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引领乡村振兴(强师筑梦点亮乡村未来)

【践行回信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光明日报记者靳晓燕

“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话,犹在耳畔回响。

2014年9月,刘轶平生第一次来到首都,走进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9月,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希望: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能得到的关心和关注,刘轶和参训的老师们觉得:“太幸福了!我们更加坚定了去基层教书育人的信念,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红色教育引领乡村振兴(强师筑梦点亮乡村未来)(1)

黄俊琼和学校孩子们在一起。资料图片

红色教育引领乡村振兴(强师筑梦点亮乡村未来)(2)

邱思思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资料图片

红色教育引领乡村振兴(强师筑梦点亮乡村未来)(3)

刘轶在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资料图片

红色教育引领乡村振兴(强师筑梦点亮乡村未来)(4)

黄俊琼在辅导学生。资料图片

1.扎根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刘轶记得大家收到回信后激动的情形。“这是对我们的特别关怀,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力量搞好自己的工作。”也正是这份激励,让刘轶感到身上责任重大。

如今,刘轶已是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礼仪小学校长。学校留守儿童占比较高,这些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刘轶和老师们坚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他们搭建实现梦想的平台。

扶贫必扶智。作为“国培计划”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刘轶切身体会到国家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和重视。

扶智靠教育。“国培计划”从无到有,越来越多的参训教师从中受益。2010年,“国培计划”启动;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如何做到让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多种途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学习思考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探究当成一种能力,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刘轶想尽办法把自己20多年的教学经验、感悟、所学所思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孩子们能快乐学习、阳光成长。

曾是“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一员的黄俊琼,如今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的一员。作为副校长,她正在学习2022年新课程标准,她打算开学后,利用省级乡村名师黄俊琼工作室这个平台,引领更多年轻教师加速成长。

直到今天,黄俊琼依然记得对办好农村教育的嘱托,和老师们一起向着“四有”好老师的目标靠拢。

关心和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就是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托起每一个家庭的希望。

“学校教学设施健全,教学环境美了,乡村教师有基层补贴,评优选先也倾向农村,学生有了营养午餐,寄宿生有了困难补助费,学校还给年轻教师提供周转房,乡村教师每年外出培训学习,乡村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黄俊琼细数这些年的变化,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落在乡村、落在每一所乡村学校,瞬间变得生动而具体。

2.成长且看且听且思且练且悟

“我是谁?我是一个普通教师,我也是一个参训者;你是谁?你是一名参训者,你也是一名教师,你也会像这样在你的课堂上行动、反思、再行动……”不少参训老师,像四川省安岳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黄洪涛、刘秀容一样,参加“国培计划”之后,有着相似的思考。

且看、且听、且思、且练、且悟……日常的生活与教学可生成无数的精彩与智慧。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次次培训之后,新的“作品”也会相继出炉:属于学校自己的“三段式分层培训模式”、自行研发的“中小学新任班主任班级自主管理工具单”、绘本教学课程设计等。

翻转式培训、各类讲座……邱思思抓住一切获取新知的机会,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从教师到教师培训师再到校长,在角色的转换中,她更明晰自己的追寻。现在的她,主动请缨到乡村学校任职,成为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楠木坪镇小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于邱思思而言,培训是助推器,它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路径,助推职业的多种可能。

清早踏着晨曦来,夜晚踩着星光走,这成为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戴文菊的工作常态。如今再回想起自己国培班研修结束时的场景,拿到证书的那个幸福瞬间至今难忘。

据了解,“国培计划”累计培训校长教师超过1700万人次,大幅提升农村校长办学治校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国培计划”走向常态,一体化设计项目,既“请出来”,又“送下去”,打造“干得好、用得上”的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实现乡村名师培训乡村教师。

与此相映衬,十年来,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从909万人增至1057万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47.6%提高至77.7%。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退休支教等多种渠道为中西部农村补充大量优质师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建立,推动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书育人、爱满天下”,真心付出却不图回报,学生感受得到,家长也看得到。

3.造血培育“带不走”的好老师队伍

2007年,我国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优秀教师。

2018年,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改为“公费教育”,国家公费师范生享受免缴学费、住宿费和补助生活费“两免一补”公费培养。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4.5万名公费师范生到乡村任教。

“对我个人来说,毕业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就像是一场价值寻找之旅。”北师大首届公费师范生珠曲说,走上讲台,让“想要改变边远地区教育现状、想要改变学生命运”的梦想有了寄托。

“教育振兴是缩小东西地区、城乡之间在教育质量、教育标准、教育成效方面差距的有效举措,重在‘提质’。”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

2022年4月,《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发布,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每年为脱贫县、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1万名本科层次师范生。

好消息不断。从今年开始,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这个暑假,从东部8省份选派出的247位优秀骨干校长已经陆续赴西部相关县中和县职高任校长。

“当你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实践,慢慢地成熟,能把一个孩子教育得更加强大,就已经是成功。如果你能把一个班级带好,就是更大的成功了。如果你的班级还能辐射到学校,能够让学校更好,或者在某些方面能够辐射到整个城市乃至更大区域,那作用就更大了。”讲台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讲述自己的从师经历和感悟。

讲台下,聆听的是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启航计划”赴基层任教毕业生。这是一次在岗前公益培训上的讲话,王宁语重心长地为毕业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入职第一课”。

从“输血”到“造血”,从“扶智”到“提质”,需要一批接着一批干的耐心和定力,坚持久久为功,努力培育一大批“能战斗、发展好、带不走”的好老师,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接力作出积极贡献。

今天,越来越多的公费师范生,来到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广西、贵州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家国大计、良师重任担在肩上,书写无悔青春。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10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