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幸福怎么说(我们说挺好)

提起满族来,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清朝、八旗、旗袍、大拉翅,以及动不动就霸占电视屏幕和各大视频网站的清宫剧……

满语幸福怎么说(我们说挺好)(1)

但是,清代的满族人留下的遗产,可不仅仅是大批清宫剧素材。他们对现代社会,尤其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在饮食、语言、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远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深刻。

清代的满族人究竟在哪些方面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呢?就让小编带您来看看~

吃货福音!这些美食与满族有关?

“萨其玛”

下图的这种点心,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名叫“沙琪玛”。但实际上,这种点心原名萨其玛,是彻彻底底的满洲美食,名字最早见于乾隆三十六年编撰的《御制增订清文鉴》。

满语幸福怎么说(我们说挺好)(2)

因为萨其玛本身是方形的,端盘的时候一般又要一块一块的码放整齐,而在满语中,“切”这个动词的发音是“萨其非”,而 “码”的发音则为“马拉木壁”。“萨其玛”就是这两个词汇的缩写,意为切成块码好的点心。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萨其玛”对应的汉语名应该叫做“狗奶子糖蘸”。“糖蘸”好理解,因为萨其玛的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糖浆,但“狗奶子”是什么意思呢?

狗奶子,是一种东北地区的浆果,野生,形状十分类似于狗奶子,故此得名,可以撒在萨其玛上一起食用。虽然满族入关之后,萨其玛上的干果料逐渐被果仁,葡萄干等更美味的材料代替了,但是狗奶子也因此为人所熟知。

值得一提的是,萨其玛是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同时也是京城喇嘛庙里的贡品,可见这种食物,在当时还是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意味和宗教意味的。

有清一代,萨其玛不仅仅坐在了神坛之上,在民间也很是流行,道光二十八年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也写道,萨其玛“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

《燕京岁时记》中记录萨其玛的做法是:“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进,遂成方块,甜腻可食。”但又是冰糖又是奶油,以现在人的口味看来,卡路里不免有些超标了。

于是,现代人对萨其玛的配方进行了改良,大概是用鸡蛋和面粉做成条状,炸好后,以蜂蜜,清水等调汁,将炸面条搅拌均匀,晾凉即可。

心灵手巧的妹子/汉子们,不妨自己DIY一次萨其玛;至于像小编这种手残党……还是默默出门左转,超市买一袋吧。

“哈什玛”

著名相声段子贯口有这么一段,叫“报菜名”,其中有一道菜名中提到“哈什玛”。那么这所谓的哈什玛,究竟是什么呢?

哈什玛,是满语,描述的是一种生长在长白山山麓地区的林蛙,这种林蛙腹部脂肪十分丰富,是大补的补品,在过去,还是清宫廷的贡品。

满语幸福怎么说(我们说挺好)(3)

林蛙

烹调哈什玛的方法,主要是“烤”,秋冬季节食用,可以补体内脂肪,俗话说的“贴秋膘”,或是帮助身体抵御冷气侵扰。

现在,还有一种保健品名叫“哈士蟆油”,就是林蛙体内的脂肪。不少商家把它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其实,要想强身健体,与其迷信保健品祸害野生动物,不如早睡早起多锻炼的好。

(哈什玛做成菜,卖相可能令人不适,就不放图了……)

“拆骨肉”

很多不了解“拆骨肉”这种食物的人,会将其误认为是“柴骨肉”,心想会不会柴得咬不动呢?其实,如果知道它的做法,名字就不会记错了。

拆骨肉,是把软烂的猪肉,从清水煮熟的大骨头上剔下来,蘸一些醋、酱油之类的佐料食用,香气扑鼻,非常可口。

满族人的饮食很有北方民族的风范,尤其爱吃猪肉。满族人认为猪肉是神圣的,祭祀时,也会用猪来祭神。吃这种祭神的肉,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因此,东北地区的“杀猪菜”,其实是渗透了满族民俗的菜肴。“拆骨肉”也是“杀猪菜”中的一道大菜。

满语幸福怎么说(我们说挺好)(4)

在沈阳故宫清宁宫,至今还架有几口大锅,它们在清代是祭祀时煮肉用的

除了拆骨肉之外,猪肉和猪的各种零部件还可以做成血肠,猪头肉,酱猪蹄,皮冻,猪心等等美食,可谓是一口大猪吃到老。

猝不及防!我们说的竟然是满语?

