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对于思想落后的教师怎样处理(薄弱师资遇见教无定法)

“薄弱师资”遇见“教无定法”,校长最应该做的决定是什么?

原创 黄莉

校长对于思想落后的教师怎样处理(薄弱师资遇见教无定法)(1)

01

提升师资力量我们要越过两个坑

我习惯把自己所在的学校贴上“西部公办”的标签。中部、西部、东部看起来是个地理区划概念,但自然、历史、人文、经济发展等地域性因素早已让根植于这块土地上的教育带上了自有的特征。

20世纪末以来,国家实施了系列政策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教育部也在西部大开发政策背景下,从招生就业、经费资助、科研基地及项目申报等多方面给予极大的政策倾斜,密集的教育政策支持背后就是差距,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在宏观的政策的支持下,西部教育有了极大的改观。尤其宁夏成为互联网示范区后,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让很多来访者看到学校的规模和硬件,都不相信我们是西部的一所学校。

硬件改善和达成的“易”,恰恰对应了其他方面的“难”。师资就是其中最深的痛,编制结构不足、专业水平不高,难以胜任新时代的教育,基本就是很多西部学校的真实现状。

校长对于思想落后的教师怎样处理(薄弱师资遇见教无定法)(2)

师资薄弱看起来是学校的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却需要一个系统,需要从经济发展、人才吸引力、经费保障、管理体制机制等错综复杂的非学校原因上溯源。量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在人们因为知识储备和受教育程度赶不上世界飞速变化而集体产生焦虑时,对基础教育的苛责和要求让我们公办学校不合格的教师岂止是三名,甚至是三十名、三百名……

宏观很难一蹴而就,只能靠微观持续的改进。所以我们西部公办学校的校长,天生就自带这份沉重的使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平等地站在明天,我们不得不以下位者的姿态去体察“提升师资质量”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

这无异于要“四两拨千斤”,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提升质量就尤为重要了。要清醒地看到教师成长的问题所在,必须越过那些“曾经的坑”。

第一个就是“理念解决问题”的坑,教师的成长不能寄希望于一轮又一轮的理念培训,因为从理念走向教学实践,里面有无数多个细节是教师个体无法解决的,“听听激动,回去不动”很大的原因是没有具体操作步骤,即便给了某些方法,也因缺少系统而难以持续,于是教学的先进性都在文本中,而课堂其实没发生太大变化。

第二个坑是寄望于教师“个体的自我成长”,对于一个挑战力薄弱的群体来说,靠个体很难应对来自成长路上的困难,靠“自悟”转化为行动的学习方式太过缓慢,课堂变化不大很大原因是因为个体力量不够。在共同的专业生活中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形成教师专业共同体,群体成长优势明显大于个体成长。

02

通过思维支架提升教师的专业设计能力

越过无效的坑就得寻找有效的路。我们寻求的方法是:用高度组织化的形态促进教师群体生长,让教师的专业长在实践上。既然暂时还无法摆脱“工业时代”的学校形态,我们就利用这种组织形态的优势,通过行政力量把教师组成项目共同体,把“教无定法”中一直被忽视的“法”拎出来,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校长对于思想落后的教师怎样处理(薄弱师资遇见教无定法)(3)

我们把由自由把控、随意松散的课堂按照“教无定法”中法的方法、原理、规律结构化。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把知识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认知水平比较低的教师是无法完成这样的转化的,许多课堂一直就着知识讲知识,除了“知识本位”的因素外,大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把能力和素养转化成学生活动。

比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听起来容易,但是如何把这样的教学原则、策略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师生双边活动,对老师来说困难重重。

我们依据结构化,建立起一套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4A智慧课堂模型”,这套模型有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可操作性强,按这样的思路搭载起一整套的资源,供一线教师使用,不知道理念如何落地的老师和经验比较少的老师,没有太大负担就可以在课堂操作起来,就像学拳一样,一招一式都有拳谱可依,再加上行政、专家的实时课堂监控,伴随式的培训和教研活动,认真落地的老师在实操中逐步熟悉模型,无形中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运行思维模型。

模型是可以迁移的。

课堂结构化背后是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起点是知识结构化和学习过程结构化。知识结构化背后,是知识系统和体系,学习过程结构化的背后,是学科方法和认知理论,借助标准化流程和结构化的框架,让教师在实践中先“有法”,背后支撑的思维框架,逐步迁移会让教师在实践中“得法”,最后达成游刃有余的教无定法,自然就架起了教师群体专业升级的立交桥。

校长对于思想落后的教师怎样处理(薄弱师资遇见教无定法)(4)

当下大家很关注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这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要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逻辑来建构,它对于一线老师实施是有困难的。

于是很快的,我们建构起了语文“大单元”“大概念”“问思辨”模型。这个模型围绕单元主题内容,依据大概念确定核心问题,然后围绕核心问题,从物-器-道三阶,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以单元内容为主通过“建模-迁模-运模”实施层层进阶地问思辨。这套方法站在超学科大概念的高度上,覆盖学科知识、能力、素养三阶目标,是一个全人教育的立体方法系统,可以多维延伸,不断自生长,不断升级迭代。

