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丹心后代(侠骨丹心孔巢父)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大胆启用能臣,改革旧制,发展生产,重视教育,实行募兵制,天下大治,国力鼎盛,一片繁荣景象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大唐,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侠骨丹心后代?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侠骨丹心后代(侠骨丹心孔巢父)

侠骨丹心后代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大胆启用能臣,改革旧制,发展生产,重视教育,实行募兵制,天下大治,国力鼎盛,一片繁荣景象。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大唐。

在这歌舞升平,天下大同的鼎盛年代,在古冀州衡水有个名为孔贤庄的小村落里(现衡水市前马庄)。一名男婴呱呱降生,这便是本文主人公------孔子三十七代孙孔巢父(字弱翁)。其曾曾祖父便是唐朝李世民时期的“十八学士”之一,唐国子祭酒孔颖达,孔颖达有子三人,其中第三子孔志亮,为中书舍人,其孙孔务本为沧州东光县令,重孙孔如珪为海州司户参军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如珪有二子,其次子就是孔巢父。孔巢父的哥哥孔岑父,秘书省著作佐郎,卒赠尚书左仆射,葬于河南广武县。

在朝为官的父亲孔如珪期盼小儿子能够像上古的先贤那样大贤大德,高风亮节,流芳百世,便仿唐尧时的隐士巢父起名。传说帝尧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接受,蔑视爵禄名位,风操高洁,隐居故里,放牧一生。难能可贵的是,孔氏后人多受家学影响,低调处事,仁者为人,不事权贵,善于学问,儒风盛行。比如其上祖孔颖达本就是靠好学上进,明经高中,考取功名,走向仕途的。

孔巢父生于这样的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又受孔氏家学的熏陶,自幼便勤奋好学,聪颖过人。在盛唐时期,唐玄宗提倡教育,广开学堂,以诗赋取士,文化教育大发展,比如“唐诗”就为后人称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孔巢父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晨钟暮鼓,发奋攻读,熟读“四书五经”,饱览诗书,吟诗作赋,善于论辩。小小年纪便已学富五车,名扬故里,成了当地有名的儒学名家。据史料记载,孔巢父早勤文史,力学辨博,熟读经传,善于词章,经学通明、文采飞扬,颇具乃祖孔颖达遗风。

孔巢父一生经历了唐朝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年轻时过着举杯邀月的浪漫隐居生活,后走上了入仕为官的蹉跎宦途。在那个动荡和混乱年代,多次受命宣慰使和招讨使,临危受命,为国出使,劝降和规劝叛军,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为国捐躯。为后世留下了“竹溪六逸”和“知君名宦”之美名。

少时的孔巢父,正处在开元盛世后期,整个社会歌舞生平,一片繁荣,文人雅士层出不穷,孔巢父偏爱诗章,结交了不少当时的文人雅客,共同点爱好和志向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史书记载,孔巢父曾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沔、裴政隐居于山东泰安府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研学诗章,讨论时政,憧憬未来的桃园生活。年轻的孔巢父寄情于山水林泉,远离世俗和纷争,体验着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享受着一种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远离世俗和纷争,共饮竹溪,纵酒酣歌,举杯邀月,谈诗论赋,过着共饮竹溪的隐居生活,史称“竹溪六逸”。如今的竹溪,清流依旧,山月无恙,仍存“竹溪六逸”的往日遗韵。李白在《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中写道“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峻节凌远松,同衾卧盘石。斧冰嗽寒泉,三子同二屐。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今晨鲁东门,帐饮与君别。雪崖滑去马,萝径迷归人。相思若烟草,历乱无冬春”。诗中“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描述。

