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谈颜回与子贡(论语史鉴孔门七十二贤)

第十一篇第23章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匡:饮器,筥(jǔ)也。从匚(fāng)从㞷(huáng),匚指受物之器,匡的原义是指古代一种盛饭用具,这一含义后来写作“筐”。

“匡”是方形的器具,故引出了方正、端正之义,也引申为动词,就是扶正、纠察之意。如《小雅》:“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又如《论语》:“一匡天下。”

匡也指辅助,如《前汉·宣帝纪》:“以匡朕之不逮。”

匡又通眶,如《史记·淮南王安传》:“涕满匡而横流。”

现代汉语的“匡”主要用作姓氏。传说殷周之际有个叫匡俗(一作裕)的人与其兄弟结庐隐居于南障山(即今庐山)。

他们是受道于此山的仙人,故世人便称庐山为“匡山”、“匡岳”、“匡庐”或“匡俗山”。

本文的匡,指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论语》中有两次出现“子畏于匡”,指同一件事: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孔子谈颜回与子贡(论语史鉴孔门七十二贤)(1)

吾以女为死矣:即吾以为女死矣。我以为你死了。

敢:勇也,犯也。这个字的古字形描绘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打猎场景。字形的下面是一只手,也就是“又”字,这只手握着猎叉,猛地刺向上面的野猪,也就是倒写的“豕”字。

这个场景表示猎杀野猪时,人们勇敢进取。捕捉野猪是非常勇敢又有胆量的行为,所以“敢”字的本义“指有勇气、有胆量”。如《书·益稷》:“谁敢不让,敢不敬应。”又如《史记》:“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敢也指有把握作某种判断,如:“谁敢保证”?

敢也指冒犯之辞,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如《仪礼·士虞礼》:“敢用絜牲刚鬣。”

孔子谈颜回与子贡(论语史鉴孔门七十二贤)(2)

全文理解为:

孔子被围困在匡地,颜渊后来赶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

孔子和颜回师徒的关系非同寻常,孔子待颜回胜过儿子,孔子的儿子孔鲤没什么建树,不在“七十二贤”之列,颜回却是“七十二贤”之首。

《论语》多次记载孔子赞扬颜回的语录,颜回死后,孔子是“子哭之恸”、大叹“天丧予,天丧予”!却不见他儿子去世时有多悲伤。真是“亲生不如学生”啊!

孔子的侄子孔忠也是“七十二贤”之一,《论语》中却没有记载孔子对他的评价,可见,颜回之贤并非浪得虚名。

颜回与孔子心意息息相通,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共同体。当然,这里的生命不是自然意义的生命,而是道之生命、文化之生命。

颜子深明传道之责任重大,故不敢轻死,再则颜子事师如事父,父在,子不敢轻死。

患难见真情,师徒二人,这种生死与共的感情,让人动容。

孔子谈颜回与子贡(论语史鉴孔门七十二贤)(3)

“七十二贤”之首——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巧的是,孔子母亲也姓颜,叫颜征在,孔子如此器重颜回,会不会因为颜回是孔子母亲娘家人的缘故?

其实不是,因为颜回的颜姓和颜征在颜姓的来源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同一个祖宗。

颜回的颜姓源于曹姓,陆终之后。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玄孙叫陆终,陆终生有六子,第五子曰安,曹姓。曹安后裔曹挟,被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建立邾国,为鲁附庸。

曹挟之后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邾国被楚国灭掉后,颜公的支庶子孙有人以祖父的字为姓,称颜姓。颜回即夷父之后,算是没落贵族。

孔子谈颜回与子贡(论语史鉴孔门七十二贤)(4)

颜征在的颜姓起源于春秋时鲁国公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公的长子鲁侯伯禽被封于鲁。伯禽的子孙有人被封在颜邑,遂以封邑为姓,称颜姓。征在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孔子办学13年后,颜路带着儿子颜回一起进入孔门学习,此时颜回13岁,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

有一次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见五色鸟在河中戏水,便问子路是什么鸟。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

过了些日子,颜回与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您认得这鸟吗?子路又答曰:这是同同鸟。

颜回反问:为什么一种鸟有两个名字呢?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不是很自然吗?

