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新突破经历(诺奖获得者三无科学家)
文 | 读书君
她不是海归,也不是院士,在她的身上,丝毫找不出一点名流气派的奢华,和街角的大妈相差无几。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人,但却又是“共和国勋章”的荣获者,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没错,今天要说的这位人物,就是中国本土的老太太——屠呦呦。
图片源于纪录片《党的女儿》
她看似如此普通,但是却又闪耀着耀眼的光芒。6年前,她不亢不卑地站在诺贝尔的颁奖典礼上,接受着全球无数的鲜花和掌声。
然而,私底下,她又是一个低调到不能低调的人,别人为了“接风洗尘”,她悄悄办完登机手续,“跑了”。
媒体要采访她,她总是找各种理由拒绝。在2000年至今获得此奖的近30位科学家中,她是唯一婉拒媒体采访的。
同事对她的评价是:
“为人低调,而且是长期低调……整张名片有大片的空白(除了单位、姓名、职务、地址等)。“
“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不管是在会议上,还是个别讲话,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屠呦呦终其一生,造福了万千苍生,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她当之无愧!
然而,对于这位中国老太太,很多人对其似乎仍是所知甚少。今天,读书君就和大家来扒一扒这位中国伟大的党员女性,有多了不起!
01 不幸患病,对医药学产生浓厚兴趣1930年12月的浙江宁波,一位女婴呱呱坠地,父亲从《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取“呦呦”二字给其取名。
“苹”,一种植物,名叫“艾蒿”。《诗经》中的此话的意思,大体是一群鹿儿呦呦叫,在原野上啃食艾蒿。而谁曾想到,这一取名,冥冥之中注定了与青蒿的缘分。
屠呦呦的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其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
幼年屠呦呦和母亲 图片来源:人民出版社《屠呦呦传》
尽管家里兄弟不少,尽管那个年代时局动乱,但是屠呦呦受到的关爱丝毫不少。为了让其接受良好的教育,屠呦呦到了读书认字的年纪,父母将其送到了“翰香学堂”读小学。
在那个年代,能有机会上学的孩子实属不多,而能够上一所好学校的孩子,更是为数极少。
“翰香学堂”建于1906年,古今藏书达5000余卷,蔡元培、马寅初等著名学者人士皆曾到此讲学,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书香学堂。
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熏陶下,屠呦呦从小就接触到了《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各种古典医书著作。
似乎,大凡成功的伟人,都要先经历各种磨砺,正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云云。
1945年,屠呦呦读到初中,第二年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学业,那年,她年仅16岁。
在那个物资、医疗短缺的年代,得上此病能活命的算是行了大运,而屠呦呦就是那么一个幸运儿。
患病两年后,经过精心的治疗调理,屠呦呦身体终于渐渐好转并康复。这场“劫后余生”的患病经历,让她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想,学了医,不仅能够让自己远离疾病,还能救治更多的人,何乐而不为呢?从此,她开始投身医学。
02 投身医学,深入学习中药学宁波有两所中学——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不太为世人所知。几年前,这两座学校,因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突然大火了起来。
1948年,屠呦呦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根据了解,屠呦呦读中学时,“长相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成绩并不出众,只是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总能坚持下来。
屠呦呦就读浙江省立宁波中学时的学生照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并选择了当时的冷门专业——生药学专业。
问起原因,有两个:
其一,她觉得这个专业接近中医药领域;其二,她对这一专业抱有极大的理想抱负。
对此,多年之后,回忆起自己的选择,屠呦呦还曾如此说道: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和如今放浪形骸、随波逐流的大学生不同,在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的人几乎都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大学期间的屠呦呦,学习十分刻苦,对植物分类等专业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后,凭借着过硬的学术水平,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在参加工作之时,屠呦呦进一步研究中药学,学习如何鉴别、炮制药材,如何分辨药材的真假,经常“一头汗两腿泥”扎到野外去采集样本……为此,奠定了良好的中药学知识基础。
上个世纪60年代,疟疾肆起,特别当时的华北地区,农村地区尤为成为了重灾区,儿童患上疟疾后的死亡率极高。
疟疾俗称“打摆子”、“卖柴病”,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傣族人将其称为“琵琶鬼”。
图片源于纪录片《党的女儿》
光听名字,就足以看出其对人们造成的恐惧影响。在古代,唐朝诗人杜甫曾经形象地描写过自己对患上疟疾的感受:
“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
透过文字,就足以看出疟疾对诗人的影响有多大。在当时,古人们对疟疾的认识并不多,将其病原描述成为“鬼”,当时人们对这种疾病的恐惧程度。
其实不仅是古代,上个世纪,纵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疟疾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依旧肆意横行,如非洲的儿童,因为没有蚊帐等,孩子被蚊子叮咬而患上疟疾,最后导致死亡的人数不计其数。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有5亿的病例,超过上百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疟疾平均每30秒,杀死一个5岁以下的儿童。
图片源于纪录片《党的女儿》
虽然当时已经有针对疟原虫的治疗药物,比如奎宁、氯奎等,但是皆有显著的耐药性、抗药性。
寻找一种新的能取代奎宁、氯奎的抗疟疾药物,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成为了当时医学界的一大艰巨任务和挑战。
为了应对疟疾,中国启动了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而其中一株草的被发现,改写了人类的健康历史。
