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风雨人生(文天祥的正气歌)
1276年,杭州被攻陷,南宋灭亡。但是南宋的残余势力还未放弃抵抗,他们辗转江南各地,一直到广东崖山。文天祥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的《过扬子江》、《过零丁洋》、《金陵驿》等著名的诗篇就是写在这个过程中。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第二年被押解至元大都(北京),在狱中长期关押,但始终没有投降。1281年,他在狱中写下了《正气歌》,成为了其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此诗能够反映出南宋文人的气节精神,反映了当时理学的影响颇深。
一,什么是气节宋朝时期,理学家们将佛教、道家的理论引入了儒学,完成了儒学的复兴。而宋代的理学家尤其重视的是儒学中的气节精神。所谓的气节,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高尚的品格。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就是气节,孟子称为“浩然之气”。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正气歌》的序
文天祥将这种浩然之气叫做“正气”。他在序中介绍了当时狱中有各种水气、水气、日气、火气、人气、米气,混杂起来就演变为了“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的恶气,秽气。文天祥则认为自己有一身浩然之气,可以抵御一切的歪风邪气。这里用到了比拟的手法。在诗歌的第一句,就对“浩然之气”进行了描写,说他充满整个宇宙,可以幻化为各种形态,只有在危难之时才会显现出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气节表面上是个人的修养水平,实际上也和国家民族息息相关。因为儒学就是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北宋初期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这种兼济天下的体现。
儒学讲究的兼济天下主要有两个对象,一是民,二是君,合起来就是江山社稷。这都是从忠君思想发展而来的。虽然忠君思想自古就有,但是从未像宋代这般强烈。刘麟瑞、赵景良等集录的《忠义集》的序中说:“宋有天下三百余年以仁厚立国,以诗书造士,以节义励士大夫,故其士民观感兴起,皆知杀身成仁之为美。及其遭罹变故而且亡也,死宗庙者有之,死社稷者有之,死君上者有之,死城郭封疆者又有之。”如靖康之变后,“忠臣羲士死者接踵”。
南宋被元朝所灭,同样出现了许多气节之人投死,其中以张世杰、陆秀夫与文天祥为代表。张世杰先后拥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终战败崖山,溺死平章山下;陆秀夫在雅山之败后背着赵昺赴海而死;文天祥被俘虏后,拒绝投降,最终从容就义。
二,《正气歌》中的人物介绍
正气歌的第五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是承前启后的一句,主要引出古代历史上那些在危难时刻依 然保持气节的人,他们无疑都是文天祥的榜样。这里对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指的春秋时期的两位史家。“求实直书,书法不隐”是中国古代史家的优良传统。当有强有力的外力要求他们修改所写内容时,许多优秀的史家就不惜以死相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国的崔杼杀了齐庄公,太史于是记载“崔杼弑其君”,于是崔杼又杀太史。但是太史的两个弟弟又接着写,都被杀害。崔杼于是威胁太史的第三个弟弟,让他修改,但是遭到拒绝。崔杼无可奈何,就放他回去。在路上,他遇到了南史氏。原来南史氏担心太史死后没有记载这事,于是就带着书来准备记载此事。通过这一件事情,史家的气节精神尽显。
董狐是晋国的史官。当时赵盾和晋灵公有矛盾,晋灵公想要杀赵盾,赵盾被迫流亡。不过赵盾的弟弟却发动政变,杀了晋灵公。于是董狐写道“赵盾弑其君”。实际上,董狐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认为政变就是赵盾谋划的,所以就如此写了,后来赵盾也无可奈何。这件事被称为“董狐直笔”,孔子评价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实际上,中国许多的史,家都具有这样的精神,后来的太史公司马迁就是代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是文天祥最最的人生价值之一,因此将此放在首位。
接着,“在秦张良椎”说的是张良不顾生死刺杀秦始皇胆气,“在汉苏武节”说的是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贤贞不屈的精神。“为严将军头”,指三国时代的严颜,他被张飞击败后拒不投降,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为嵇侍中血”将的是嵇康之子嵇绍,他为了保护晋惠帝被杀死,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晋惠帝不愿意洗,说“此嵇侍中血,勿去。”“为张睢阳齿”是说的唐朝名将的张巡。安史之乱后,他坚守睢阳。后来失败被俘,敌人问他“闻君每战,皆目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他回答“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为颜常山舌”说的是唐朝的颜杲卿,安史之乱中,他奇兵讨伐,被被俘,于是大骂安禄山,被钩断舌头,仍不屈,被杀死。
苏武牧羊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说的是东汉末年的管宁,他十分具有气节,但是从不入市。汉末避难到了辽东,一直拒绝朝廷的征召。他经常戴一顶黑色帽子,安贫讲学,名闻于世。“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说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点大家都比较明白;“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说的东晋时期的祖逖,他率领自己的部曲收复北方,在渡江时用力拍击船楫,立誓要扫清中原。后来收复了大片土地,但是没有东晋的接应,最终失败。“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说的是唐朝的段秀实。唐德宗时期,朱泚谋反,召段秀实议事。段秀实拒绝,并以笏猛击朱泚的头,大骂:“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岂从汝反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文天祥所举的例子大多数都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大多数都舍身忘死。有的是为了民族大义,如苏武、祖逖;有的是忠君,如嵇绍、段秀实。文天祥认为他们所秉持的这种正气,是“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的地位。
三,文天祥的自白
最后的一部分内容,文天祥又想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描写了自己的感概。如果我们了解文天祥的个人经历,我们更更容易理解他。文天祥原本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他20岁就成为了进士,并且皇帝提拔为进士第一,后来进入仕途。但是他不看惯朝廷的贪官污吏,曾经上书请求杀宦官董宋臣,一度被免职;后来又写书讽刺贾似道,又遭遇罢免。
不过,在国家危难之际,文天祥却站了出来。1275年,元朝准备进攻杭州,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于是文天祥在江西聚集兵众万人,向杭州出发。文天祥说“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但是,文天祥到达京城后,并未得到重用。朝廷擢升主和派的吕师孟为兵部尚书,文天祥只好离开京城。
后来,元朝军队南下,文天祥率领抵抗,但是缺乏战斗经验,全部失败。无奈之下,文天祥转移了江西等地,最终被元朝军队俘虏。诗中的“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就是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描述,所谓“阳九”就是“百六阳九”代指国难。他叹息自己没有实力去对抗元朝军队,挽救国家,以至于成为了“楚囚”。“楚囚”也是一个典故,春秋时期,楚国的钟仪被晋国俘虏,但是却一直带着楚国帽子,别人称他为“楚囚”。之后,“楚囚”就成为了古代被敌人俘虏而不忘国耻的人。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以下的几句,是文天祥对当时牢狱中的环境的具体描写。但是无论环境无论如何的差,文天祥都认为这是“安乐国”。为什么他将牢狱比喻成“安乐国”呢?中国古代的儒士认为居住的场合无论多么恶劣,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气节。颜回、扬雄、杜甫等都曾经居住在“陋室”,刘禹锡为此写下了《陋室铭》。虽然文天祥现在是“楚囚”,身在牢狱中,但是他却不完全是悲伤。面对“典刑在夙昔”的情况,还是将书拿出来读,以领悟古人的精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