清军入关后,八旗子弟在北京生活了几百年,与汉族人密切交往。因此,现在的北方话尤其是北京话中,早已融入了大量满语词,并且有很多已经被词典、字典收录,成了现代汉语的一部分。

例如,“挺”字在字典里有一个含义,是副词,表示“很”。我们平时常说“挺好的”“XX长得挺好看的”。“挺”字的这个意思,就来源于满语的副词ten,意为“很”“非常”。

再比如,土豪请我们吃饭的时候,为了表示阔气,会说:“你敞开了吃,敞开了喝。”这个“敞开了”,来源于满语词cangkai,意为“不限”“随便”“任意”。

还有很多女孩子,小的时候喜欢跑跳打闹,便被家长训斥:“咋咋呼呼的!”这个“咋呼”也是来源于满语,满语词为cahu,意为“泼妇”,后来被汉语吸收,读音发生了变化,词义也演变成“没礼貌、大呼小叫”的意思。

此外,我们熟悉的“摩挲”“邋遢”“胳肢窝”等词,也都能在满语里找到发音、意思类似的词。满语对汉语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要深刻。

大有来头!满族风俗依然在用?

“您吉祥!”

满族人最初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时候,就十分注意部族团结,入关之后又吸收了儒家礼法,在对待长辈、老人的礼数上,显得尤其严苛。

满语幸福怎么说(我们说挺好)(5)

清末的一个大家庭合影

清代,满族人在街上见到老人、长辈的时候,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都要尊称一声“马法”,汉语意思就是“老爷子”。

如今在京津地区,有的人仍然称呼老人为“老爷子”“老太太”,这受到的便是满族习俗的影响。

旗人遇到长辈,则更严格一些,“必鞠躬垂手”,说一句“赛音”,满语意思大概是“好”“是”的意思,可谓十分尊敬。待长辈走过之后,才可自己行动。骑马遇到长辈时,也要下马行礼。

做客的时候,小辈到长辈家,虽然是客人,也只能坐在旁边,晚辈不可与长辈同坐。外出归来,要先给长辈问安。晚上回家,要先去老人屋里头看一眼。

至于我们更熟悉的,就是“晨定昏省”了,三天一小省,五天一大省。清代的满族人在礼法上,当小辈的可谓是对长辈敬重到极致了。

满族人的底线

任何人都有自己不能触碰的底线。很多满族人,尤其是老人的底线就是——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伤害乌鸦。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一切都和一个关于努尔哈赤的传说有关。

满语幸福怎么说(我们说挺好)(6)

努尔哈赤画像

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年轻时,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亲兵。有一天,努尔哈赤帮李成梁洗脚,发现李成梁脚下有三颗黑痣,于是就问李成梁:“您脚底下怎么有三颗黑痣呢?”

李成梁哈哈一笑,道:“这是富贵痣啊,就是因为脚底有富贵痣,我才做到如今的位置,镇守一方。”努尔哈赤听了,不以为然:“富贵和黑痣应该没什么关系。我脚底下还有七颗红痣呢,今天不也是在这儿给您洗脚吗?”

李成梁一听,吓了一跳——七颗红痣是真命天子的征兆哇!

当夜他辗转反侧,越想越觉着此人不能留,于是带兵出发,打算去杀了努尔哈赤。

好在有人提前给努尔哈赤报了信儿,努尔哈赤立马骑上一匹大青马,带着自己的黄狗逃命。李成梁的追兵在后面死死追赶。

努尔哈赤一个人怎么跑得过他们?很快,大青马累死了,他只好徒步逃跑,实在跑不动了,就一头扎进一片草甸里躲起来。

追兵赶到草甸,不知道从何开始寻找努尔哈赤,便放火烧草甸。而此时的努尔哈赤竟然因为跑的太累,在草甸里睡着了,对大火毫无察觉。他的大黄狗忠心护主,跳到附近的水塘里,把自己淋湿,再跑回来浇灭努尔哈赤附近的火苗,如此反反复复,终于保全努尔哈赤一条性命,自己却劳累而死。

草甸烧光了,追兵没找到努尔哈赤的尸体,就继续追过来——努尔哈赤躲无可躲,眼看就要被抓。

此时,一大群乌鸦忽然从天而降,把努尔哈赤扑倒在地,黑压压的罩住了他,追兵路过,以为是乌鸦在觅食,没有在意,便跑了过去,努尔哈赤这才捡了一条命。

为了感谢大黄狗和乌鸦的救命之恩,努尔哈赤就下了这么三条命令:不能吃狗肉,不允许带狗皮帽子,不允许伤害乌鸦。

满语幸福怎么说(我们说挺好)(7)

这根高高竖立的杆子名叫索伦杆,是满族人祭天所用,距离杆子顶端一尺处的地方有一个碗状的锡斗,里面有饲料,用来饲喂“神鸦”即乌鸦。

虽然这个传说的神话色彩非常浓厚,但是不吃狗肉、不伤害乌鸦的确是满族人的传统。至今,这些习惯仍旧在很多满族人之中,实实在在地保留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