孔子谈颜回与子贡(论语史鉴孔门七十二贤)(5)

孔子也觉得颜回看上去愚,其实“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他曾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

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他曾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衡·讲瑞》中提到:“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公元前503年,颜回西游至卫,由卫至宋。《说苑·敬慎》、《孔子家语》、《庄子》中均有记载颜回西游之事。

颜回西游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国向戴氏求婚。据颜景琴著《颜子评传》考证,颜回途经卫国,是因为其本家颜浊邹在卫国。

孔子谈颜回与子贡(论语史鉴孔门七十二贤)(6)

颜子之所以先到卫国而后到宋国,有可能颜浊邹在其间充当了月老的角色,故颜子以到卫国去游学为由,而实际上是请颜浊邹一同前往宋国。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阶段,十三岁入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十九岁向宋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颜歆。颜回随师周游列国时,其子颜歆已五岁。

颜回言行一致,孔子称赞他的德仁,说他“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善哉回也”。

据传,当时有的同窗认为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过高,很不服气。有一天,他们出了个点子,想考验颜回一下。

他们见颜回走来,就派人绕道于前,在路上偷偷放下一锭金子,然后躲在一边,远远地看他如何处置。颜回突然发现了路上闪闪发光的金子,拾起来一看,不禁一愣,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一行小字:“天赐颜回一锭金”。

孔子谈颜回与子贡(论语史鉴孔门七十二贤)(7)

颜回摇了摇头,把金子翻过来,在另一面也写了一行字:“外财不发命穷人”。写完后,把金子仍放在原处,拂袖而去。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大家从心里更加佩服颜回。

孔子带上弟子们进入卫国后,先至卫都帝丘颜浊邹家。颜回与颜浊邹同为小邾子颜友的后人,子路则是颜浊邹的妹夫,彼此一向有往来。

颜回与子路告知孔子到卫国来的真实情况,并希望颜浊邹能把孔子一行推荐给卫君。颜浊邹答应二人的请求,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夫子。

经颜浊邹、蘧伯玉(孔子朋友,子贡外公)等人的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及颜回一行,并按孔子在鲁国所得年俸给粟六万,于是他们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

颜回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公孙余假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

孔子谈颜回与子贡(论语史鉴孔门七十二贤)(8)

途经匡地(今河南长垣县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

孔子等匆忙离开卫都帝丘时,颜回暂时留在颜浊邹家,以便观察卫国的动向。卫灵公调查清楚孔子一行到卫国来并不是鲁国派来的,于是再次接受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劝谏,请颜回传话,恳请孔子回帝丘。

颜回至匡,见到了被围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动情地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

颜回汇报了卫国无意加害夫子的实情,并转达了卫灵公恳请夫子回帝丘,以及卫灵公将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谢不恭之罪的话。

于是,颜回随孔子重回帝丘,途经蒲邑,又遭到蒲人的拦截。当时,卫国人公孙戍被卫灵公驱逐后,便逃到蒲地策动叛乱。他试图胁迫孔子一行参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声望壮大自己的声势。

孔子谈颜回与子贡(论语史鉴孔门七十二贤)(9)

后经孔门弟子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杀,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议和谈,答应放行,但不能回帝丘。孔子同意,双方举行了盟誓。

但一离开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赶回帝丘去。子贡不解地问:方才的盟誓难道可以违反么?孔子说:那是强迫我们盟誓,神灵不会听信的。孔子一行重返帝丘,卫灵公果然出城恭迎。

颜回二十九岁时,颜回头发全白,不幸在四十岁病死。 孔子曾夸赞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