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爱情小故事 另一个南湖另一方故事
微风轻荡、碧碧波光
步履悠闲、凤凰花香
清晨的蒙自南湖烟波浩渺
湖心瀛洲亭上的琉璃瓦明亮而不刺眼
湖面忽闪忽闪
偶尔能看见鱼儿跃出水面
环湖路旁的凤凰树花开正好
老人们慢悠悠打着太极
任凭脚下红花落了一路
No.1
蒙自人的一天,大抵可从那一碗比脸盆还硕大、比沸水还滚烫的过桥米线说起。
位于滇东南中心区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蒙自市,因城西目则山讹传得名。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这里首置贲古县,元十三年(1276年)改置为蒙自县。
从地图上看,蒙自虽属边疆之地,但这里却是滇东南部最大的平原坝区,云南24个最早建县的千年古城。
如今的蒙自,现代交通阡陌纵横,百年滇越铁路和昆玉河电气化铁路相伴而行,毗邻蒙自北火车站的综合保税区内,是十数家高新技术企业。
城东南一望无际的石榴种植基地里,春天花红叶绿、秋天万树挂果,新农业正通过互联网改变着土地的未来。
而蒙自最为广为人知的,却是那碗撩拨舌尖、挑动眉间、回味心田的美味。
No.2
早晨从昆明出发,乘动车2个多小时就能抵达蒙自,时间正恰饭点。而几乎每一个到这里的游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个米线馆大快朵颐。
南湖公园入口不远处,一家三口端着碗准备下米线的雕塑向游人娓娓道出过桥米线的由来。
相传明清时期,南湖湖心崧岛上有位书生发奋苦读,三餐都靠妻子过桥为他送来。一日途中,妻子累倒在石桥附近,醒转后担心饭菜已凉,但打开瓦罐却发现,被浮油覆盖的鸡汤依然滚烫,遂将米线、肉片等佐料投入汤中。书生品尝后大赞肉片鲜美、米线滑爽。后来书生取得功名,这道过桥偶得的佳肴,便被当地人称为过桥米线。
传说优美契合民心,但如细细考究,过桥米线的吃法或许发明日久,但“过桥米线”这个专称却大抵不会超过百年。
猪大骨和土鸡熬煮一夜,高汤洁白浓香,舀入海碗中立时被浮油封住温度,表面看不出一丝热气溢出,薄如蝉翼的里脊肉、玉兰片汆汤即熟,撒上葱姜末、韭菜节,胡椒、辣油酌量自取,再将主料米线挑入汤中拌匀,即是一碗视觉和味觉的盛宴。
成就一碗米线,通常要耗费七八碗碟配料,这也造就了蒙自名吃的一景:“碗”高峰。
如若时令合适,商家还会在佐料中加入菊瓣、荷瓣,让本就精彩的过桥米线更为明艳诱人。
No.3
蒙自南湖与嘉兴南湖同名,在党的创立初期,这里也是孕育云南共产主义革命的摇篮。
1887年,依照中法续议商务条约,蒙自被辟为商埠,商人、外国人蜂拥而至,城市规模迅速壮大。
环湖而行,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家外国银行均汇聚于城外南湖沿岸,是名副其实的CBD。
游走其间,黄墙红瓦的法式建筑,在不断的修缮中依旧保持着百年前的容颜,城内八大商号生意兴隆,辐射香港、澳门、东南亚,滇越铁路通车前,蒙自的影响力已冠绝滇南。
个旧与蒙自毗邻,盛产重要工业原料锡,巨大的储量如同原罪般引来列强的注意。
为掠取资源,法国人几经勘测,于1903年10月29日在北京签订《中法滇越铁路章程》,明确以南溪河谷为走向,正式修建滇越铁路云南段。
工业化推进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文化,有远见的民族资本家,也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资源被低价贱卖。
滇越铁路通车后一个月,在蔡锷的推动下,一条以特等大站碧色寨为起点,驳接滇越铁路,轨距却缩减为600毫米的寸轨铁路建设方案被提上日程。
大量年轻劳力因此汇聚芷村、碧色寨、鸡街一带,成为云南第一批产业工人。他们有理想、有干劲、能吸收先进文化,所以工人阶级相对集中的铁路厂矿,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发展工人运动的重点。
从城中出发,驱车40分钟就能到达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1928年7月,云南省铁路总工会主席刘林元等人在成功组织了几次罢工、吸收了一批进步工人后,云南铁路第一个党支部迷拉地车站党支部在蒙自芷村镇火车站建立。
当年10月13日、14日,来自云南各方面的17位共产党人代表齐聚查尼皮,召开了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
