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每一个爱体育的人(让体育人有文化)

致敬每一个爱体育的人(让体育人有文化)(1)

刘江南认为,体教融合也是家长与学生对处理文化与体育之间在理念上的融合。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维 杨敏

独家专访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敏 黄维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吹响了学校体育改革的号角,为校园足球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体育人刘江南博士超过50年从事我国体育工作的经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围绕体教融合、校园足球等焦点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人物简介:

刘江南,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广州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曾任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副主任、广东省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委员会主任、恒大足球学校执行校长。现任中国足球协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常委。

不能只问金牌不顾学习

记者:您从事体育工作超过半个世纪,其中绝大部分精力在于致力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从大学到机关、从教授到局长,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如何看待体教融合在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群体的积极作用?

刘江南:从体教联合、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三者的力度是不一样。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我一直关注这份文件的出台,可以说欢欣鼓舞,因为这是我长期关注并毕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即:让体育人有文化,让文化人爱体育。

对于“体”“教”之间的关系,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当过三个级别(中小学、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的校长,深刻体会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任,我从事体育管理工作,也深深体会到培育体育人才过程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意义。

广州的体育部门一直非常重视体教融合,我不忍心看到孩子们为了拿金牌而忽视甚至荒废文化学习,到了练不动的时候,“大脑空空”难以稳立人生!

我经历过一位家长恳求我为他孩子安排工作,这位运动员约九岁开始入队训练,在11年里为广州拿到了很多奖牌。到了21岁,他练不动了只好退役,但毫无文化积累,很难回归社会再就业。我当时深感对不起他们!今后我们再也不能只问金牌不顾学习了,一定要树立对孩子们终生负责的思想,既要科学训练提高竞技水平,也要注重文化教育,让他们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后来,在市委、市政府重视关心下,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我们的努力,广州的伟伦体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院校,是全国副省级学校唯一的体育专科学院,这让我感到安慰。

运动员为了祖国荣誉,流汗、流泪、甚至流血,甚至牺牲了文化学习的机会。我始终认为,他们是和平年代的民族英雄,我们要想办法给他们提供读书的机会。

目标对象应是全部孩子

记者:您拥有多个领域的工作经历,现在仍在体教融合第一线奋斗,在您看来,体教融合的过程中,两个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磨合可能会出现哪些痛点?

刘江南:现状是两个部门解读这份文件的侧重点不一样。体育部门更关注解决练体育的孩子的文化学习和体育生的出路问题。教育部门更关注解决学校里学生们如何加强体育,让学生爱上体育,养成训练的习惯。我认为,我们应该看到这份文件是以促进全体青少年健康发展为总体目标,不是专注某一类孩子,是全部!

记者:这些痛点如何得到解决?

刘江南:体育部门的痛点,就是运动员的学习基础十分薄弱,运动成绩是提高了,但退役后就业困难。体育部门要把运动员的学习问题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让孩子们从入队开始就不放弃学习。

教育部门的痛点是让所有在校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改变“一切努力的方向就是文化学习,都以高分为目标,以学霸为偶像”的传统观念。要提高孩子们的健康水平,就要从认识体育,培养体育兴趣,养成体育习惯开始。

按照体教融合的文件精神,今后青少年赛事由教育部门牵头,协调体育部门和社会组织统一安排,形成能够根据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运动技能规律、学习文化的规律来科学设计赛事体系,这一点已经明确提出来。让孩子们科学安排训练时间,科学参加赛事,这第一步的融合已经做到了。接下来两个部门要进一步沟通协调,扩大到训练、教学全方位的融合。

体育纳入考试是好开端

记者:如何看待中考的体育科目分数比重逐年提高?此前我们采访著名体育社会学家卢元镇教授,他认为这是“善意的强制”,只能“以毒攻毒”。

刘江南:体育纳入考试,是真正让体育回归了作为教育内容的良好开端。首先是认同了体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课程之一。对广大学生来说,通过体育考试,让其认识到体育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掌握的知识之一,与其他课程同样重要。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体育爱好,形成体育习惯,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体育考试应该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评分等,都需要科学研究。体育考试应该有一个过渡的方式方法,让各方去适应它。我不同意“以毒攻毒”的说法,刚开始时,体育中考对教育改革可能有利也有弊,但利大于弊,从长远来看,特别是从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总体目标看,百利而无一弊!

记者:一个身高1.8米的孩子,和一个1.5米的孩子,他们同样参加体育科目考试,得分必然受到了一定先天身体条件的影响,如何做到体育科目考试的公平公正?这需要体育还是教育部门来设定标准?

刘江南:你说得很对。体育纳入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与方法,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探讨公平公正的方法手段。能不能探讨进步分这种形式呢?根据进步的程度来“打分”,可能更有利于调动孩子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我们要善于吸纳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教育部门如果是组织考试的单位,除了吸纳教育系统专家的意见,还应该吸纳体育部门专家的意见。可喜的是,现在社会高度关注这个问题,提出用大数据、5G、云计算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希望我们善于吸纳科学进步的成果,用于体育考评测量。

“体教”融合要有“三观”

记者: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平衡文化课学习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呢?从您个人既是博士学历,又是体育达人的经历,能否给予家长们和学生们一些分配时间上的建议?

刘江南:如何合理地安排各种课程的时间比例,是需要去探索的。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对其内涵的理解,对他所拥有的知识比例,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就有了体教融合问题的提出。我认为,除了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工作关系需要融合之外,对任何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都有“体教”融合的问题,即如何将体育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我们要有正确的体育观,认识体育的本质,把握体育的功能,体现体育的价值。第二要有全面的成长观,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孩子成长的单一评价指标,要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快乐、进取才是真正的成长。第三要有科学的参与观,讲究正确的锻炼方法,适合的运动负荷,持之以恒的锻炼精神。

人们往往认为体育挤兑文化学习的时间,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考到了博士,考到了公派留学,同时我也是体育尖子,游泳、篮球、田径达到和二级运动员相仿的水平。钟南山院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始终伴随着他。我曾经有幸和他探讨过相关的话题,他认为,不是没有时间的问题,是还没认识到健康和体育的重要意义的问题。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家长们,搞体育不妨碍学习,要善于把体育和文化融合,否则学习好了,身体不好,给你一个地球也没用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