后代人对此也多有评价,宋代王庭圭曾《题竹溪读书堂》:竹外溪边沙石幽,欲招诗客赋临流。万竿深锁藏书屋,百尺清潭绕橘州。千里水烟渔唱晚,一堂风月暮云收。何当挽取六君子,占此佳名作胜游。清代金廷标的《竹溪六逸图》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形神毕现。图中所绘六人,一人着白衣倚溪濯足,一人着黄衫在竹林之中展卷观画,两人依松对弈,两人于其后观棋,表面六人悠闲自得,表现了一种隐逸,归隐的文人尚古之风。画面左边翠竹丛林,枝繁叶茂,右边崇山峻岭,溪流潺潺。六人于徂徕山西南麓间避开世俗凡事,饮酒赋诗。其画作得到乾隆的赏识,清宫旧藏书画权威著录《石渠宝笈》中著录了金廷标书画作品81幅之多,而本幅《竹溪六逸图》亦在其中。金廷标《竹溪六逸图》传世共两件,一件为金廷标《竹溪六逸图》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为金廷标《竹溪六逸图》卷,即为本幅现传世名作亮相万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轴本可堪称珠联璧合。

清代画家华喦和近代画家张大千的《竹溪六逸图》均是取材于唐代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于竹溪以文相会,品茶酣歌,掩映于竹林的逍遥隐居生活背景而作。画间山溪潺流,山涧云烟缭绕,周围竹林茂密,溪水注入丛竹掩隐的溪潭。竹林溪流旁边,六隐士或饮酒品茗、或著文吟诗,描写了“竹溪六逸”身处世外的桃源景象。孔巢父与当时唐朝比较盛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皇甫冉等文豪为友,多有往来。而且在竹溪的隐居生活中,以文会友,谈论诗词歌赋,在当时的社会中,影响深广,已经小有名气。结交的名人雅士众多,也为日后走上社会仕途做出了铺垫,奠定了良好的人脉基础。史料记载,孔巢父与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史上有多首为孔巢父所题诗词存世。但至今没有发现孔巢父自己的诗作传世,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缺憾。

隐居生活并不是厌世逃避,社会的动荡也激励一大批有为青年走向社会,报效国家。755年,唐玄宗末年,朝政腐败,国事日非,盛世不在,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发生了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长安失陷,连年战事,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社会混乱的局面。面对社会混乱,国运日衰的国家,满腹经纶,立志报国的孔巢父辞别好友,结束了隐居生活,最初被举荐在都城长安为官,开始走向仕途。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命永王李璘为山南节度使,唐肃宗至德元年,安禄山攻陷两京,唐玄宗、唐肃宗狼狈逃窜。永王李璘趁机占有江陵财富,后招兵买马,乘舟东下,割据江淮,闻孔巢父贤能,委以从事官职。当时一起投身永王李璘幕府帐下还有好友李白等人,但是孔巢父凭借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不久便“知其必败,侧身潜遁”,抱病辞官归隐江东(今浙江会稽),当时一起逃离的还有名士萧颖士。行前,京师好友蔡侯为其设宴饯行,杜甫曾在席间吟诗一首,以表述自己的心境,赞颂巢父之才德,题为《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曰“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诗中描写了孔巢父掉头东去的执着、遁世高蹈的思想、仙风道骨的性格、以及淡泊名利的心态。而好友李白却因依附李璘,并做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歌颂永王李璘。李璘丹阳起兵叛乱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治罪流放夜郎。后虽被大赦,但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流浪到当涂,并死于当涂。时任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生活上给予多方照顾。李白终前,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不负重托,便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李白的诗作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编辑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没。

