻译全篇并整理笔记,四天一套题,不要care阅读题错误数量,留出最近两年的真题留到考前最后几周模拟训练;背诵并默写王江涛《高分作文》;扇贝打卡
7月中旬-10月初,英语(一)1997-2016年真题
10月初-10月底,英语(二)2010-2015年真题
我从7月中旬开始做英语阅读真题,先做的英语(一),不控制时间,但是必须要坚持一次性完成4篇阅读,从一开始就要培养自己做阅读时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并且持续。
英语资料不求多,一套真题其实完全足够,所以一定要吃透、吃透、吃透真题。一刷真题时,我的策略是每四天吃透一套卷子:第一天做阅读,对答案,总结错因;之后的三天用来翻译四篇阅读,逐词逐句翻译,可以口头翻译也可以边翻译边在word上打译文,标记不懂的单词和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对照答案解析中的译文进行笔记的整理。
我对于每套卷子的要求或者说我笔记中整理的内容包括:第一,弄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错了,是有不认识的单词,还是认识单词却误解了文章的意思,又或者是自己代入了主观视角,没有从作者给出的信息进行判断?第二,有哪些单词属于“熟词生义”;第三,常见的长难句套路有哪些?比如当你遇到一堆“of”的时候,不要被它花里胡哨的样子吓到,沉下心来从最后一个of逐前翻译;第四,有哪些优美的句段可以应用在作文中?
十一国庆假期后开始做英语(二)真题,的确比(一)要容易很多,但是二者题目的套路还是有点不一样,所以一开始我也花了两张卷子的时间才适应(二)的节奏,依然是四天一套,把卷子吃透。
作文:这段时间我每天早上背一篇王江涛老师的作文,然后当天晚上睡前默写,每天积累一些高级词汇、词组和句型的表达。
11月-12月考前最后冲刺:英语(一)、(二)真题二刷,除了作文,阅读 新题型 翻译 完型都做,控制时间,关注错题,整理笔记,两天一套题;背诵并默写王江涛老师《高分作文》,按照类型整理适合自己的模板;结合唐静老师《拆分与组合翻译法》练习翻译;扇贝打卡
从11月开始二刷英语真题,由于一刷时已经做得很认真了,所以二刷时把时间缩短为两天一套,第一天控制时间用来做一套卷子(除作文),第二天对不认识的单词、不会翻译的句子、错了两次的阅读题目进行纠错和整理。
虽然考专硕,但我个人觉得英语(一)的难度更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所以把从2001年开始的真题(一)也二刷了一遍,不过我只刷阅读题,诸如翻译、新题型英语(一)和(二)差异较大,专硕就不用care了。
如果说阅读第一重要,那第二重要的就是作文了!小作文10分,大作文15分,考研英语作文套路很明显,而且英语(一)(二)各自特色都很鲜明。个人强烈推荐王江涛老师的《高分作文》,学硕专硕都适用,我的作文从头到尾只用了这一本书。从11月中旬开始针对小作文的常见类型整理不同的模板,如道歉信、推荐信、感谢信、邀请信、告示等;大作文的开头、结尾也可以套用,比如英语(二)的图表作文第一段描述图表,第二段分析原因,第三段进行总结或指出对策,那么就可以根据柱状图、折线图、扇形图等总结出对应的开头模板,以不变应万变。
专硕英语(二)的新题型难度不大,多为七选五的信息匹配题;翻译其实之前做阅读时一直都有练习,所以难度也不大,我用了唐静老师《拆分与组合翻译法》练习了英语(二)的翻译真题;针对完型选项中的单词和词组搭配可以进行笔记整理,个人建议不必要对于错题过度纠结,因为完型题目难度较高,且分值小,性价比不高,可以留在最后做,记住:阅读才是王道!
