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为什么会成功(为民而生的王莽)

为民而生的王莽,为什么被百姓抛弃?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王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名声都非常差,历朝历代的史籍要么是将王莽列在"外戚"一类,要么是将王莽归在"乱臣"一类。

而传统社会的读书人,对于王莽也是相当不齿,很多人都把王莽骂成祸国反贼。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王莽这个充满了瑰丽理想的理想主义者,开始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并且受到了史学家们的推崇。

王莽这个人,可以说是和孔孟一样的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但又与孔孟二人不同,他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实干的精神,他是一个理想与能力都兼备的改革家,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美的人。

中国的历史一直以来都相当矛盾,被史学家们推崇的"完人"往往充满了缺点,而被读书人鄙视的"佞臣"却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比如王莽之后的诸葛亮,他在历史上的形象无疑是完美无缺的,但事实上诸葛亮的身上有着很多缺点,比如缺乏军事家的眼光、缺乏政治家的果敢。

与诸葛亮同一阵营的关羽,在死后更是被奉为了神祇,但关云长身上的缺点也是不少,否则的话他不会败走麦城。而被后世鄙视的人物如曹操,事实上有很多人都赞赏他的气魄与才识,尤其是曹操时不时流露出的真性情,笔者觉得要比关张刘更为真实。

王莽为什么会成功(为民而生的王莽)(1)

而本文的主人公王莽也是如此,他的一生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为民而生"的,这个人无论是性格、道德以及才干魄力,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能够排得上号的。但非常可惜的是,王莽最终被他用尽一生保护的百姓所抛弃,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虽然是在描述末世的中国人,但实际上放在任何朝代都是适用的,甚至包括了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

王莽这个人的品德是没得说的,当然,你可以说他是"作秀",但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在作秀。换句话说,能够作秀一辈子的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王莽这个人出身相当显赫,他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也就是说汉元帝是他的姑父。更为重要的是,王政君一直活了四朝,也就是说她一直都是后宫的当家人,直到八十四岁高龄才去世。王政君在汉朝的影响力非常大,这直接使得王氏家族迅速崛起,以致于成为了当时的大门阀大贵族。

但王莽在王家的子弟中显得相当另类,他既不爱声色犬马,也不爱锦衣玉食,过得像是一位"苦行僧"(佛教此时还未传入,打个比方而已)。王莽这个人简直就是当时的青年人的楷模,谦恭好学、礼贤下士、独守清净、博学闻达,是人间的一股清流。

王莽为什么会成功(为民而生的王莽)(2)

王莽在道德上几乎完美的表现,使得当时的人们怀疑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个正常人,他好像没有七情六欲那般,生下来注定是要做大事情的。

果然,这种好名声使得王莽的仕途一路绿灯,他在很年轻的时候(汉成帝末年)便当上了大司马,虽然有一段暂时的隐退经历,但在汉平帝之后,王莽就成为了汉朝的实际负责人。

由于当时人们从政的路径很单一,所以王莽在前期超神的表现,被很多人当作是"作秀"。汉朝的官员采取的是"推荐制",也就是所谓的"孝廉",品德高尚的、有名望的人才能够被推荐去做官。

事实上这样的制度是不完善的,这些官员当中鱼龙混杂,很多人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才干,甚至有些人做好事就是为了得到推荐。

并且自此汉武帝因"巫蛊之祸"而下达了"罪己诏"之后,汉朝掀起了一股"灾异论""禅让制"的热潮,一旦出现了大的灾祸,皇帝就要作出"罪己"或者是"禅让"的动作,以平息天灾人祸。

这种思潮使得王莽得以跻身皇位,很多大臣都建议将皇位禅让给王莽,所以王莽"受禅"时期的过渡是相当平稳的,甚至由于王莽改朝换代之后,一些罪犯受到感化,转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但是,当时大汉的天下已经相当衰落了,王莽一心想恢复的是文景、汉武时期的强盛,这是他毕生的梦想,也是当时汉朝子民的集体梦想。王莽是一个真正的大儒,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思想和行为上,也体现在他治理国家的改革上。

很多人可能会说:"既然是大儒,那么怎么会锐意改革呢?"大家要理解一般的儒生和大儒的区别,一般的儒生无非是继承孔孟的言论,而大儒所继承的是孔孟的情怀。什么情怀?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大儒的情怀也是如此,"家国天下,苍生黎民"一直以来都是这些人的心之所系。

王莽在上位之后,实行了六项重要的改革:实行王田、私属制,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改革币制,改革官制。这些改革涉及的内容是土地的所有权、对豪强的打击("私属"指的是人,也就是豪强的奴仆)、对工商业和税收的管控、支持贷款业务以刺激消费、改革货币将财富还给民间以及消除"冗官"和贪污的现象。

王莽的这些举措都是偏向于百姓的,他是真正的超越了阶级的改革者,但这样的改革必定会遭到利益集团的打击。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原先支持王莽的那帮人纷纷倒戈,加上王莽在改革历程上的一些失误,导致了他的口碑不断下降。

王莽为什么会成功(为民而生的王莽)(3)

王莽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儒家学者,他的上位是建立在儒家的价值观上的,但他所要改革的方向却是背离儒家的。王莽的改革有着"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但他又极力推崇复古,这样的矛盾使得他的改革最终失败。尤其是将"私有制"改为"公有制"这一条,极大地损害了豪强以及贵族的利益,这是他们反对王莽的根本原因。

而由于王莽改革的进程不顺利,寄予他厚望的百姓转为了失望,于是王莽的形象就一落千丈。当然,被骂了千年的王莽,之所以能够"臭名昭著",还有一代有一代的读书人的"功劳""口口声声说着仁义道德,满纸满篇都写满了吃人",这不过是大多数读书人的真实写照,"来来往往,都是利益",仅此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