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

图形与几何问题一直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众多几何问题中,以圆为背景考查的试题则更具有综合性。当圆与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结合时还加入了图形运动,众多同学会感觉很困难,无从下手。下面结合例题对两类动圆问题进行剖析。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1)

一、看得见的圆在动,看不见的位置在变

例1.如图,⊙O的半径是5,点A是圆周上一定点,点B在⊙O上运动,且∠ABM=30°,AC⊥BM,垂足为点C,连接OC,则OC的最小值是(  )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2)

【解析】如图,设BM交⊙O于T,连接OT,OA,过点O作OH⊥AT于H,连接CH.

∵∠B=30°,∴∠TOA=60°,

∵OT=OA,∴△OTA是等边三角形,∴OT=OA=AT=5,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3)

本题考查圆周角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特殊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选择题中的压轴题.

例2.如图,圆心为M的量角器的直径的两个端点A,B分别在x轴,y轴正半轴上(包括原点O),AB=4.点P,Q分别在量角器60°,120°刻度线外端,连接MP.量角器从点A与点Q重合滑动至点Q与点O重合的过程中,线段MP扫过的面积为(  )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4)

【解析】:由题意可知,点M的运动轨迹是以O为圆心,2为半径,圆心角为60°的扇形,点P在第四象限内时,∠AOB是弧AP所对的圆周角,所以∠AOP=30°,点P在第二象限内时,∠BOP是弧BP所对的圆周角,所以∠BOP=60°,所以点P的运动路径是一条线段,

当量角器从点A与O重合滑动至点Q与点O重合时,MP扫过的图形是如图所示的阴影部分,它是由两个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与一个扇形组成,所以PM扫过的面积为: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5)

本题考查了扇形的面积计算和等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正确分析出MP扫过的图形并明确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6)

例3.如图,⊙O的直径AB=10,弦BC=2√5,点P是⊙O上的一动点(不与点A、B重合,且与点C分别位于直径AB的异侧),连接PA,PC,过点C作PC的垂线交PB的延长线于点D.

(1)求tan∠BPC的值;

(2)随着点P的运动,BD/AP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值;

(3)运动过程中,AP 2BP的最大值是多少?请你直接写出它来.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7)

【解答】:(1)连接AC,∵AB是⊙O的直径,∴∠ACB=90°,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8)

(2)BD/AP的值不会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PCD=∠ACB=90°,∴∠1 ∠PCB=∠2 ∠PCB,∴∠1=∠2,

∵∠3是圆内接四边形APBC的一个外角,∴∠3=∠PAC,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9)

本题是圆的综合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及三角函数的应用等知识点.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10)

二、看不见的圆在动,看得见的形状在变

例4.如图①,在Rt△ABC中,∠C=90°,AC=3,BC=4.求作菱形DEFG,使点D在边AC上,点E、F在边AB上,点G在边BC上.

小明的做法

1.如图②,在边AC上取一点D,过点D作DG∥AB交BC于点G.

2.以点D为圆心,DG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点E.

3.在EB上截取EF=ED,连接FG,则四边形DEFG为所求作的菱形.

(1)证明小明所作的四边形DEFG是菱形.

(2)小明进一步探索,发现可作出的菱形的个数随着点D的位置变化而变化……请你继续探索,直接写出菱形的个数及对应的CD的长的取值范围.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11)

【解析】(1)证明:∵DE=DG,EF=DE,∴DG=EF,

∵DG∥EF,∴四边形DEFG是平行四边形,

∵DG=DE,∴四边形DEFG是菱形.

(2)如图1中,当四边形DEFG是正方形时,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12)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13)

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作图﹣复杂作图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寻找特殊位置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题目有一定难度.

中考题圆动点问题(动圆难题求解有策略)(14)

解决动态问题一般步骤:

(1)用数量来刻画运动过程。因为在不同的运动阶段,同一个量的数学表达方式会发生变化,所以需要分类讨论。有时符合试题要求的情况不止一种,这时也需要分类讨论。

(2)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

(3)根据试题的已知条件或者要求列出算式、方程或者数量间的关系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