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记者挑上金扁担户均年增万元(大龙夫妇传承扁担精神)

小时候,总能听到在院里玩耍奔跑的小孩含混不清地喊着“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的顺口溜,如今忆起往昔,只觉童年时光无限美好。

扶贫记者挑上金扁担户均年增万元(大龙夫妇传承扁担精神)(1)

南宁村航拍

扁担,曾经与乡村人家的生活密不可分。时间回到1984年。大龙开发区南宁村三岔组,许吉恩、杨秀芝夫妇二人准备造房。当时乡村条件比较落后,交通闭塞、运输车辆紧缺,他们只能靠肩膀挑进砖、沙、水泥和青瓦等建材来造房。

扶贫记者挑上金扁担户均年增万元(大龙夫妇传承扁担精神)(2)

杨奶奶挑着扁担

装满水的木桶重,装满的箩兜更重。被磨得发光的扁担从右边肩头转到左边肩头,再转回右边肩头,一来一去的,完完全全下苦力,一步一脚印地从几公里远的地方走到屋基里。汗水如倾盆大雨往下淌,肩膀被磨破了皮、三角肌被拉伤,肩头布满青紫,甚至流血,就连稳住扁担的掌心也磨出了茧。“再累也要咬着牙使劲,还要控制住打颤的双腿每一步都下对地方,要是滑倒,扭伤了腰或者其他部位,房子就没法建了!”三十多年过去后,我仍从老人平淡的话语间,听出了当时的艰难。想到那副画面,我不禁流下眼泪。

扶贫记者挑上金扁担户均年增万元(大龙夫妇传承扁担精神)(3)

通组路

用扁担挑水煮饭洗衣服、挑砖瓦沙石建房子等,是一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写照。家家户户都有扁担,人口多的家庭扁担还得多备几根,它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很多事没有它就办不成。“那时候啊,老百姓干啥都是下苦力,扁担被挑断了,就再整一根接着用。”杨奶奶脸上洋溢着和蔼的笑容,言语间满是对新生活的满意,也不刻意地提醒我们这些后辈,要努力生活。我也不由得在心里感慨老一辈的不容易和让人敬佩的韧性:尽管生活很辛苦,但一直努力幸福着。

扶贫记者挑上金扁担户均年增万元(大龙夫妇传承扁担精神)(4)

筛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杨奶奶家的扁担逐渐闲置。喝的水、洗衣服的水都不用挑了,自来水到家里;开着四轮车三轮车的商贩们走村窜组从早吆喝到晚,买货卖货都不必再挑来挑去,进出都能坐公交车。生活许多方面都变得便捷高效,整个村落家家户户的生活都变得越来越好。杨奶奶说,看着角落里蒙着灰却仍反着光的扁担,就会忆苦思甜,更享受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扶贫记者挑上金扁担户均年增万元(大龙夫妇传承扁担精神)(5)

斗笠

从杨奶奶家的一个生活缩影,就能发现新时代乡村经济条件逐步得到提升,发展越来越好了。在生活条件变得更加优越的同时,我们也要牢记曾经出现在生活中的一种种工具。它们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勤劳务实的劳动精神,一直陪伴我们,勉励我们不断向前,追寻更美好的生活。(文丹凤 杨亚斌 罗双红 吴小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