二刷一直从11月1号进行到12月22号,18年考研英语是12月23日周六,所以我之前特意留了三套近几年的卷子在考前的最后三个周六进行模拟考试,严格按照考研时间进行,从网上打印了答题卡,包括作文在内的全套卷子,以及选择题的涂卡等等。
英语尾巴:
1、刚开始做真题阅读,真的不要介意错误的数量!我刚开始做(一)的时候最多的一次错了11道阅读题,当时就在心里说:“小样儿,你等本大王慢慢收了你!”到8、9月的时候,不管自己多么努力,还是错7、8道,因为我英语基础一直还行,还指望着能靠英语提点分,结果一直错错错,整个暑假都很绝望:“专业课没别人强、政治还没开始、自己拿手的英语还搞成这个样子...”,好在一直没有停止做阅读,坚持把每一道错题都弄明白,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份卷子的总结,到快9月的时候我就稳定在5个以下,最后冲刺时真题的套路已经了然于心,几乎每次都可以保证1-2个错误率了。
2、英语作文有套路,准备模板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适合自己,善于用自己积累的单词、词组、句型去替代生硬的模板。切忌直接背作文书上的模板,不但记忆痛苦,而且食之无味,连你自己都瞧不上眼,何况阅卷老师呢。
3、识记单词要贯穿整个复习过程,我个人不喜欢花一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来背单词,而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用扇贝app背单词,比如实习坐公交搭地铁的时候、去图书馆的路上、吃饭排队的时候、晚上闭馆回宿舍的时候、晨跑拉伸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总之女孩子们之前什么时候自拍,那么现在就什么时候背单词吧哈哈哈,至于男孩子...唉我不是男孩子,我也不知道。
4、制定详细并且适合自己的计划。比起专业课,英语的复习任务简单多了,所以制定计划也会相对轻松并且可执行度更强,我在9月份的时候就制定好了后期大致所有的英语复习安排,看着日历数着日子把任务细化到每一天,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你时刻都可以知道自己的进度如何。
5、按照你的计划表和任务,一天一天地KO掉他们吧!
(细化到每一天的英语复习计划)
专业课:
参考书目:
新闻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
传播学:《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传播学纲要》陈力丹、《大众范式与流派》刘海龙、《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7》陈力丹、《小王子热点专题80讲》孙祥飞
新闻史:《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传媒经济学:《转型与抉择-十字路口的传媒业》张辉锋、《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广播电视、广告、公关:当时我也跟着经验帖的介绍把人大老师出的有关实务、广电、广告和公关的教材都买了,不过最后几乎都没用到,因为书的内容太老旧了,而人大对于这部分知识的考察又都是紧跟当年热点的,所以建议多关注一些公众号,紧跟热点。我去年是跟了考新闻的“古灵阁热点班”和“人大冲刺班”,有了小妖姐、三哥和xixi姐,11月中旬才开始着手传经、广电、广告、公关的我,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考新闻实务班、热点班、冲刺班资料)
实务:
和广电、广告、公关一样,实务教材的意义不大,重点还是要放在练习上,保持每周1-2次的练习,至少要有一次,只要坚持下来,后期花费时间会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得心应手。
大概每年5、6月左右,考新闻小妖姐和呛口大大的消息、评论训练营就会开始了,我的消息和评论都是跟着考新闻走的,小妖姐和呛口大大每次都会选择几篇提交上去的作业进行逐字逐句地批改,一定要好好看批改的内容和范文,根据自己练习的情况进行订正和笔记整理。
人大的实务特色鲜明,考得范围很广,消息、标题、评论、策划,其中评论又包括800字评论、一段式短评和我们今年考的两段式评论;策划除了有纸媒策划、融媒体策划、电视直播策划和我们今年考的动画视频制作等等...所以在实务这块强烈强烈强烈安利考新闻,我去年跟着考新闻的“消息班”、“评论班”、“策划班”、“人大冲刺班”和“人大最后五套卷”中的实务题讲解,总之,关于实务抱紧小妖姐大腿就对了,我刚刚说的所有以及我没说的,小妖姐全都会!!!没错!!!全!!!都!!!会!!!
