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知识点(从甲骨文猜猜猜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作为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文课也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心动情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在上海市特级教师、闵行区莘庄镇小学语文老师冯志兰的一堂微课上,她以方块汉字为载体,从甲骨文讲到了全世界的“汉语热”,让学生们在领略汉字背后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立志学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关于中华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知识点(从甲骨文猜猜猜到)(1)

【有趣】

一个“我”字有多种表达方式

同是“意思”意思却千差万别

汉字的演变,悠悠五千年,汉字之美,独一无二。微课一开始,冯志兰老师就带领莘庄镇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穿越”到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那时的中国字叫‘甲骨文’,这里有几个甲骨文,大家能猜出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在冯老师的提问声中,孩子们盯着屏幕上的甲骨文字仔细观察,很快就抓住了几个字的重点:第一个字有尖尖的嘴巴,还有羽毛,是“鸟”字;第二个字有长长的鼻子,像大象一样,应该是“象”字。

冯老师告诉大家,看图识字是甲骨文最重要的特点,比如“象”字,甲骨文里长长的鼻子,演化到现代汉字就变成了第一笔的“撇”。而也正是有了这些甲骨文,才使得即便跨越了三千多年,今天的我们依然能读懂古人的意思。“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一代一代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铭记历史,铭记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除了历史悠久,汉字之美还体现在它的博大精深。冯老师以最常见的“我”字举例,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起了它有哪些说法来表示:可以用“吾”“余”来表示,比较谦虚的可以说“在下”,还有“咱”“俺”“鄙人”“不才”,甚至可称“本姑娘”“小弟”。而在特定语境中,“我”还有很多表现方式,比如在古代宫廷中,皇帝可称自己为“朕”,皇后可称“本宫”;老人可称为“老朽”“老身”……

每一个说法背后都有属于它独特的故事,多么奇妙!但汉字的“过人之处”只是这些吗?当然不是!冯老师话锋一转:“同一个汉字或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还有很多不同的意思呢!”比如,心情好、天气好、态度好、身体好,虽然都是“好”,但“好”的意思却不一样。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句子。”冯老师指着屏幕上的句子,让孩子们一起读:“妈妈生日快到了,和爸爸说,你要意思意思。爸爸说他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可真有意思,他不是不懂意思,只是不够意思,可这样装傻有意思吗?”读完,孩子们都会心笑了起来。

“虽然都是‘意思’这个词,可是代表的意思还真不是同一个意思呢!这就是我们中国字的独特魅力,是其他的文字无法比拟的。”接着,冯老师又放了一段短视频,随着我们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全面腾飞,全球都已流行起了汉语热,中国文化插上汉字的翅膀正飞向世界各地。看着视频里的外国小伙伴说着“扁担长,板凳宽”绕口令,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已不只是一句歌词。

“四千多年前,仓颉造字,华夏文明始起;900多年前,活字印刷术诞生,汉字广为流传。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一脉相承至今从未断绝的古文字,也正因为中国字,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源远流长。”冯老师问同学们:“在你们心中,中国字究竟代表着什么?”

“中国字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它、守护它。”“中国字是神奇的纽带,虽然各个地方的人口音、方言各不相同,但当我们看到同一首古诗、同一首歌词时,心中产生的情感是一样的。”听着孩子们的回答,冯老师用一席话结束了这堂微课:“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这就是我们中国字的博大精深,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脊梁。写中国字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立中国志是对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坚定,扬中国智是对‘少年智则国智’的铿锵誓言,更加美好的中国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努力。”

关于中华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知识点(从甲骨文猜猜猜到)(2)

【有情】

让学生在上课中油然而生自豪感

十几稿备课对老师也是精神洗礼

冯志兰老师的这堂微课受到了广泛好评,听完课,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感叹:原来小学语文课可以这么有趣!

“小学语文课怎么上?我希望通过这短短的一节微课,让人们看懂语文课是怎么样上的、语文课多么有意思。”说起这节微课的设计思路,冯志兰说,语文课不仅是工具性地教孩子们认识字,更多的是背后的文化情感,有育人元素在其中。

虽然微课只有短短的十来分钟,但冯志兰前后备课了十几稿,最终确定了从汉字的演变切入:先是甲骨文“看图识字”,体会古人的智慧;再引申到现代汉字,学习一字多说、一字多解、一词多解,领略中国字的博大精深;然后延伸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学生们感受不仅我们自己学习中国字,全世界也都在学中国话;最终回归到作为中国人,要守护、传承、发扬中国字,建设更好的祖国。

“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无痕的,如果是用说教的方式,孩子们肯定不爱听,但如果把课设计得很有趣,孩子们在上课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生出自豪感,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这种骄傲之情是发自内心油然而生的,而不是灌输给他们的。”冯志兰认为,学科教育与德育本身就是融合在一起的,语文课不只是教授纯知识的内容,还要让孩子们在“有趣”中体会到“有情”“有义”“有爱”“有情怀”。

这堂课微课除了孩子们很喜欢,也让冯志兰觉得收获满满。“这节课对老师也是一种磨砺,一次次的备课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冯志兰坦言,备课时,她一次次深挖中国文化,自己的崇敬之情也愈发强烈,“孩子们通过这堂课收获的是语言文字以及语言文字背后的国家强盛,他们对国家更有依恋和归属感。而作为老师,则是深深觉得,一定要教好语文这门学科,让孩子们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冯志兰透露,平时的语文课教学中,也都有德育渗透的内容,这次微课尝试给了她和很多一线老师不少启发,“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有些有意思的语文课,不一定单纯去讲,可以做成这种微课的形式,孩子们会更喜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