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干货讲解(今日上传十来岁女儿之浅谈红楼梦)

红楼梦干货讲解(今日上传十来岁女儿之浅谈红楼梦)(1)

红楼一梦,娇嗔怨痴,游戏笔墨。读来终叹世态炎凉,情深不寿。

当代著名学者俞平佰在其《红楼梦辨》中说:“我想《红楼梦》作者所要说的,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宝玉如是,雪芹亦如是。”曹霑以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尽世间悲欢,看尽人间繁华,终归于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在悲着风月之时,看花谢花开,落絮轻沾。儿女情长,终敌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世繁华,终也是树倒猢狲散,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及、谈及之余,眼前总会浮现出几人面孔,或虚或实,亦真亦假。心情亦随人物而悲喜。《红楼梦》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情节动人,内容丰满,更有其独特的结构,微妙笔法,这一切即其艺术魅力的来源,深感于此,漫笔闲谈,聊以慰趣。

红楼梦干货讲解(今日上传十来岁女儿之浅谈红楼梦)(2)

【心有玲珑梦魂长,小楫轻舟话斜阳】

读了全书,宝黛是必谈的。宝玉傻中有痴,带鱼冷中有痴。“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黛玉痴情,才情俱上佳。奈何缘浅寿天。“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贾宝玉似傻如狂,嬉笑怒骂乃真性情,可错生了时候。宝黛“木石前盟”令人神往,浪漫美好,今世知己之遇,又令人唏嘘感慨。不难看出,宝黛的爱情是于心灵共通。第三十二回“林妹妹不说这样的话,若说这话,我也同他生分了。”宝玉在听湘云谈及“经济”时这样说。两人在立功名、求荣华方面具有天生一致的排斥,但因此才不得以长久。而如此单纯的感情却正是弥足珍贵。作者塑造这两人,精妙绝伦,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俱为风流之态,一言一语,一动一静,亦栩栩如生。那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到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上还有许多花瓣,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去罢,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不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什么没有?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这出戏精彩极了。宝玉是真性情,得怜残香,不愧为通灵宝玉,黛玉又暗合其“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之说,这黛玉之话,不单单可解为在说这花,也意在暗合自己,宁愿在这花冢之中“一抔净土掩风流”,在这园子里自己本洁,难保以后如何。这番话真实深刻地反映了黛玉性格里柔中带刚的一面,是日后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写照。可惜这只能是一出悲剧,水流花谢两无情而已。

提及宝钗,可真谓一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与黛玉的孤傲不同,她是大家眼中标准的封建淑女。性情好,人见人爱,是众人眼中识大体、懂礼节的理想妻子。所以众人才会在后来舍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可取温柔贤淑的宝姐姐。宝钗、黛玉两人,平心而论,我是向着黛玉的。黛玉那尖酸的天真劲儿,却是宝钗少有的。宝钗稳重、沉着。从她持秉薛家处理大嫂金桂撒泼一事可见一斑。但我仍在是想,若非出生于类似薛家这类需循规蹈矩的大家门户里,宝钗性格中天真烂漫的一面是否能显现,不再工于世俗人情,做回一个似玉般无暇的心灵至纯之人?可叹的是,遁入空门的妙玉也难解世俗红尘牵累,一个肩负着家族希望的宝钗就更不能做得到了。她一人,上有蛮横的哥哥呆霸王,下有家务琐事一堆,出尘不染已是难事,要论放下,则是不可能的。

在众多丫鬟里,我最中肯的便是平儿与紫鹃。宝玉房中大丫头袭人温柔但使人腻烦,貌似单纯却工于心计;晴雯则尖酸颇似黛玉,可恨命不太好,早早就做了园子里的一株芙蓉花神;其余众丫头,俱是愚钝或有些傻气,便有些俗了。唯凤姐丫头平儿,温和平易近人而体贴,心地善良,更有紫鹃心灵慧敏,细致入微。这俱是与主子有真情而令人万分感动的。平儿柔中带刚,令人佩服,紫鹃柔中有细,秀外慧中。皆令我十分感慨。

而其他主要人物,诸如王熙凤、贾母、湘云等人,在雪芹笔下都是外貌性格特征明显。一二百号人物,作者穿插安排,有条不紊,情节安排恰到好处,真可谓神来之笔。

红楼梦干货讲解(今日上传十来岁女儿之浅谈红楼梦)(3)

【亭台影影楼阁连,怪石磊磊奇松间】

对于《红楼》一文贾府兴衰与宝黛爱情悲剧的双线索书写,则是让人叹为观止。且其中对细节的刻画,精雕细琢,场景描写美轮美奂,人物心理丰富多彩,则是其艺术特色的最高成就。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则是借他人之口,讲出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家庭的大致身份地位与构架。这样写来,让读的人知根知底;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之金陵十三钗的判词,即书中各主人公的命运,即为全书人物定下了情节走向与归宿。一个章节,就可以用极为巧妙的方式交代书中人物及大致情节,简直妙哉!

而论细节,我最喜欢的便是众姑娘们割腥啖膻,笑谈诗文,起社作诗,在大观园中的快乐生活。作者极力描绘出了大观园内各处胜景,与主人相配的情调及风格也可见其用心至深。在这个美景难胜收的园子里,作者塑造的这一群娇嗔温柔的女子们性格各异且形象丰满。没有经世之忧,无社稷之辈,除了些儿女情长的小心思,再无些他。讲诗、作诗,这样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简直就是梦寐以求。

最让人惊叹的便是作者精妙的笔触。可以说得呕哑村妪卑陋之言,且生动而朴素,毫无做作,又可说得儿女闺中逗乐嬉笑之语,如临其境。且又说得官场世务之言,将人心险恶、阿谀奉承之小人作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是需要如何的见识与阅历,才能将人心剖析得如此全面。鲁迅先生于《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说:“全书说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有人评《红楼》:一半写故事,一半写历史。书中展现的社会背景正如贾府,看似隆昌鼎盛、富贵繁华,内里却生了多少污秽,正忽剌剌似大厦,昏惨惨似灯将尽。写的是贵族的生活。骄奢靡费,而且挥霍无度,其实说的是平民的话:“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此深刻又浅显的道理,一语中旳。将“甄士隐”,借“贾雨村”言,道出了全书的最终目的。

《红楼》结尾说着:“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悲,休笑世人痴。”在感叹与惋惜的同时,应了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都云不解其中味,难解。应有几人可懂?

鲁迅先生曾经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谎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其博大精深。这便是为何《红楼》已成书百载,仍被推上中国古典小说巅峰的原因了。

我看《红楼》,单单是从一个浅自而毫无几分阅历的空空头脑而看,既不能完全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也不能深掘文字背后的涵义,但单是这样,也足以让我被其中丰富多彩的内容而震撼。

感慨红楼一梦,以佳人不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