推荐公众号:
新传考研辅导类:考新闻、拖鞋哥新传考研、传播学考研必读
媒体:人民日报、新京报、澎湃新闻、我们视频、王志安
深度报道:南方周末、每日人物、南方人物周刊、冰点周刊
新闻评论:人民日报评论、新京报评论、澎湃新闻评论、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红星新闻
期刊类:新闻与写作、新闻记者、国际新闻界、
业界热点:RUC新闻坊、全媒派、新京报传媒研究、杜课、网易新闻学院、清华全球传播、新闻实验室、钛媒体、传媒茶话会、企鹅智酷
广电、传经、公关、广告:RUC视听传播、RUC广告与传媒经济研究、广告门、公关界的007、媒介360、传媒1号
工具类:思维导图、X-mind
“休闲娱乐来一下”:Vista看天下、萝严肃
时间安排及学习方法:
3月-7月底,专业课书目一刷,不用背,理解为主;关注热点及热点事件的分析。
人大的专业课书目真的非常多,我前前后后看了有二十多本,但是部分教材看了后真的意义不大,所以刚刚上面列出来的书单都是我认为必须要看的。一刷专业课目标在“全面”,不需要背诵,但是一定要全部理解,保证“知识无盲点”,重难点进行标记。
另外,5月左右就要关注热点了,可以准备一个“热点备忘录”把热点事件记录下来,许多新传考研的公众号也会有“X月大事记/X月热点分析”的推送,刚开始不会分析热点很正常,可以把推送里关于每个热点涉及到的知识点关键词都记录下来,之后再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比如新闻真实、媒介伦理、网络舆论与司法互动、媒介融合等等。
我一刷专业课的速度应该算是比较慢的,这也是导致我后期专业课复习进度非常紧张,精神一度崩溃的原因所在。但是还是建议要根据个人情况,如果你真的像我一样看书很慢的话,也不要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质量,要记得先难后易的道理,基础扎实,后期一定会受益。
至于新闻史摸着良心建议大家,一刷的时候真的没必要在新闻史上花费太多时间,倒不如直接向学长学姐买笔记,然后背背背就对了,当然背的时候除了死记硬背也可以找点小窍门,后期考新闻人大冲刺班三哥教了我们很多小窍门,不过我现在都忘了哈哈哈!我,一个血的教训,一刷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看中外新史,结果毛都没记住,后期还得从头背。。。
8月-9月:专业课二刷 知识框架 整理笔记 笔记背诵;关注热点,并尝试自己分析,积累自己的“案例库”;开始练习实务;考新闻“古灵阁热点班”;开始看论文
二刷专业课书目目标在“重难点”,因为到这一阶段已经对知识有了初步掌握,通过公众号的文章推送也大致了解新传考研的热点和重点,所以这一阶段在于把“重难点”吃透,和一刷时有所不同,二刷目的在“精”而不在“全”。
同时要从全局的高度对知识进行梳理,可以用APP画思维导图形成知识框架,再根据框架整理、填充笔记。笔记一开始我还想用手写的,事实证明这并不现实,后来我是用word打出来的笔记,新闻学用了半个月,传播学用了一个半月,边整理笔记边背诵。
热点要一直跟,这一阶段要开始学着自己分析热点了,关于热点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要“逼”自己去思考,不能总是依赖公众号上学长学姐的分析。分析热点所涉及的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对不同的热点事件进行归类,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案例库”,不然你以为学姐学长们写论述题时候的案例是哪来的!!!
8月开始练习实务已经算晚了,我的实务全程跟着考新闻小妖姐,我每周练习1-2次(至少要保持每周一次),实务需要背得不多,但是要想掌握实务的技巧的必须通过实战,再重复一次,一定要认认真真地看小妖姐、呛口哥对提交作业的批改和范文指导!!!
8月中旬左右,我报了考新闻“古灵阁热点班”,由三哥、xixi姐、秋葵学姐、萌萌学姐授课,一共十二个专题,每周两次课,每次课后会布置习题,学姐学长也会在群里推送与专题相关的论文。我觉得热点班对我的帮助有三点,一是根据专题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二是开始尝试“输出”,一开始独立做论述题真的很难下手,可以多看看学长学姐的思路,学会答题的“套路”;三是学会看论文,通过论文摘抄专业性的“金句”、补充热点案例库以及掌握回答论述题的思路。
10月-11月中旬:笔记背诵;关注热点,积累“案例库”;练习实务;画知识框架,并整理专题笔记;看论文;有选择地看《小王子热点专题80讲》
一定要关注热点,随时更新自己的案例库啊!!!11月左右《小王子热点专题80讲》也出了,不用全看,小妖姐当时给我们划了重点,每天1-2讲,把小王子中一些新的分析角度补充进自己的“热点备忘录”和“案例库”。
当然还有背书!背书!!背书!!!
(图书馆闭馆后在宿舍楼外的路灯下背书)
11月中旬-12月上旬:考新闻人大冲刺班 知识框架 知识大串联无盲点;笔记背诵;专题背诵;练习实务;看论文
据说人大出题一般是在11月20号前后,所以这之后的热点就可以暂时不追了!