03 为了验药,自己当起了首批“小白鼠”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研究的任务,屠呦呦被提名为组长,这一年,她39岁。
然而,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百业待兴,医疗设施条件也极为有限。屠呦呦带领的工作小组,只能在简陋的环境下,从中国历代的古籍文献记载的两千多种动植物、矿物药中整理、筛选、研究。
在短期内要从几千种中草药中去找合适有效的药物,其难度堪比海底捞针。
困难重重,并没有击垮屠呦呦的信念,她反而越挫越勇,在翻阅古籍医学书籍的同时,还四处拜访了老中医,最终编写了以六百多种药物为主的抗疟疾方集,这其中包括了最关键的青蒿方剂。
青蒿入药,在各代古籍医学书籍中均有记载,如李时珍就称青蒿可治“疟疾寒热”。但是,关于使用何种青蒿,几乎没有记载。加之由于技术条件受限,真正能够把中药研究透彻,并将其高效研制出来,使其成为高效药物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虽然当时屠呦呦研究小组发掘了多个使用青蒿的方剂,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试验一度陷入僵局。
最后,屠呦呦在经过了反复的钻研之后,从葛洪的古籍《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句话中找到了启发。
也许问题就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于是,她改变了方法,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在经过了多次的失败之后,她终于获得了成功。于1971年,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而当时,药物的第一批“小白鼠”试验对象,是包括屠呦呦在内的科研人员。作为组长的屠呦呦,第一个站出来说:“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之后,为了更好地研究青蒿素,屠呦呦亲赴海南疟区,顶着酷暑,深入到患者当中去,甚至亲自给患病群众喂药。最终,凭借着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她向社会,向国家,乃至于全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青蒿素的研制成功,给全球数亿疟疾感染患者带去了希望和光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在全球每年有2亿多疟疾患者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疟疾死亡人数从2000年的73.6万人稳步下降到2019年的40.9万人。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获奖的消息还是外人传给她的。
04 不贪慕功名利禄,低调工作生活对于功名利禄,她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获奖之后,屠呦呦的家门口门庭若市,挤满了各路想要抢夺第一手资料的媒体记者,以及前来道喜祝贺的领导。
而这几乎都被屠呦呦拒之门外。有人说她获奖变得傲慢、清高了,然而她只是不想被打扰,也不想出风头。一如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会长陶瑜瑾评价她的性格一样:
“只有在谈到科研工作的时候,她才会滔滔不绝,恨不得跟你说一下午,但说到其他话题,她就很少发表看法。”
“领导都会问她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她从来没提过什么困难,但一说到青蒿索,她眼睛就发亮.而且直言不讳。”(曹洪欣评价)
用她自己的话说,那就是:
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
2015年12月,屠呦呦从北京飞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当时,某管理局局长专门在航站楼为其接机送来老太太,却左盼右盼盼了半天,等不到人。
只因,老太太悄悄地“溜”了。
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她说:
“它(这份荣誉)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屠呦呦获得的这份诺贝尔奖荣誉,为她带来了46万美元的奖金,折合成人民币约为300多万元。
之后,她从中抽出了200万元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设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而剩余的用在了领奖等相关的费用支出上。
2016年1月4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提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举办了一个“永久性小行星命名”活动,而获此殊荣,可以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苍穹中的一颗小行星的科学家,共有5位,其中包括了屠呦呦。
结果,活动中其他4位科学家都去了,唯独屠呦呦以“身体不适”的理由没去……
2019年,屠呦呦获得国家的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在选公示之前,她还反复和相关的工作人员确认:
如此重要的荣誉,我够格吗?征求了其他人的同意了吗?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名单
关于职称,其实,她最初曾有申请过院士。
因为没有留学背景、博士学位、院士头衔,她被许多人视为“三无科学家”。她曾申报过院士,但是皆没有评上。
最初,早在她获得科技进步奖时,就有人投诉,认为她独享了其他人的劳动成果,给她加上“罪名”。对此,她没有过于多言,争论不休。时至今日,她将要年数过百,早已不再参评院士。
可以说,她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她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
中国有句古话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匡济天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枉人生的意义。
因为,人生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取得什么。
无疑,屠呦呦就是前者。
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屠呦呦一株小草济天下。
不管如何,从这点来看,屠呦呦这个名字,就注定要刻入人心,载入中国史册,值得传颂!
写到最后,
但愿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祖国的接班人,积极向优秀的先辈们看齐,努力拼搏,继续发扬“青蒿素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创造出更多的人生财富和价值!
参考资料:
《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
《三代科学人》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