年轻的云南共产革命先驱,在滇南明珠蒙自、在距离南湖不远的小山坳中面对镰刀斧头握紧了右拳,用理想和生命染红了滇南大地的未来。
93年后的查尼皮,当年宣誓的茅屋静静矗立,苍松翠柏掩映下,记录中共云南早期活动的巨大花岗岩浮雕栩栩如生。乱世中,先烈用信念点燃了星星之火,如今这太平盛世,已如当年先辈之所愿。
No.4
1938年,日军侵华战火烧至南京、武汉。为保存中华文脉,清华、北大、南开在长沙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校委反复研究,决定将校舍迁往距离前线较远,且交通方便的昆明。联大师生或步行、或辗转滇越铁路经由越南入滇,开启了影响中国大半个世纪的文化苦旅。
由于校舍不足,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暂迁蒙自,而彼时的蒙自,因滇越铁路绕城而过,城内经济大受影响,红极一时的“湖景房”相继歇业闲置,恰好用做远道而来的文法学院宿舍。
南湖畔原蒙自海关、法国银行、领事馆、洋行分别改为图书馆、教职员工和男生宿舍。女生则借住在城内士绅周伯斋的宅院。夜晚无课时,进步女学生们总会聚在楼道听风沐雨、畅谈国事,后来这座三层小楼便被雅称为听风楼。
一池湖水与红花绿树交相辉映,也滋养了蒙自的人文情怀。联大教职员工和学生们到来后,办诗社、办夜校,开讲座、印小报,启民智、增民识,新知识不断搅动着南湖碧水,为蒙自带来了新鲜的社会气象。
朱自清先生在《蒙自杂记》里写道:“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正像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像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
作家宗璞回忆南湖:“一进大门,松柏夹道,殊有些清华工字厅一带情景。故学生有戏称昆明如北平,蒙自如海淀者……在抗战八年的艰苦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寓居哥胪士酒店的闻一多先生,专心从事学术研究,极少下楼。同住的郑天挺、陈寅恪等人则喜欢饭后环湖散步,每每邀请闻一多,却总被拒绝。郑天挺调侃他:“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一多便多了一个雅号:“何妨一下楼主人”。后来闻先生真的下了楼,投身到了民主革命中去,再也没能上楼。
不少西南联大师生们共同的爱好就是饮食。当时仍叫鸡汤米线的过桥米线,在他们脑海中也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中记录了一件趣事:30年代,剧场里放的都是外国电影,通常是安排个略懂外语的人坐在包厢一角现场翻译,说个大意、听个大概。某部影片中有个情节,男主约翰邀请女主玛丽吃饭,翻译说:“玛丽呀,你要哪样?”楼下观众中西南联大同学大声抢答:“两碗鸡汤米线!”影院里便满是欢乐的气息。
No.5
滇越铁路的异国情调、查尼皮的红色气息、文法学院的艺术氛围融入进过桥米线的鲜香馥郁,温润了南湖的气质,更赋予蒙自兼容并蓄的城市形象。
如今、听风楼成了免费对外开放的望云博物馆,哥胪士洋行改建为西南联大纪念馆,地面上是三角形西南联大校徽,半墙上刻着“刚毅坚卓”的校训。凤凰花开的路口,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已磅礴而出。
百年滇越铁路旁,早已接入全国铁路网的昆玉河铁路,准公交化开行的复兴号“绿巨人”动车组飞驰南北。按照云南省《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一主四副、通道对接、点轴联动”的空间格局,未来的蒙自是云南省4个副中心城市之一。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下,蒙自不仅与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高度重叠,更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岁月荡涤着蒙自的景和味儿,记录下那些人和事儿,环湖路上垂柳依依、松柏常青。而这座城市的未来,犹如满路的凤凰花,正迎着朝阳绽放出火红的色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