孔巢父辞官归游江东(今浙江会稽),其去处是认真选择和考虑后成行的。孔巢父原籍冀州衡水,其前辈孔颖达出外为官以后,其后人已经迁出了衡水,到河南为官,孔巢父未归隐衡水原籍有一定道理。隋末大乱,其曾曾祖父孔颖达避居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后,其子孙应该聚居于此。孔巢父的哥哥孔岑父卒后葬于河南广武县(今河南省荥阳),其后代也多葬于此,便是佐证。但是,孔巢父也未归隐河南广武。孔巢父归隐浙江会籍的原因,史学家有的认为孔巢父应为追寻当时正在江东游历的李白而去,以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曰:“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为佐证,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孔巢父到了会稽,和已经获得特赦,正在此处巡游的好友李白、元丹丘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但也有人认为,孔巢父归游江东,也有自己的考虑,因为江东有他非常想去看看的两个地方,一个是父亲孔如珪曾为海州司户参军的连云港,一个是同为孔氏河西派的近亲族裔,迁徙到浙江会籍的孔潜(冀州刺史孔郁次子)一支孔氏后人在当地的繁衍发展,形成望族有一定关系。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接近尾声,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弑父后自立为帝,史思明降唐后复叛,郭子仪领兵征伐,烽烟四起,兵革不断。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自称“大燕皇帝”,后叛军内讧,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此时,叛将田承嗣献莫州、李怀仙献范阳、李宝臣献恒州,均降唐,史朝义自缢身亡,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安史降将节镇河北,实为割据。各路藩镇招兵买马,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官员,权利独立,为日后河北藩镇割据之乱埋下伏笔。这时的孔巢父由江淮宣抚使李季卿推荐,授孔巢父左卫兵曹参军,再次走上报效国家的仕途之路。好友皇甫冉赋诗《送孔巢父赴河南军》。诗曰: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唐大历初年,泽潞节度使李抱玉上奏其为宾幕,累授监察御史,转殿中、检校库部员外郎,出授归州刺史。建中初年,泾原节度留后孟皞上表奏孔巢父为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行军司马。后拜汾州刺史,入为谏议大夫,出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因其足智多谋,善于辞令,且破贼有方,深得朝廷器重,赞誉为“知君名宦”。

唐建中二年(781年),成德(今河北中部)李维岳、淄青(今山东南部)李纳请求承袭父职,朝廷不允。魏博(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节度使田悦又代二人奏请,德宗仍不答应,田悦一气之下联合二李哗变。三镇之乱致使河北累年战祸,生灵涂炭。德宗皇帝于兴元元年(784年)命给事中、兼御史大夫孔巢父为魏博宣慰使前往魏州宣慰平乱。孔巢父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冒死赶赴魏博,前往劝说田悦及其将士归顺唐朝。当时河北连年战事,军士兵卒死者众多,老百姓都苦于兵乱,众盼罢兵息战,听说朝廷派孔巢父前来招抚,无不欢喜雀跃。孔巢父向田悦力陈顺逆之福祸,情理俱备,打动军心。田悦也有归顺朝廷之心,热情设宴款待孔巢父,放松了警惕。田悦酒宴后归家途中,突然平时亲密无间的堂弟田绪带领数十人闯入田悦府中,先后斩杀心腹部将蔡济、扈崿、许士则等人,又挺剑斩杀田悦及妻子高氏、母马氏和兄弟。起因皆为田绪为田承嗣第六子,其父因田绪年幼,将兵权传与从子田悦,田绪不满,但是田悦念其老父亲田承嗣之恩,非常照顾堂弟田绪。田绪经常在军中违规犯错,田悦总不忍心处罚,只是打几鞭子关几天,草草了事。但是却为其弟结怨失望,怀恨在心,滋生仇隙。趁朝廷招安,田悦夜宴晚归,放松警惕,斩杀田悦归唐。并将罪过归罪于扈崿,然后与大将邢曹俊等禀告于孔巢父。孔巢父闻之,权衡利弊,令田绪权知军务,稳定军心。遂以田绪为留后奏于朝廷。朝廷授田绪银青光禄大夫、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魏博节度使。孔巢父此行面对突发变故,顺势而为,安抚军心,成功招降了河北叛军,在朝中名声大振。

