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葵的身份暴露了吗(海葵强势的母亲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创作挑战赛#
有一种伤害是”为了你好”,有一种无奈是“她是家长”。
《白鹿原》中的冷先生对别人的事很上心,关心白、鹿两家的大小事,他表面虽然冷漠,但作为白鹿镇的名医,他是十分仁慈的,穷人看病有钱就给,没有钱也能看病。他把“悬壶济世”诠释得淋漓尽致。
作为家长,冷先生对女儿冷秋月来说,却是个刽子手,是他亲手埋葬了女儿的幸福和生命,自己的面子和权威大于女儿的性命。这是封建家长制家庭的悲哀,也是女性没有人权的悲哀。
时代在进步,有些封建的残留,都被摈弃;然而,家长的专制却遗留下来,并在一定的时期仍然发挥作用。
小说《海葵》中的几个家庭,或多或少地都影射了这个问题,尤其是在强势的母亲管制下,孩子失去自主意识,一味地懦弱,或者一味的反抗,导致家庭的不和睦,孩子消失了自我。
《海葵》中,四个消失的孩子,袁午、林楚平、许恩怀和杨莫,各有各的不幸,成长的历程中又姿势各异,家庭给他们的烙印,是刻进骨子里、融进血液中的。
顺从的孩子,乖巧的背后,是他们长不大的弱智大人往往喜欢听话的孩子,而大人往往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他们成了看大人脸色行事的人,他们察言观色的本领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以至于影响一生。
《海葵》中的袁午就是这样的乖宝贝。他是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但也是一个妈宝男,甚至是妈宝男的天花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张空白的纸,父母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任意涂鸦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孩子的秉性和思维。
袁午的一生大部分事情都是母亲包办的,包括上什么大学和专业。上大学时,是他第一次走出家门。父母送他入校,完事后,父亲走了,他母亲却悄悄地留了下来。
母亲牵挂孩子,多陪伴几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这个母亲却是一呆就是三周,她事无巨细,儿子的日常她都要过问。
她帮助袁午分析舍友的性格,告诉袁午可以亲近谁、疏远谁;和谁聊何种话题,和谁不能碰触底线,诸如此类,真是操碎了老母亲的心。
习惯成自然,袁午十分依赖母亲,甚至在他母亲去世后,他得了“神经官能症”,既即所谓的“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里活动。” 他经常腹中绞疼,而又没有实质性的病症。
袁午的成长就像扶着父母的肩膀,一步步走过来的。到底是孩子的无能,还是父母的教育出现的悲哀呢?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一者来说,袁午在上学的十几年里,和父母呆的时间不是很多,他完全可以在学校里和老师、同窗好友的交往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可是,他没有,这就是自己心理不正常的表现。依赖家长已成为他的全部。
难怪作者在书中写道:
没有父亲,袁午无法独自生活下去。现在该怎么办?妈妈,我该怎么做呢?
出现问题,袁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问他妈妈怎么办,可是,那时他母亲已经去世几年了。
习惯果然是个很可怕的东西,这也说明,袁午在经历了人生重大的生死离别之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没有改变自己生活轨迹的意识,只是选择躺平、摆烂。他的生活可谓是行尸走肉。
二者,父母的扶持是全全包办的,这就害了孩子。孩子就像一颗幼小的树苗,如果总在大树的庇护下,享受不着阳光沐浴和风雨洗礼,就不会茁长成长。大树底下好乘凉,永远都是幼苗成长的障碍。
袁午相亲时的一个细节很形象,他母亲一遍遍地嘱咐袁午,哪只手拿刀,哪只手拿叉,牛排要几分熟,等等的一切吃西餐的流程。
西餐,本来是年轻人比较熟悉的用餐方式,而袁家母亲却是在提前熟悉流程之后,再提醒儿子,这样的母亲事无巨细,慢慢地把孩子养成了生活上的弱智。
激烈的竞争,是父母鞭策孩子学习的隐形棍棒《海葵》开篇就是杨莫家吃早餐的一幕,女主人陶芳边干练地弄饭,边一刻不停地叨唠杨莫父子。
这是一个普通家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镜头,但就是这个普通是社会上大部分家庭的缩影。社会的快节奏,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每天“嗒嗒嗒”地转个不停。
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把辛苦挣来的钱,绝大部分用在孩子的学习上。
于是,这样那样的、五花八门的培训班、辅导班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杨莫是个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孩子,好动、活泼,就是不愿意学习的孩子。
陶芳给杨莫报了几个辅导班,周末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小孩子根本没有释放天性的玩耍时间。孩子的天性在父母禁锢的爱中被泯灭;所以,当他和父母、恩怀一起游玩时,才念念不忘那里的萨摩耶,正是陶芳不答应杨莫再次去溪田山舍玩,才导致了杨莫和恩怀出走的谋划。
这是杨莫反抗父母的一步重大突破,也是进入别人圈套的一步,因此消失在楼道里。
孩子喜爱动物是人之天性,玩耍和释放压力也是人的天性。可是,杨莫在家长的掌控下,尤其是在陶芳的高压、强势逼迫下,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心有不甘地做出一些动作以示反抗。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打压孩子的父母,说到底是想控制孩子。”
打压孩子、否定孩子的父母,往往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微妙的心理使孩子没有自律性。
杨莫就是典型的在父母的打压下成长的孩子,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间就是能够和恩怀一起做作业,能够不受陶芳的叨唠。
每天脑子绷紧一根弦的孩子,只能一直服从父母的安排,虽然稍有反抗,但渐渐地在潜移默化失去了自我。
在热播剧《二十不惑》中女孩梁爽对爸爸控诉:“为什么我爸总是这样,永远不站在我这边,永远在说我!”
父母总是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做事情,否定孩子的思维,做什么也是错的。孩子自己不能有独立的思想,这是孩子的悲哀,也是父母思想固化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写在最后小说《海葵》的最后,当杨莫经历过在生死边缘的游离后,回到父母身边时,杨远和陶芳的情感差点崩溃。
陶芳在医院把小莫抱在怀里,足足四个小时不愿放开。那一刻,夫妻两人的心意前所未有地统一:今后不管什么要求都答应你,千万别做傻事了。但一成不变的生活很快会将人们集中爆发的情感慢慢消解。
父母在经历了孩子的失而复得后,牵动心中亲情的那根弦,决心答应孩子的要求,按照孩子的意愿,让他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那可能吗?一成不变的生活,还是要面对!
随着时间长河的奔流不息,一切都会回到以前的模样,“教育还是那样的教育,生活还是那样的生活。”
以后杨莫的生活怎么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到底!强势的母亲背后有着强大的推手。
家长只是一个微弱的个体,他们也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向前的,如果不能从源头改变,消失的孩子只能越来越多。
也许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会有一个完美的转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