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车马拓片题跋(从合集12870拓片所想到的)

汉车马拓片题跋(从合集12870拓片所想到的)(1)

  在研习甲骨文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卜辞的问卜方式与今天的提问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合集》12870(图1),这是一版“卜雨”的刻辞,是郭沫若先生把三块残片缀合而成的完整卜辞。

汉车马拓片题跋(从合集12870拓片所想到的)(2)

  图1 《合集》12870

  释文是: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每一句话的位置如图2所示:

汉车马拓片题跋(从合集12870拓片所想到的)(3)

  图2 《合集》12870释文

  问卜的方法大概应该是这样的:首先问今天有雨吗?然后依次问来雨的方位。这样的问卜是不是和今天的问法不一样?

  首先,四个方位都问一遍的形式十分特殊。如果按照现在的提问方式,显然只要问“雨从何方来?”即可。为什么不这样问呢?我想也许是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句式吧。或者说当时的语言还不十分成熟,虽然已经有了“何”字,但那是用作贞人的名字或地名的。这说明当时的语言和文字都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殷人在使用的汉字和汉语是同步发展的,而不是像其它拼音文字那样,先有了成熟的语言,然后再用拼音把语言记录下来。我以为这是汉字与拼音文字最大的区别。 之所以逐个询问四个方位的情况,说明先民已开始关注地理、气候等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和农业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对观察到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古人还不能解释,于是就有了最初的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例如有名的“四方风”刻辞(《合集》14294,图3)就是关于四方名和四方风名的,也可以理解为主管四个方位的神的名字和风神的名字。这个观点由胡厚宣先生首先提出,认为四方和四方风各有专名,而且与《山海经》等典籍所记有关风名多相契合。陈梦家认为四方之名即四方之神名,四方之风名即四方之风神名,四方风应为四方之神的使者。我想这也许是出于对四方神的敬重,所以四个方位都要问一问。

汉车马拓片题跋(从合集12870拓片所想到的)(4)

图3 《合集》14294

  还有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就是在卜辞中经常可以见到正反两问的情况,例如“贞东土受年”和“贞东土不其受年”,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果在今天,肯定只要问一句就可以了,例如问“东土受年吗?”因为回答只有两种:受年或不受年。这正如计算机程序中的条件判断一样,是属于二值逻辑系统。通常是给出一个逻辑表达式(命题),判断其真假,二值逻辑只有“真”和“假”两个逻辑值。具体的做法是:

  如果命题为“真”

  则执行“操作1”

  否则执行“操作2”

  可是先民在问卜时却要做正反两问,和今天的提问方式是不一样的。我想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古人是怎样的一种思维模式?

  还有一种现象就更有意思了,那就是虽然提问时是正反两问,可是当王分析了卜兆后得出的结论并不简单。例如关于妇好分娩的卜辞(《合集》14002正,图4),虽然是正反两问,可是王的判断并不是简单的“嘉”或“不嘉”,而是得出了在丁这一天分娩好,在庚这一天分娩更好的占断。王是怎么判断出来的?这样的结论和正反两问有关系吗?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汉车马拓片题跋(从合集12870拓片所想到的)(5)

  图4 《合集》14002正

  甲骨文的发现只有一百多年,虽然经过前辈学人的研究已获得丰硕的成果,而且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但是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学问一定还有许多,作为一个门外汉,只能从表面现象提出一些疑问,这也是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收获,因为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最初接触到《合集》12870拓片是从《汉字书法通解》甲骨文卷这本书里看到的。这是由启功先生策划,贾书晟、张鸿宾教授编着,200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当年被许多甲骨文书法培训班用作教材。《合集》12870拓片出现在该书第五章“甲骨文的章法”,给这一版的章法特色取名为“巧布疑阵”。原文是这样的:

  这是一篇很有名的刻辞,在修辞方法上,句式排比整齐,颇似后世的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它的布局尤具特色,五条辞分成五块字群,以不同的排布方式分置于五块角落。宛如高明的军师巧布的疑阵,令人莫测虚实。郭沫若先生曾临写创作过一条幅,效果极佳。

  这段话不但从章法上做了分析,还结合汉乐府诗从文学角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首乐府诗的最后四句是基本重复的文字,可以想象在歌唱时必然是要使用回旋重复的曲调才行,这就让人联想到那热闹的采莲场面和采莲人欢快的心情。而这样的结构早就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了,也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比汉乐府诗更早的诗经里这样的例子更多,比如《鹿鸣》这一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都以鹿鸣起兴。而且每章前四句十六个字中只调换五个字,明显和上面那篇卜辞的结构是一样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这是一首在君臣宴会上唱的歌,君臣之间本来是很拘谨的。由于每章的开头都描绘了一群小鹿在原野上食草,还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叫声,营造了一种热烈又和谐的气氛。这就使得本已十分拘谨的气氛变得轻松了,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而过于严肃并不利于君臣之间的沟通,所以宴会上要有音乐。而这样的回旋式的乐歌是非常合适的。

  另一首《甘棠》就更有意思了: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千字文》有“存以甘棠,去而益咏”的句子,曾经想过当时人们是如何“咏”的?看来大概就是如这首诗歌的样子吧!这不是也很像脱胎于那篇卜雨的刻辞吗?

  这些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距离殷商时期很近,在形式上是否有一种传承关系?大概也应该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这或许能够为甲骨学提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作者简介:

汉车马拓片题跋(从合集12870拓片所想到的)(6)

  李颖伯,又名李颍伯,字上元,1941年生,北京市人,教授。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曾获全国科学大会期间中科院重大成果奖。1998年创建北京学研究所并任常务副所长,出版专著《格致之路》,为北京文化史的科技卷。为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讲授“汉字与中国文化”、“北京文化”、“中国文化史”、“书法”和“中国画”等课程。

  2001年开始研究甲骨文及甲骨文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甲骨文书法展览。曾参与由贾书晟教授主编的《殷墟甲骨文书法探赜》一书的编撰工作。曾担任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常务理事兼京师甲骨书艺专业委员会主任。

  推荐:李洪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