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开的香气扑鼻(栀子幽香芳可寻)

栀子花开的香气扑鼻(栀子幽香芳可寻)(1)

栀子冬季孕育花苞,夏季绽放且花期时长,清新芬芳,给炎炎夏日带来阵阵清香,其白色素净的花朵成为纯洁爱情的信物,也成为平淡静心的好友。栀子花因其气味芬芳清香、淡雅素净的形态而为世人所喜。人们闻着栀子花淡淡的芳香,观赏着栀子花素雅的仪态,随身佩戴着白色的栀子花,甚至居家栽种着栀子盆景,装饰美化家中景色并能净化空气,彰显了一股淡淡的雅韵礼仪文化。与栀子花的清芬淡雅不同,其果实即栀子则是一味苦寒之性甚重的药物,有着极为显著的清泻热邪、治疗热证的作用。

栀子之名

栀子原名卮子,因其独特的形态、性状特点和不同的用途,又有众多不同的别名,如“重台”“同心”“禅客”“越桃”等别称。

1.重台、同心 因其花的形态命名。栀子花形为“六瓣”形,花瓣环绕花心,形成对称,以“复瓣”型为常见,古人称之为“重台”,如“重台栀子玉攒花,初夏湖山一供嘉”。而栀子结果之时,花瓣拱卫着橙黄、尖耸的果实,故而又名“同心”。“同心”原意指同一中心或核心,后来被引申为“情投意合”之意。栀子也因而成为了情人之间表明心意的信物。

2.禅客、禅友 因桅子花为清净之花,其色素净质朴、净脱俗、花香清芬,人称“净香”。栀子也因其“妙香”与佛门结缘,而得名“禅友”“禅客”。蒋梅边云:“清净法身如雪莹,肯来林下现孤芳,对花六月无炎暑,省却铜匾几炷香。”

3.越桃 因其产地而名。栀子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以浙江者为佳。浙江为周朝越国所在地,而栀子的果实形状长圆,形似桃核,故常以“桃”喻之。由此得名“越桃”。

4.栀子、山栀子、黄栀子 因其形态而名。《本草纲目》云:“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栀子原名卮子,因其形似古时青铜酒器而得名。栀子又为一种灌木,故从“木”,名为“栀”。人们亦称其为“支子”“枝子”,皆源于同音、省写。栀子大多生长于山地之中,由于这种生长环境,人们也将其称为山栀子。栀子药用部位乃是其果实,其呈黄色,是古代常用的染料,亦称为黄栀子。

栀子之食用

由于栀子苦寒之性较重,其作为养生食用较少,在饮食中的应用更多的是以食疗的形式出现,如煮粥、汤水茶饮等,对于一些慢性肝病出现火热或湿热者以及急性火热病证如咽痛、尿赤、口苦等,应用栀子作为食疗有一定疗效。

栀子之药用

栀子的性能可以归纳为:味苦、性寒,归于心、肺、肝、胃、三焦经,升降浮沉皆备,以沉降为主,无毒。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与消肿止痛,其中最为主要的功效就是清热。其清热作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清热作用强:栀子的清热作用十分强大,途径多样,包括清泻、清解、清利。无论是清泻火热还是清热利湿,无论是清热解毒还是清热凉血,或是多项综合作用,栀子的作用直接而显著,治疗多种热性病证疗效卓著、起效迅速。

2.清热面广:栀子的清热作用除了不用于虚热病证和不直接用于表热病证以外,可用于一切的脏腑火热、气分热证、血分热证、热毒病证、湿热病证,遍布人体上中下三焦和体内外的热性病证。

3.清热彻底:栀子不但清热作用多样,应用广泛,而且其清热作用彻底而不反弹,与其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途径有关:利尿。通过利尿,能将各种热邪从小便清除,给邪有去路。也正是因为栀子的这一功用特性,使之在热性病证中应用广泛。

栀子的用量用法

栀子既可内服亦可外敷,既可鲜品使用亦可饮片炮制使用,根据具体病情而定。内服常用剂量为6~12克。除凉血止血用炒碳以外,其他皆宜生用。如治疗跌打伤痛应用鲜品更好。

栀子的不良反应与使用注意

栀子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对脾胃的影响,但取决于用量和使用时间。如果用量过大、时间过长,会有胃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时,当注意以下几点:

1.用量不宜大,一般不超过15克,中病即止。

2.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慎用甚至禁用。

3.非热性病证禁用。

4.苦味较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专家简介

栀子花开的香气扑鼻(栀子幽香芳可寻)(2)

杨柏灿,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委,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针灸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