有了这套完整的大概念、大单元的系统支持,回民二小语文教师团队站在了超学科概念上俯瞰学科概念,依据模型支持边进行大单元统整教学设计边在课堂实践,组织四十多位骨干力量半年时间便完成了部编版八本资源的编写,不但形成了大单元项目骨干团队,而且一线老师已经运用这套资源在课堂实践,同步的线上培训、课例展示、教学研讨辅助前行,课堂变化已初见端倪。

这套方法论,解决了教师的思维问题。任何一个物,包括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人,都可以用“物-器-道”三阶去研究它的来龙去脉,以一物可以联通世界,获得认知世界规律的系统思维方式,这是中国文化通识教育思想。

任何一个物的研究都需要从“定义-形式-变化-功能-原因-联结-观点-关系-表达”九大概念切入,才可能把这个物研究清楚透彻。这是一种关于方法论的西方哲学思想。

站在大概念的高度,任何一个问题地探究都需要用“检索-提取-整合-理解-分析-实证-归纳-演绎-总结”思维九法来完成“问-思-辨”的过程。把这些思维方法通过系统架构在一起,让每一步教学实践后面都有思维支架,思维攀升就能看得见摸得着,有了思维支架,教师群体的专业设计能力就升级了。

校长对于思想落后的教师怎样处理(薄弱师资遇见教无定法)(5)

物器道的九大概念驱动问思辨

03

借助认知模型提升教师的协同作战能力

最近“5 2”课后服务引发关注。所有校长都知道,这又是一场挑战。要安排两个小时的课程,对人手严重不足、经费有限的学校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我们不想浪费孩子的时间,也不想让老师疲于应付。

于是,我们就利用了互联网优势,搭载起“给宁夏儿童的素养大课”。这套课程体系涵盖“山河川、大家国、阅天下”三大板块,覆盖1-6年级,今年的9月6日起,每周二“山河川”系列、周四“大家国”系列课程,开始在资源应用平台上线播出。教学指导 学生手册 资源包同步可下载,教师课程实施培训也同步在线上进行 。

这套课程的特点有三个:

地方 家国双基础:这套通识课程践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宁夏本地的地方文化、历史地理、民俗传统、民艺非遗、文物风物做大量的原创转化,是理解家乡的基础素养课程。

传统 未来双场景:这套课程体系以高质量视频课方式呈现,配套丰富的学习、阅读、资料(非学科类)和手工、文创、AR互动等学习资源包,增加丰富的场景运用和体验。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协作探究元素,学习形式充分体现思维跨时空交互性,一手对接传统,一手对接未来。

线上 线下双师资:这套课程创新“三段”模式,将课前 课中 课后整合到一个课时内,以课程任务驱动段式逻辑设计,通过线上教师和线下教师互动,线上教师主导,线下教师组织,达到良好的儿童真实参与和动手实践,实现高效能素养转化。通过培训,同步提升线下教师的水平。

这套资源按“大概念 问思辨”双支架模型建构,每个课时均按“学-问-思-辨-行”五步设计,将古老的中国教育智慧以线上场景化展现。最大的作用是线下教师在伴随式使用和培训中,课程设计能力、云端互动教学能力、社会化教学的组织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共同建构起儿童社会化学习方式。

校长对于思想落后的教师怎样处理(薄弱师资遇见教无定法)(6)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因为不同任务完成角色变迁。每个团队七八个人共同备课设计教案,专人制作PPT,一位组员做主播,与线下教师、学生虚拟对话,信息组教师完成视频的录制,进行双线互动短片的后期制作剪辑,并完成共享资源的上线传输工作。

双师双线实践课程是一个无缝对接的合作过程,线上老师需要精细设计,线下老师也要理解性对接,才能把学生全线带入。因此,课程研发小组制作了双师合作流程图,指导线下老师操作。

这一切都是由我们这一群不怎么专业、不怎么合格的教师创造出来的。看着他们在实践中逐步从懵懂走向豁然顿悟并乐此不疲时,我们的结论是:温情脉脉的情感关怀,已不足以慰藉教师这个群体,教师从不合格走向合格,要提供能促进思维和认知持续提升的工具和方法,让他们有能力有底气去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这才是教师们愿意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

今年教师节全体教师会上,我做了《我们一直在寻找,如何才能更好地爱你的》发言,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面对着你们的担当,我常常惶恐,不知用怎样的深情才能传递对你们的爱。是的,回二看似没有太多家长里短、嘘寒问暖,不是学校不体谅你们生活工作上的辛苦,而是我们更看重你未来的安身立命。我们在用心、用情、用智慧在急速变革的动荡中替你们去寻找高位发展的点,替你们竭尽全力撑起一个公平公正、自由民主、责任到位的学校运行系统。我们深知,如果没有一个牢固的学校物化运行系统和精神系统做底,教师的安全感哪里来?教师应对挑战的底气哪里来?学校的系统如果不能帮助教师用专业挺直脊梁,用思维晋级拓展时空,如何撑得起大视野、大胸怀孕育的大爱无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