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太古集团有什么知名品牌(品牌故事太古洋行)
文 / 品牌联盟专栏作者 陈士信
扎根香港
斯怀尔的运气特别好,“蓝烟囱”公司确实是他的“英国好伙伴”,太古洋行紧跟“蓝烟囱”航线进行业务版图扩张。据相关资料记载,在1867年至1887年之间,太古陆续在横滨、香港、福州、汉口、神户,甚至海参崴等地设立业务。太古在快速发展,1913年分行便达到了21家。1869年前后,“蓝烟囱”领导者因为香港业务代理人表现不如人意,向太古伸出橄榄枝,太古顺利接住了。
从前文太古洋行介入航运业,在资本、政策、行业经验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靠战略、策略的制定与多变,步步为营,取得巨大的成就——体现了这家企业擅长经营与管理,以运营效率提升作为企业的重要竞争力来源之一。太古上海分行代理“蓝烟囱”业务的顺遂,让后者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资料图
可能连斯怀尔本人,也没有意识到在诸多分行中,香港分行之战略重要性。香港因为历史遗留、地理位置、(中共)战略考量等叠加机遇,持续成为东方航运中心——那么依托这个中心成长的分行,成为了太古洋行全球业务的中心。特别是在二战之后,太古在中国内地的商业帝国遭遇毁灭性打击,有相当业务基础与积累的香港,成为太古的商业重心;在香港,太古“敢为人先”介入新兴产业,如航空业、现代饮料业,再进入地产领域……
“起点决定终点”的说法可能有失偏颇,但也不是全无道理。斯怀尔投资了20多家分行,他可能也不确定未来哪家分行机会更大,前景更好,反正种下了20多棵树,好的保留,不好的去掉。完成前期积累的他,拥有了好起点——可以“轻松种下20多棵树”,确实存在试错风险,但是只要其中一棵长成大树,足以“抵消”N棵树苗的试错成本。
在1868年至1880年期间,由于大量欧美商人涌入中国商贸,出口商品价格暴跌,太古洋行出口业务出现巨亏;不得已,1884年斯怀尔关闭了曼彻斯特分行,不久又放弃了日本的矿场业务……幸运的是,香港“这棵树”抓住了机遇,持续、快速、茁壮成长,并成为“参天大树”。这也印证了前文所提及的,一代白手起家真不易,二代三代腾飞容易多了。
借助代理“蓝烟囱”业务,太古洋行终于踏出到香港设立分行的重要一步。凭借在航运领域的雄厚实力,大大提升了它原先在商品贸易上的优势。香港分行开设之后,随着自然而然的产业延伸,太古分别进入了制糖和船坞领域。
资料图
中国、日本两大市场对精炼食糖的需求日益增加,从事国际贸易且涉及蔗糖的太古洋行,萌生了进入生产环节——设立炼糖厂的想法。太古介入生产是有优势的:它原有的国际贸易,包括了从菲律宾、爪哇、北昆士兰进口原蔗糖,原料进口有优势;糖厂有船坞,上下货非常方便;有成熟的消费市场和销售渠道,食糖由香港向外输出,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介入生产后,太古在糖业“运产销”实现一条龙,盈利水平及对产业的控制能力加强了。
太古进入制糖领域,也有一种说法,在中国内地长江航运业务,怡和与太古“竞争激烈”,于是斯怀尔想在怡和除鸦片之外的另一最赚钱的制糖业务上,打败它。
资料图
美国营销大师特劳特&里斯出版了《定位》一书,揭示了“抢占顾客心智”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动作。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想得起,买得到”,消费者有需求的时候,能不能更快地想到你;所以企业平时需要进行品牌建设,用品牌实现“心理预售”,实现“想得起”。
那么,世界级品牌的打造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抢占顾客心智”,销售渠道铺设到世界各地。然而,“定位”只是品牌建设的一种方法,早在130多年前,太古洋行用“占据多少市场份额”来建立品牌——全球规模最大和最先进的厂房(之一),“运产销”一条龙(全产业链),是这个超级品牌有力的支撑。
1881年,太古洋行在香港鲗鱼涌购入大片土地,用于炼糖超级工厂、船坞建设,大片的土地,是不是又为后期的地产业务“打下基础”?工厂不久便开始投资兴建,大致于1884年前后,开始投产运营。当时中国内地食糖产量少,并且品质下等(以大块黄糖为主),太古炼糖厂携产量和品质两张王牌,产品快速占领了内地市场。太古出品的冰糖,纯度高、颜值高,受到广泛的欢迎,还成为南方地区高端宴席必备,制糖的“副产品”在香港、广州还受到“追捧”。