考新闻的人大冲刺班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值得!在这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在做“无用功”,很没有自信,总感觉自己没有“开窍”,不会答论述题,陷入了“背不完书”的困境中。直到11月6号,考新闻人大冲刺班开办,一共8节课(后来xixi姐又免费补了一节传播学),分别是针对人大的八大内容:中新史、外新史、新闻学、传播学、传经、广电、广告、公关。
我进入10月后就一直很慌张,隔两三天就要崩一次,特别是对于传经、广电、广告、公关这部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为人大每年出的题目都非常新,教材的参考意义不大,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仅限于此前看过的公众号上的碎片信息,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多亏了冲刺班的课,我根据课堂上的内容和课件把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归纳,终于最后没有死在考场上!现在回想起来,11月中旬以后是我进步最快的时期,真正地做到了“把书读薄”。
当然还有背书!背书!!背书!!!
(图书馆开馆第一班电梯上背书)
12月考前最后十天:考新闻人大最后五套卷;反复识记知识框架;继续背笔记和专题;不要放弃,不要放弃,不要放弃!!!
因为我们学校快递的bug,我在12月11号收到了考新闻“人大最后五套卷”(其实是史论实务各五套,一共十套),然后打印了考研答题卡,挑了其中的6套(3套史论3套实务)进行模拟测试,其余4套只写答题思路及关键词。
个人建议考前一定要进行1-2次的模拟,让自己适应6个小时不休息的“狂写”节奏!就算写不完也没关系,提前感受崩溃总比在考场上崩溃强得多,而且经过一次次的练习,自己对于时间和不同题型答题量的把控能力也会提高的!
反正我练习了三次没一次写完,而且一次比一次崩溃,练到第三张史论卷子的时候,时间还没到三个小时我就把笔扔了,当时急得浑身发抖,因为哭得太多后来连眼泪都流不出来了。。。但是依然没有放弃,继续哭着总结失误,哭着完善笔记,再后来就这么绝望地哭着上考场了。。。
你可以哭!但是记得边哭边背书!背书!!背书!!!
(把笔记读一遍,边读边录音,然后走在路上就可以听录音背书啦)
专业课尾巴:
1、如何背书?
在11月中旬以前,我焦虑的一大原因在于“背不完书”、“背着忘着”,事实上,书的确背不完,背了也的确会忘。只有你真的“开窍”了,把知识点理解透彻了、串联起来了、形成知识体系了,那你面对题目自然就“有话可说”了,而不是只会根据自己死记硬背的内容来答题。
其实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背的,根据我个人的情况,我到后期仍在反复识记的“硬知识”:新传知识框架;中外新史重点大报、媒体组织、报人、事件的名词解释;新技术下新兴的新闻生产方式和报道形式,如个性化新闻、自动化新闻、聚合类新闻媒体、VR新闻等等;传播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传播学经典理论的权威表述等基础知识,而这类题型大多为名词解释和简单论述中的开头第一段,而仅靠背书是拉不开分数差距的,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拿到手的分数。
关于背书的另一个小窍门就是让背书变得“有趣”,在理解知识的前提上代入自己的角色。总之,对于文科学习而言背书是必不可少的,不但要早点开始背,而且要反复背、一遍一遍地背,次数多了知识自然就会了然于心,但是背书真的不是死记硬背,更不要以为背得多了分数就会提高了,思考对于能力的提升更重要。
(随时随地,戏精附体)
2、如何建立“知识框架”?
我是从8月二刷专业课的时候开始尝试用APP思维导图画知识框架的,简单易操作,内存小,推荐!
