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 马亮向日葵(浅薄的神笔马亮)

一部电影确立一个主题,这是不错的。但是如何表现主题,那就能看出编导的水平。不得不说,像以前我们看过的那些经典老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抗日题材的剧目,它们的影响深远,留给人们的印象深刻,确实靠的是电影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其中的插曲也传唱至今,成了经典。

再如后来我看过的一些电视纪录片也是非常成功的例子。一部《话说长江》,不仅可以观赏万里长江的一路风光,同时也能听到那些非常精妙的解说词,看电视就成了一次愉快的风光旅行。还有讲述中国饮食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记住乡愁》等等,都是影视佳作。我就在想,为什么那么多的影视主创人员,不能坚持像以上那些剧目的创作那样,深入到祖国的各个地方,用心去感受挖掘民族文化真正的精髓,而总是给人一种急功近利的感觉,为了立马推出一部有票房价值的电影,不惜去粗制滥造,迎合人们最浅薄的审美,也就是今天最为盛行的“搞笑”一说。

以上看法,还是昨日观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之后的感想。

在我看来,《我和我的家乡》这个主题,它本身就不适合用喜剧的形式去表现。有许多成功的艺术表现形式都能说明这一点。

离开祖国大陆多年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他的那首《乡愁》,就是以现代诗歌的形式来表现热爱家乡这个主题的,至今都在感动着无数的华人,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家乡故土这是我们每个人生长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情结都萦怀于心。这分真挚是浸润在骨子里的那种认同与热爱。愿意为家乡故土做点什么,哪怕就是有再一次踏上故乡土地的机会,感受一次家乡的味道,这也是无数海外游子毕生的愿望。然而许多人却为此抱憾终生,夙愿难了。

神笔 马亮向日葵(浅薄的神笔马亮)(1)

如此深沉的家乡之爱,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感受不到。或者有了那么一点,但也是一种生硬的急转直下,借人物之口直白的表露出来,根本就不能引起观众长久的回味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效果,也许编导本身就明白,但为了编戏就只能编戏了。

神笔 马亮向日葵(浅薄的神笔马亮)(2)

古代有个“神笔马良”,编导就改动一字,把马良叫马亮;古代童话故事里的马良因为爱画,但家里很穷,只好拿树枝之类的东西在地上画,后来有一位神人给他一杆神笔,他就用神笔为穷人们画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于是本剧的编导也让马亮成了一个即将去俄罗斯升造的画家。但他为了完成回报家乡的夙愿,却瞒着妻子到了家乡的村子里当起了第一书记。

神笔 马亮向日葵(浅薄的神笔马亮)(3)

于是许多荒诞的故事就此展开了。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应对妻子的视频通话而设计的场景。比如居室的陈设,同室人物的打扮,到后来田间劳动的大型场景,都有一些人在那演着俄罗斯风景风情。目的就是骗过他的妻子,让她相信马亮就是在俄罗斯国家学习油画。

如此的编导,不可谓不是煞费苦心。但留给观众的印象,在我看来真是有点太浅薄了。稍微往深处思考一点,就会觉得这样的编排太不合情理。既然是夫妻,那马亮的妻子为什么就不支持他为家乡出力?一个在妻子面前如此唯唯诺诺的丈夫又如何能担当起农村第一书记的责任?

勿需多问,这一切都不过是一场闭门造车的模仿。至于真正的喜剧效果有没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神笔 马亮向日葵(浅薄的神笔马亮)(4)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真理。《小二黑结婚》,虽然不是什么喜剧,但其中的人物故事总是那样给人一种亲切感。就是“二诸葛、三仙姑”之类的人物,在剧目里也刻画的神气活现,几乎分不清到底是艺术还是现实。其中的诙谐风趣也不乏喜剧色彩。大家观影之后对比一下,就可以有所体会。

期待中国电影走进百姓生活,拍出历史的厚重感来。

神笔 马亮向日葵(浅薄的神笔马亮)(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