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贵在沉着冷静
文:向尚瞰 读史专栏作家
还是读小学的时候,我就读过一篇《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说的是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小时候和同学捉迷藏,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其他孩子见了这突发事故,一个个都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惟有司马光沉着冷静,急中生智,用石块砸破水缸,让水缸里的水哗哗流出,使掉进水缸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从这个小故事中,可见碰到意外事情发生的时候,沉着的对待,冷静的处理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至于在极端的情况下,沉着冷静的应对就更为重要了。许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我想大家对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一定印象都很深。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统率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矛头指向荆州的刘表、刘备、与江东的孙权。刘表新亡,次子刘琮吓得不战而降;刘备怆惶撤退到夏口(今汉口),几乎全军覆灭。
在这危急关头,刘备除了联合孙权抗曹之外,别无选择。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君臣联合抗曹。
时值刘备新败,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特殊的沉着冷静,滔滔辩才,同东吴群儒展开了一场舌战,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综观舌战群儒的整个过程,诸葛亮在东吴诸儒的诘问中从容应对,冷静分析,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终使“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 “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严峻低头丧气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以至众人“尽皆失色”。真可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三寸之舌能抵百万雄兵。
试想,诸葛亮独自一人,面对的又是一大群东吴主降谋士的诘难与攻讦,他如果不是沉着冷静,从容面对,逐步以守为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喻之以义,节节取胜。而是心浮气躁,冲着人发火,即使你有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还是要把事情弄僵,不能使人心悦诚服。
平日看电视中的许多法制教育节目,常见到一些犯罪嫌疑人,他们开始并无杀人的动机,与被害人也无什么深仇大恨,大都因感情冲动,一时情绪失控酿成恶果,事后当事人无不后悔不迭。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矛盾不是靠肢体力量,更不是靠鲁莽行动所能解决的,而需要沉住气,在冷静思考后因势利导才能化解掉。
明朝松江太守赵豫有一个特别的断案法则:每次见到告状的人,总以“明日来”三字打发其回家。开始人们不理解,于是有了“松江太守明日来”的谑谣,可赵豫为什么要这样做?却有他的道理,他认为:来告状的人,并不一定因为事情有多么严重,有时只是一时失去冷静的冲动而已,让他回去静下心想想,或许会改变主意。
事实上,很多事情在气头上,总觉得大得不得了,非要争个我高你低,甚至你死我活,可事后冷静思量,不过小事一桩。所以遇事沉住气,别冲动,先把自已的头脑冷静下来,再作处置,很有必要。
沉着、冷静是一种优良的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境界,源于心之宁静,它意味着在认知活动及实践活动中,不受喜、怒、哀、乐情绪的干扰影响,在各种特殊应急状态下能够保持情绪的稳定性。有的人沉不住气,冷静不了,或是心胸狭窄,或是骄横自傲,说到底还是自身修养不够。修养好的人,能够自觉克己律己。受到挫折时,不至于唉声叹气;获得奖赏时,不至于忘乎所以;有钱有权时,不至于趾高气扬;待人处世时,不至于浮躁轻狂。
古人说:“三思而后行”。三思的过程,就是用脑子的过程,也就是让人冷静下来的过程,就是产生智慧、办法、对策的过程。一个头脑容易发热、发涨,甚至炮仗性子一点就爆的人,是谈不上有多少智慧的,当然也不会把矛盾解决好。
人是会思想的动物,必须靠理智活着,而不应该被情绪所左右,有人说得好:“人用自己的理智活着,愚蠢的人也会变得聪明;人用自己的情绪活着,聪明的人也会变得愚蠢。”我们何不把这句话刻进自已的心里去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