人大考新闻冲刺班从11月6号-17号,每天晚上上课,第二天白天我就趁知识点还热乎着,赶快画知识框架,我在学校打印店买了10张A3纸(不用app画导图是因为,从11月开始为了克服自己的惰性就没再拿手机去图书馆了),根据小妖姐、三哥和xixi姐的课件重新把前一晚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画成框架。而这几张框架图也成为我初试最后冲刺和复试复习时候的第一资料。
前面也提到了,背书只能帮你拿到基础分,而真正得分的、拉开差距的是你对学科知识掌握的深浅,是你在论述答题过程中逻辑的呈现、语言的严谨以及理论与所举案例的匹配性,而这些都建立在你对基础知识要有一个宏观的、系统的、全面的把握,你必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根据新的热点不断更新自己知识体系的“案例库”,根据新的论文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分支。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我“开窍”得非常晚。我记得自己是在10月份左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了各种方法“逼”自己开窍,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论述题,只会照着自己的笔记背书,结果一道题目下来那些不重要的“口水话”占了大部分篇幅,偏离题目十万八千里。对于这一问题,我当时是把学长学姐po出来的优秀答案打印或收藏,然后摘抄答案中的关键词,学习他们是如何把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如何衔接论点与论据并进行论证。在摘抄答案关键词的同时,我一直都在做“知识框架”,就这样一直坚持着、重复着,直到考新闻的冲刺班我才突然一下子觉得自己“开窍”了,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是突然不害怕、不畏惧“背书”这件事了,因为我知道我只需要牢记那些必备的名词解释,大部分的论证我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应对的。
“知识框架”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你可以迅速地定位到每一个小知识点属于哪一部分,并由此牵扯出与其相关的分支,然后再回答论述题的时候既能发散思维,也能根据脑海中的框架进行排查,看是否有漏掉的点。另一方面,通过“知识框架”可以真正地做到“把书读薄”,除了一些必须牢记的名词解释,大部分内容都可以根据论述题题目的要求,结合自己已有的框架进行合理安排、灵活发挥。
(根据冲刺班制作的“知识框架”)
3、如何做笔记?
笔记和“知识框架”一样,目的都在于把二十几本专业书目“变薄”,所以如果你的笔记只是把书本上的文字原封不动地搬到word里,那还不如让你的手指歇一会,或者利用这个闲工夫去睡一觉补充精力。
整理笔记之前必须要对所有的知识有个大致的掌握,所以这也是我建议二刷时而不是一刷时整理笔记的原因。笔记的整理要根据已有的“知识框架”来展开,这样你边背笔记掌握知识,同时还把框架牢记于心。事实证明,背诵笔记时知识点的位置也会成为你背书记忆的一部分,根据知识点的位置也就是框架图,可以帮助自己勾连、唤醒起对知识点的记忆。
整理笔记要学会将不同的书变成一本书,就拿传播学来说,我是把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作为框架,再在其基础上补充进刘海龙老师的《大众范式与流派》中的学派和传播学理论,以及陈力丹老师《传播学纲要》中的跨文化传播等等,这样就可以通过一本笔记囊括所有的知识点。
另外,要学会利用手头的工具搜索信息,比如微信就很好用啊,点开微信订阅号最上方的“搜索文章”,输入关键词,就会出现所有与其相关的推送,将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可以看到关于这一“关键词”的最新内容,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将学界业界的最新内容补充进笔记,还可以更新自己的“热点备忘录”及“案例库”。
4、如何看论文?
论文最晚最晚也要从9月开始看了,尤其是人大老师的论文和一些学界大牛发表的本年度提纲挈领的论文都要看。
我看论文的方法是借鉴三哥在课上讲的:一,小标题。遇到“外表与内在兼得”的小标题可以摘抄下来,模仿改造;二,权威表述。新技术给带来的新闻业带来诸多变革,而论文中关于新现象、新问题的权威表述可以帮我们解决“名词解释”这道题;三,论文的逻辑思路。一篇论述题就像是小的论文,通过阅读论文可以培养我们论述题的答题思路,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新闻生产的流程、不同层级主体的展开(宏观政府-中观媒体组织-微观媒体工作者和受众)、积极消极影响等等;四,论文中作者的新观点。论文中提及的新论点和案例分析,可以及时补充到自己的笔记和“案例库”中。
5、制定计划
计划的制定要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每个月、每一周到每一天乃至每个小时,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及时更改计划,适合自己的继续保持,不适合自己的马上更改。我习惯在每天晚上、每个周日、每月最后一天制定第二天、下一周、下个月的计划。
其实经验帖也没有绝对适合自己的,你可以多看几份,然后只吸取其中对你自己有用的那部分即可,总之,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的就是最佳答案。但是从现在开始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却十分有必要,一个好的开始和一个拼命的冲刺期同样重要。
制定计划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你可以随时感知自己的复习进度,并且及时地“拨乱反正”,将“折损”降低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越细化的计划表执行性越强,执行性越强的计划持续性越高,因为你一旦起了一个好头、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你就会在无形中培养起自己的自制力和约束感,你会不忍心破坏自己已经坚持“连续打卡”的战绩,长此以往,计划形成习惯,不需要外界强迫,你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按部就班了。
总之,一份适合自己的计划可以让你在初期别人迷茫时找准方向,在中期别人懈怠时持续发力,在后期别人焦虑时沉着应对。
6、你要有一腔孤勇,但是更要有长剑利器
考研这条路离不了一鼓作气的斗志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但更少不了明确的方向和高效的技巧。关于专业课的学习,我从7月开始就全程跟着考新闻走,尤其是11月的冲刺班真的对我影响非常非常大。
专业课不同于公共课,肯花时间去重复、去下笨功夫就好,很多人在专业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结果却“事倍功半”,原因就在于没找准方向,而不停地做“无用功”,到头来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并由此“感动自己”。
就我个人而言,这大半年跟随着考新闻的“用户体验”真的很好,小妖姐领衔的人大团队对于人大新传考研的研究很权威,所以我才敢放心跟着考新闻走,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另外当时我也研究了其他新传考研的辅导机构,考新闻的价钱真的很良心了!