据相关资料记载,仅仅“广东当时每年销售食用糖50万吨,其中有30万吨是从香港进口的太古糖”;“从1890年开始,每年净利润都在100万到150万大洋之间”。1925年,省港大罢工爆发,怡和出于一些“长远考虑”,把先进的方糖机器设备,转让给了太古,直到今天太古方糖依旧畅销,包装上标记着“太古Taikoo优级方糖”、“1884创立”。1928年,中华火车糖厂把机器设备全部转让给太古,太古在制糖行业实现了绝对领导地位。凭借制糖产业的持续良好盈利,太古洋行在香港购置了许多珍贵的地皮。
1942年,日本人占领了香港,二战期间太古糖厂受损严重,直到1950年前后终于重建投产。到了60年代,太古糖厂在香港经济的地位日益凸显,食糖是香港出口价值最高的食品,而那时候太古是香港唯一的炼糖厂。除了中国内地、日本,太古还把优质的食糖出口到新加坡、斯里兰卡、温哥华、多伦多、约旦、巴林、阿曼、塞班岛等全球各地,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世界级品牌。直到今天,Taikoo品牌依然在世界食糖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972年前后,太古糖厂正式停产,公司转型为食品糖的进出口及包装业务。太古自香港的炼糖厂起,开始从事食品生产及贸易业务,介入食物链,承担重要角色。1976年,太古开始入股历史悠久的茶叶生产商Finlays(现为全资), 如今它是全球茶、咖啡的重要供应商。
如今,太古食品在内地及香港的零售、餐饮及工业市场,提供糖、茶、咖啡、胡椒粉等产品;太古食品亦透过内地的食品&包装工厂,向东南亚、中东、北美洲等市场,销售推广太古产品。
太古在轮船业务逐步做大并晋级“航运之王”,产生了新的“内生”需求——轮船保养与维修,“蓝烟囱”的船队也非常庞大,于是太古洋行又萌生了新建船坞的项目。这又印证了笔者前文所提及的,从单元业务到多产业跨国公司,或许没有太多战略发展规划,很多是从既有业务进行衍生或延展。
香港拥有世界级的优良深水港,是兴建船坞的好地方——太古在制糖厂周边拿了大片土地——事业顺利,什么都水到渠成。
实力雄厚的太古请了专业经验丰富的经理人来操盘这个历经十年建成的大项目——James Henry Scott是斯怀尔的重要助手,是造船家族的后代。Scott的家族,是太古轮船的主要造船公司。土地、资金、人才齐备了,太古开干了。
1900年,太古船坞正式兴建,太古的主要轮船建造公司负责设计,大致十年建成。1910年,太古船坞为太古轮船制造了第一艘6千吨级的轮船,命名为“沙市号”。不久,太古船坞与主要造船公司合作建设航运轮船,后来它成为香港最大的船坞之一。
资料图
1937年11月,上海被日军占领,大量轮船只得转到香港保养与检修,为包括太古在内的船坞带来大量业务。英国运输部委托香港太古、黄埔船坞建造10艘7千吨级运输货船及多艘海上军事装备——政府提供图纸和材料,澳洲提供钢材,船坞负责建造,多方合力完成。英国政府还下令,航运轮船必须加装“防袭武器”,大量轮船必须到船坞进行改装……大量的订单和业务,有力支撑了太古船坞的发展。1939年,太古船坞成功建造了香港史上第一艘万吨级轮船。
香港人多地少,地产行业兴旺是当时的一个大势。1972年,太古船坞及机器有限公司与香港黄埔船坞有限公司合并,投资2.5亿港元,并把船坞及造船业务迁往新界的青衣岛,在那里兴建了现代化造船厂。太古和长江和记各持有50%的股份,两大巨头在联合船坞合作近半个世纪。
据相关资料,香港联合船坞主要从事船舶维修、拖船、打捞服务,钢铁工程、机电工程、陆上工程等业务,是香港最现代、最大的船厂之一。2021年8月,长江和记宣布收购太古公司拥有的香港联合船坞50%的股份,收购后前者全资持有这家公司。香港联合船坞在青衣岛的船坞厂房,邻近葵涌码头和香港国际机场,占地10万平方米。有分析人士认为,它将成为一个庞大的地产项目。
从商贸起步、航运腾飞,到制糖、船坞业务,太古洋行在香港可谓落地生根,稳扎稳打。太古洋行的文化里,似乎一直流淌着“慢工细活”“专注专一”的基因,有了强大的基础及新业务需求,再进行产业延伸,每每成功。在非常成功的基础上,太古又逐步进入了现代饮料、航空运输、地产等新兴产业,可谓与时俱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