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人痛苦煎熬的最后时刻(稳步探索生前预嘱)
作者:胡欣红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自然规律生命的降生令人欢欣鼓舞,但如何收场却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话题近日,浙江杭州随园嘉树小区的100多位老人围坐在一间教室内,聚精会神地听一场有关生命归途的讲座这群老人从志愿者项巧珍这里,第一次听到一个陌生却又直击内心的词汇——生前预嘱,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在病人痛苦煎熬的最后时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在病人痛苦煎熬的最后时刻
作者:胡欣红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自然规律。生命的降生令人欢欣鼓舞,但如何收场却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话题。近日,浙江杭州随园嘉树小区的100多位老人围坐在一间教室内,聚精会神地听一场有关生命归途的讲座。这群老人从志愿者项巧珍这里,第一次听到一个陌生却又直击内心的词汇——生前预嘱。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然而不少人对于死亡却缺乏应有的准备。事到临头,即便自己不想过度治疗,但家人却不愿轻易放弃。一边不忍心看着亲人插满管子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一边是放弃治疗就会永远失去亲人,两难之下,纠结痛苦不已。
医生把救死扶伤视为天职,家属则把挽救亲人视为“孝道”,但却忽视了病人的自主权利。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命过早终结,但面对难以治愈的恶疾,不少人希望自己能“好死”。事实上,徒劳的过度抢救往往只是增加病人的痛苦,即便生命得以延续,也是没有尊严和质量的。病人不但受尽了罪,还花了冤枉钱,导致“人财两空”。
基于上述考量,近年来不少医学界人士致力于推广“生前预嘱”,还有人发起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为自己争取有尊严地离开的权力。几年前,知名作家琼瑶给儿子写了一封公开信,透露她看到一篇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联想到自己的身后事,叮嘱儿子万一自己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不需要采取各种急救措施,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琼瑶的有感而发,一度引发公众对于“尊严死”持续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尊严死”与安乐死不尽相同。后者因涉及法律、医学、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古老复杂的问题,难以遽下定论。而前者是指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放弃抢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后,自然来临。如果有生前预嘱,家属和医护人员就能了解患者的真实意愿。这不仅保障了患者对生命的自主权,对家属而言也是一种解脱。
正因如此,安乐死合法化需要慎之又慎,而推行生前预嘱则取得了局部性突破。6月23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包括“有采取或者不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进行或者不进行原发疾病的延续性治疗等的明确意思表示”。该规定在临终决定权上做出大胆突破,将生前预嘱纳入法律体系,具有积极的探索示范意义。
根据上述规定,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如果患者生前立下“不要做无谓抢救”等预嘱,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病人平静地走完最后时光。生前预嘱是尊重患者选择权的人性关怀,但当它成为一项制度,纳入立法,还有繁杂的现实问题要面对,是否推广、如何推广,还需要仔细斟酌。
或许,终我们一生,也未必搞得清楚死亡,但面对这种无法避免的归宿,我们理应提前做好准备。这既然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考题,那就应当允许有个性化的选择。对一些人而言,放弃医疗并不等于放弃生命,而是选择在有限的时光中如何高质量地生活。(胡欣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