初试成绩公布后,除了爸妈之外就第一时间告知小妖姐、三哥和xixi姐,他们陪伴我走过最艰难的一程,所以有了好消息就忍不住立刻和他们分享。这种感觉难以言喻,尽管我们没有见过面,但他们就像是在我身后一直给我力量的战友一样,能在考研路上遇到对自己倾囊相授的师友,真的觉得很幸运。在很多很多个夜晚,图书馆已经闭馆,我一个人在黑暗中听着他们讲课的声音,揉着眼睛走回宿舍,爸妈、家人和朋友给我心理支撑让我有一腔孤勇上阵杀敌,考新闻则为我配备铠甲和武器,让我得以在有限的时间里,瞄准目标,对准发力。
尤其是三哥,从初试到复试,我一直在“骚扰”他,而他对于我的各种问题也都超有耐心的一个个解答。初试最后一门考新闻史论,名词解释的第一题我都忘了,当时脑海里全是三哥之前说的“我都不背书的,编也是有技巧的”,所以丝毫没受影响继续后面的答题。
7、和研友一起上路吧,最好是不同专业的,别自己抗着。
我的研友有三四个,他们都是数学统计学院的,有的考金融,有的考统计,有的考数学,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都要考高数。所以每当我看热点分析看得头皮疼的时候,我就走过去瞄一眼他们的数学卷子,然后感叹“还是新闻好”;他们也是同样,每次刷高数卷子刷到怀疑人生时,一瞅我正在看的笔记“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是统一的”,就喊着“溜了溜了”然后乖乖地去啃数学了。。。
我舍友有两个都是考新传的,晚上回到宿舍后我们也会常常讨论热点事件,比如于欢案、红黄蓝、江歌案等等,边讨论边迸发着思维的火花,比起背书这样巩固知识更有效!
8、你会在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像个垃圾,没关系,别人和你想得一样,如果真的自卑,那就试着边自卑边努力到无能为力吧。
(这一年的空笔芯)
四年前,我认为人生的终点是考进好大学;而如今,我已不再将人生的终点视为在四年后的今天考进好大学。我明白考研带给我的泪水,无论是欣喜的、自卑的还是迷惘的,都会随着时间而逐渐被风干,我只是突然失落这样纯粹的日子很难再有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的生活中只有“考研”、“北京”、“人大”,我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做出了一切可能的让步,令我惊讶的是,我竟然从来没有厌恶过他们,从来没有产生过“赶紧考完得了,再也不想过受煎熬”之类的想法。相反,我总是希望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只要结果没出来,我就依然有希望,我就依然可以把人大藏在心里,我就依然可以和他待在一起。
我内心是仰慕人大的,所以我说服不了自己换一所目标院校。我内心是自卑的,所以我没有告诉其他人我考的是哪一所院校,每次有人问我考哪里,我总用一句“考北京的学校”就匆匆搪塞过去。甚至于12月24日考专业课时拿到印有“人大研招办”的小信封时,我都没忍住,花了宝贵的三十秒钟在考场上泪如泉涌。初试成绩出来后,我不敢查成绩,我拿着手机又一次哭了,我觉得自己考不上,我怕自己点击“确认”后就再和人大没关系了。
有一种人,他们痛苦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浑噩度日,寥寥无味;还有一种人,像我一样,我们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期望的太多,所以害怕希望落空,把整个世界都摔得粉碎。
(复试前一晚)
(复试结束后)
我对人大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我从来没有为一个人、一件事如此地卑微过。他的确否定我、折磨我、打压我,他磨光了我所有的锐气,让我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痛恨自己的平凡和愚钝。
