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猫儿山最新攻略(走进猫儿山走进漓江源)

走进猫儿山,走进漓江源

广西猫儿山最新攻略(走进猫儿山走进漓江源)(1)

如今的龙潭,已经成了网红打卡点。每到夏天,就有众多的游客前来游玩。

广西猫儿山最新攻略(走进猫儿山走进漓江源)(2)

兴安华江高寨村附近的溪流,清澈无杂质,吸引了潜水爱好者前来训练。

开栏语

2021年4月,到广西及桂林视察时指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天生丽质,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

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走漓江大型系列报道”,我们紧扣到广西及桂林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桂林的“母亲河”漓江沿岸的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实地采访报道,以期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在保护漓江、保护生态的成就,展现桂林人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华南最高峰、《山海经》第一山,峰顶的花岗岩巨石,形似卧猫……坐落在桂林兴安、资源两县交界的猫儿山,不仅仅因这些闻名。

它的出名,还因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等特点,更享有漓江“心脏”之美誉,它是世界最美河流之一、桂林人的“母亲河”——漓江——的发源地。

5月25日至27日,《桂林日报》“走漓江”系列报道组的记者,走进了这座美轮美奂的大山。

本报记者文烨/文 记者游拥军/摄

猫儿山上有“高山海洋”

一只高耸云天的“卧猫”,在流动的云雾中时隐时现;一丛丛鲜艳的杜鹃,在悬崖边竞相绽放,倍显华丽,美不胜收。

“终于登上华南最高峰了!”5月25日,当记者一行欢呼雀跃着登上“华南之巅”时,已是15时40分。放眼四望,蓝天下层峦叠嶂,林海茫茫,云海翻涌,犹如变幻莫测的巨幅天然立体山水画。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唐忠香主任介绍说:“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广西唯一的全国示范性保护区,面积17008.5公顷,原始森林15158.3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6.48%,是广西原生性最强的水源林林区之一。”

记者来到海拔约2000米的铁杉公园,走进浓雾弥漫的高山湿地时,已到17时。

也许是300万年前的冰川重压,这里形成了总面积达3000多亩的高山湿地。枯枝败叶长年累月堆积在一起,形成大面积、数米深的松软泥炭土,像一块块巨大的海绵,里面蕴含了大量的水,形成一个“高山海洋”。

在密林深处有3块石碑,上面分别刻有“漓江源”“资江源”“浔江源”字样,这里就是著名的“三江源”。

走在“漓江源”柔软的泥炭土上,记者脚下迅速溢出一大片水来。这里大小不一的深水塘星罗棋布,一条条清泉汇集成的淙淙溪流,流向山脚,奔向漓江。

猫儿山是动植物的“天堂”

“快看,这个水坑也有几条小鲵!”

在一片古老苍劲的铁杉林附近,记者看到三个身着迷彩服的汉子正在几个深水坑里搜寻着什么。原来他们是保护区管理处的科研人员,带队的是保护科的王绍能科长。

王绍能告诉记者,猫儿山小鲵,是保护区近年新发现、命名确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研究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两栖纲动物的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

“有猴子!有猴子!”“这些小猴子真可爱!”在野人湖边,一群游客指着仙愁崖叫嚷着。几只藏酋猴正在丛林中嬉戏,给游客们带来了快乐。

“猫儿山保护区保存着世界上最具典型特征的原始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植被,是我国南岭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建设的理想模板,也是研究我国南部地区中山针阔混交林,如何向亚高山针叶林过渡的重要科研场所。”唐忠香介绍说,铁杉、水青冈是猫儿山树木的王者,均为第四纪冰川时期保存下来的活化石。

据悉,保护区科学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在山上发现维管束植物共210科877属248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钟萼木、南方红豆杉、红豆杉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鹅掌楸、马尾树、闽楠等14种。已发现野生脊椎动物30目94科228属34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云豹、猫儿山小鲵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鲵、藏酋猴、黑熊等42种。发现其他保护动植物2000多种。

猫儿山是动植物的“天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特种基因库,是孕育生命的绿色森林!

猫儿山成“红色之山”

17时50分,记者沿盘山公路下至半山腰,来到老山界界碑处,一条陡峭险峻的羊肠小道,从山梁往峡谷中延伸,一会儿就消失在云雾之中了。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当年在行军途中,陆定一写下了著名的《老山界》一文,记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

在这里,有很多游客,有的在与“老山界”石碑合影,有的在拍抖音。他们是来自桂林市区的老师及桂林民营企业的党员干部,正在这里开展学党史活动。

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秦丽玲告诉记者:猫儿山在得到良好保护的同时,红色旅游也得到了合理的开发。近年来,全国各地许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来到这里,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重走长征路,缅怀红军英烈,学习长征精神。

猫儿山,是一座令人向往的“红色之山”。

猫儿山成“绿色银行”

一条条飞瀑,从光滑陡峭的山崖上飞流而下,形成千姿百态的瀑布群,有的似银链倒挂,有的如珍珠飞撒,有的若白帘翻卷,整个山谷,瀑声轰鸣……5月26日,记者在猫儿山脚下的龙潭江大峡谷看到了这样壮丽的景观。

龙潭江是漓江支流之一。峡谷中的一个个深潭,潭水清澈透明,绿如翡翠,一群群野生鱼在潭水中游玩,引来游客围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专家估算,猫儿山森林每年的储碳量达3万多吨,增加值达到0.47亿元;猫儿山森林年调节水量约1亿吨,总价值为9亿多元;猫儿山的泉水孕育了漓江,也生生不息地滋养着桂林的美丽。

有生态专家说:猫儿山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猫儿山是“生态文化基地”

“保护动物靠大家,不买不卖爱护它,上山盗猎犯了法,森林公安要严打……”5月27日上午,在猫儿山脚的潘家寨文化室,几位村民正在排练“三句半”。他们风趣的表演,赢得了游客的阵阵掌声。

“多年来,保护区管理处先后与周边的村庄及桂林市区的社区、学校、文艺队开展‘共建生态家园’社区宣教活动,已逐渐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干群心间。”保护区管理处宣教科科长张利国告诉记者。

保护区持续的生态文化教育,正改变着人们过去“靠山吃山”的观念。高寨村的村民潘奇权不仅带头不吃野生动物,还经常义务为保护区张贴和派发宣传海报。去年秋天,两外地人深夜到保护区盗猎,被村民举报,被警方抓获。原来曾进山捕捉山蛙的村民石志军,毅然当上了保护区的管护员。去年12月,李盘寨村民在修山时,发现一只受伤的野生花面狸,将其救下送到管护站……每年,保护区周边村民自发保护野生动物的事迹数不胜数。

猫儿山,已成为传播生态文化的教育基地。

记者手记

走进猫儿山采访,那里的人那里的事,无不令人感动!

保护区现有护林员60名,他们为保护猫儿山上的珍稀动植物,为防范森林火灾,长年巡逻在莽莽丛林中,与山蚂蟥毒蛇为伍,与悬崖溪流较量,与枯燥寂寞为伴,将青春奉献给了保护区。

在猫儿山顶,一个小姑娘想采摘一枝杜鹃花,她的妈妈立即制止,耐心教导,告诉女儿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在龙潭江大峡谷,桂林游客蒋先生手上的空矿泉水瓶不小心掉落,他不顾危险将其捡起。他说,保护漓江源,是每个人的义务!

猫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好,这些普通人也有一份功劳。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保护漓江源,建设桂林美好家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永远在路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