唐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奉命东征途中兵变,叛将朱泚入长安称帝,唐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前往救驾,屡有战绩。但因德宗听信奸相卢杞谗言挑拨,不许李怀光入朝觐见。故使李怀光耿耿于怀,背主而去。并联合朱泚逼使德宗皇帝南逃汉中,李怀光率军占领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割据一方。据《资治通鉴》记载,783年皇上任命给事中孔巢父为淄青宣慰使,同时任命国子祭酒董晋为河北宣慰使,后又任命给事中黄裳为江淮宣慰史。孔巢父说降田悦的同年七月,德宗又令其前往招安李怀光。在诏书中,德宗推心置腹,历数李怀光往年功绩和救驾之功,念其解奉天之围,确有悔改之心,希望以功戴罪,归顺朝廷,宽恕其罪过,礼遇深厚,荣宠有加,委以重任,并派遣给事中孔巢父手捧先前授予李怀光太子太保的文书,前往河中传布宣告,要求三天以内便与李怀光同时奔赴上都,如想要家眷同行,也听凭李怀光自便。先前赐予的官职爵位,一切照旧不变。孔巢父临危受命,充当宣慰使,既传诏旨,再度深入虎穴,舍身为国劝降平叛。七月十八日,宣告诏书的时候,朔方军数千之众,皆在宣告行列,军士中多骄横悖逆之辈,桀骜不驯。当时李怀光为了表示对孔巢父的尊敬之意,特意脱掉官服,素服听诏,手下官兵以为李怀光被罢兵权,纷纷起哄,喧噪起来,大喊:“太尉尽无官矣!”。李怀光知道孔巢父出使魏博,田悦死于帐下,心中怀有芥蒂,害怕祸及自身,亦不禁止。孔巢父正准备宣诏,被不明真相的部下军士砍杀。同时遇害的还有中官啖守盈。德宗闻之震悼,赠尚书左仆射,备礼葬祭。谥号“忠”。

孔巢父的侠骨丹心,流芳百世,被后人所传颂。元代杨维桢称“孔巢父,竹溪流。竹溪之水可饮牛,胡为去干肉食谋?孔巢父,盍归来?河北虎幸毙,河中虎方威。孔巢父,不归去。十年东海迷烟雾,钓竿空负珊瑚树”。宋代徐钧赞孔巢父“力仗孤忠化积顽,奉辞竟不遣生还。何如入海随烟雾,自有诗留天地间。”

《旧唐书》《新唐书》对孔巢父的记载较为详细。孔巢父有从子孔戣、孔戡、孔戢三人,皆为其兄孔岑父(秘书省著作佐郎卒赠尚书左仆射)之子,后代多进士及第,在朝为官,身世显赫。孔戣,德宗时登进士第,官至礼部尚书。孔戣之子孔纁咸通十四年状元。其孙孔纬,状元及第,唐代僖宗、昭宗两朝宰相,孔纬的弟弟孔缄为乾符三年(876年)状元。其后裔形成孔氏宗族的岭南派、南雄派,桂东支、丹阳派等多个孔姓分支。孔戡,德宗时进士及第,补修武尉,宪宗四年授卫尉丞,分司东都洛阳,卒赠朝散大夫、司勋员外郎。韩愈《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及《旧唐书》、《新唐书》均有记载。古诗名句“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就是出自白居易《哭孔戡》这首诗。其后裔迁居河南洛阳,形成孔氏洛阳派。孔戢,举明经登第,授校书郎、殿中侍御史。后为汝州刺史、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右散骑常侍,复京兆尹,诏兼御史大夫。其后代居于江西临江,形成孔氏宗族中的临江派。至于孔巢父是否有嫡子后代传世。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孔巢父只有从子三人,据此断定其并无后代。不过在《孔子世家谱》中记载,孔巢父有嫡子孔瑛,举进士任山阴县令,袭任潭州刺史,昭宗时致仕,因“五季兵乱”不得北归,遂携夫人刘氏引家属十八人寓居湖南平江县三阳街鲁德山,年七十二岁,卒葬湖南平江瓮江铺。形成孔氏宗族中的浏阳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