我不再戴隐形眼镜,不穿修身的连衣裙,不刻意保持身材,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不去上课但是却对图书馆7层考研人的作息时间了如指掌,从暑假开始除了考研报名不曾离开校园一步,生活变成了宿舍、食堂、图书馆、打印店的四点一线,早上在食堂买面包或者炒面以节省去食堂排队吃午餐的时间,以致于从10月开始我只吃过不超过5次热腾腾的午饭,有几次天气太冷我实在想吃热乎的饭,就拿着肖秀荣的时政小册子和荧光棒一路低头从图书馆走到食堂。
9月我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头发,即便是坐着不动,肩头也会落着头发。10月开始进入情绪起伏期,三天一小哭五天一大哭,就连晨跑的时候我也不允许自己放空脑袋,和自己商量好前3公里可以什么都不想,后3公里必须把“议程设置的第三层”过一遍。再后来只要一哭我就跑步,所以凌晨6点和深夜11点半的操场上,我喘着粗气一遍遍地刷圈不允许自己减慢速度不允许自己停下来。初试第二天的前一晚,我紧张到睡不着觉,3点20分躺下,4点30分就又坐了起来,然后对着漆黑的天空发呆。
但我依然感激他,谢谢他那么遥远,拯救我、打捞我、逼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我(当然包括刷新了我对自己“买买买”能力的认知),让我爱上我自己。因为他我变得不再发困,连续数日在清晨5点44分醒来记下梦里梦到的知识点,好几次比“人民日报早班车”起得还早,然后套上睡衣在冷风中蹭着贩卖机的灯光背肖四。
考研只是一部分人的选择,比起找工作的同龄人,他们承受的压力不比你少,说不定当他们踩着高跟鞋穿梭在一个又一个面试场、面对着一个又一个面试官的时候,他们也会产生“那些考研的人可真幸福啊,只需要坐在图书馆里学习就好了”这类的想法。考研不是决定你我人生今后幸福的唯一筹码,所以,不要在模糊不清的状态下胡乱挣扎,别让所有的焦虑与你有关,别把所有的痛苦都往自己的身上揽。
要知道,你受的苦,不是为了任何人,只是为了你自己,为了你自己的选择和义无反顾,你只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在为自己努力而已。更何况,倘若你真的是为了自己心之所爱而努力,这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甜。
每天早上图书馆前排起的长队,开门时你争我抢地为自己和研友霸位,深夜闭馆时电梯间人人顶着的黑眼圈,有人能懂你的滋味,至少你会好受一些。复试结束后的那晚,我和朋友搭地铁去了世贸天阶,大商场前的道路亮堂堂的,而那一刻我想的却是每晚闭馆后我和研友灰灰一起从图书馆走回宿舍的那条小路,路上黑漆漆的一片,一点也不漂亮,但我只要一想到它,我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尝试着从“我喜欢考研成功的自己”到“我喜欢努力的自己”,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全力以赴,而那个你期待的结果就是自然呈现的瓜熟蒂落。过程无憾,所以无论结果如何,你都会对自己充满了肯定,而结果常常是不虚此行的。
接受现在的自己,并把他/她作为起点,你不必喜欢自己的所有方面,你只需要把此刻的自己作为前进的基础。你不能改变你的过去,但你未来不必永远如此。幸福在哪里呢?幸福就在争取幸福的努力中。你默默努力时,所有的生活都汇聚在此处、此时,你的世界里在没有涣散的不安。那不是一个朝向幸福目标的开始,那就是幸福本身。
孤单、无助、沮丧、身处低谷时,告诉自己:你需要起跳了,干吧,没什么了不起的。
去年10月,某一个崩溃的傍晚,我在图书馆翻到了xixi姐收到通知书那天发的朋友圈,她说:“如果有什么是现在的你还没有做到的,那一定是你还不够想要”。
就现在,问问自己:你到底想不想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