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愤怒的根源,亲密关系中的杀手

亲密关系模式中的两大杀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亲密关系中愤怒的根源,亲密关系中的杀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亲密关系中愤怒的根源,亲密关系中的杀手

亲密关系中愤怒的根源,亲密关系中的杀手

投射性——预设性 沟通

亲密关系模式中的两大杀手:

如果粘上这两种特质,不管多亲密的关系都将会逐步恶化:

❶恶意的投射;

❷卑劣的预设。


投射

古希腊有句谚语:

当你手中有把锤子,你看谁都像钉子……

这个概念就是:投射.

投射:指的是一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意愿、情绪、心理……不自觉地反应到 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的心理过程。

让我们来把这句谚语作一个新的解读,

马上会有一番全新的味道在里面:

当你心中有套___,你看谁都像___ ?

(↑填空题,自己往空格处填一个自己认为的答案进去)

比如说:

  • 你心中有个 道德审判官, 你看谁都像 问题青年。
  • 你心中有套 长辈威风,你看谁都像 欠教育对象。
  • 你心中有一股 阿Q般的精神胜利法,你看谁都像软柿子。
  • 你心中有 好为人师的心态,你看谁都有病,需要被改造。

这就是投射,你心中有某种意念,就会投射成别人必须有对应的问题。

别人有了问题,就能成全你的角色扮演。

别人没有问题,你就“需要”别人有那个问题。

然后你来帮对方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

预先设定!

预先设定对方的意图!

预先给对方设定了一个形象,然后再证明对方就是这个“德行”。

预先设定对方的意思,把自己认为的——当成对方要表达的意思。

什么是预设?

就是在自己心里把对方事先已经“当成”了……然后再“做实”对方就是这种人 .或就是这种意思。


总会遇到一些人,和他沟通时,发现他总是像“听不懂人话似的”。

如果遇到一种情况:

  • 他似乎总是喜欢“误解”你,总是喜欢用审判的口吻和你说话,
  • 总是感觉你说的某些话“充满了不上道”需要他来给你调教一下。

你大概率是遇到这种人了。

他们习惯于“听不懂人话”、且控制欲很强,喜欢摆弄道德优越感,享受精神胜利法的角色。

这些人可能就是你身边的人,甚至会是父母。

他们习惯于----自说自话。

不、不、不。

不能用“自说自话”这个词来定义。

咦,用什么词来形容好呢?

自说自话这个词有点不恰当。。。

先不管啦,把文章写完了,再来纠结这个词到底应该怎么用……


(回归正题)

比如说这么一段场景对白:

场景一

MY:这盘 菜心 好长,一根一根的,怎么没切短一些,吃起来有点麻烦,筷子不好夹。。。

She:哎呀,你要多吃青菜啦,多吃青菜对身体好,不要挑肥拣瘦了,吃肉多了不好,你看看你……嫌青菜不好……

场景二

MY: 喂,最近在干嘛呢?

前段时间去南方那边旅游,刚玩了几天才回来。

叔带我去他朋友那边玩了一下,吃了个饭,就是之前见过的那个师傅,在老家你见过的。

对了,人家买了辆宝马X6,不错,溜背式造型,非常有动感,帅的很……那车确实……

She: 哎……哎……哎……

那怎么样,叔还在东边大城市又买了套房子呢,现在有三套房子呢,比那人多一套房,还比不上他的一辆宝马X6吗?

难道还没他混得好……

你这人……

场景三

MY:刚去和那相亲对象接触了一下,感觉那人不是很老实的样子,性格有点怪怪的,总有点异样,不知道怎么说……

不像介绍人说的那样老实人……

She: 你想找十全十美啊,谁身上没有点缺点,你要求也太高了,你看看你自己……

找对象要找能过日子的,难不成你想找个明星……


总感觉有这么一种人,就像听不懂人话似的。

不管说什么,把你的意思拖成为另外一个频道。

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把你说的话 习惯性处理成另外一种他自己“需要”的意思,然后再来跟你批斗,审判。

你总是要不停地纠正自己的意思,让他听明白。

沟通时,完全没有“一来一回”的互动效果。

却----不停地陷入在一种情绪价值的争论中,争个七上八下

对要解决的事情本身,毫无实质性地解决。

——累

很消耗精气神……

这种沟通时间一长,让人产生敌意和愤怒,逐渐转化为攻击性,对立性。

这样一来 -------之后的关系模式中会变成什么样的局面呢?

⇨互相之间 不尊重,不聆听,不妥协,不当回事,互相嘲讽。

这种表现,就源于一开始的 投射、预设性沟通。

人的相处模式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开始植入的代码,会在后续被方方面面诠释出来。

而成为真正的关系杀手。

实至名归。


佛家有句话: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这句至理名言放在这里很合适。


总结

像上面描述的这种沟通模式,我就叫它: “投射性沟通”与“预设性沟通”。

(本作者对这个名字具有解释权,本作者是语言学家——吹嘘一下自己,喜欢发明各种概念——嘿嘿)

⇨先投射你,把你当成一个他想“当成”的那种人。

⇨事先预设你,把你预设成他“需要”的那类形象。

然后再和他自己“当成”、“需要”出来的这个虚拟形象沟通。

他从来不是和你真正的在讲话,而是在和“他当成出来的那个人设”在说话。

重新定义一个新词

根据需要,我修改了一下,重新发明了两个新词:

❶“自投自说”

(自己投射成一个虚拟人设,然后再和这个虚拟人设沟通,而不是真正的你在沟通)

❷“自预自解”

(自己把你设定成一个他自己“需要”的形象,然后再这个虚拟出来的现象面前一套套的各种解决方案,解决问题,显得自己的“能力”,真正你本身需要的答案,是一条都讲不出来的。)


之前文中一直在纠结的那个词:

“自说自话”.

总觉得这个词用不够用,表达不出这个概念的精髓。

易让人想到别的意思----有歧义,没有那种一锤定音的扎实感。

那——现在我发明了这两个词:

“自投自说,自预自解”。

就是想替代“自说自话”这个词!

用在投射性沟通,预设性沟通这个现象上。

如何?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