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堵在路中间亮红灯了(时事您已红灯越线)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每年的交通事故中,53%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是由行人和非机动车过马路闯红灯引起的。
尽管如此,行人闯红灯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传统的管理手段难以应对大众规则意识的淡薄。
为改善这种现象,深圳等地启用了“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系统”,即利用高清设备拍摄行为人违法过程,并对行为人脸部特征进行人像比对,通过人工审核后确定违法行为人身份信息,作出处罚,实现从管车到管人的转变。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当红灯亮起后,如有行人和非机动车越过停止线,系统会自动抓拍四张照片,保留15秒视频并截取违法者头像,即便在晚上也能清晰成像。
深圳警方上线了行人过马路闯红灯曝光台网站,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人部分信息将直接公示在网上。
江苏宿迁:连接户籍信息进行曝光。
昆明金源大道与彩云北路交叉口出现电子抓拍屏,行人闯红灯也将被抓拍处罚。
目前,这种“刷脸”执法还处于试行阶段,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压力来处罚这一违法行为。而在实践过程当中,闯红灯者会主动联系交警,同意接受处罚并撤掉照片,对于无所谓者,交警也会通过大数据系统来主动联系当事人。该执法方式试行以来,成效显著。
但是,这种新兴的执法方式也不免引起争议。无处不在的信息搜集和时有发生的信息曝光,触发了更多大众关于隐私得不到保护的担忧。把曝光个人信息当做处罚行人闯红灯的手段是否真的妥当?
高科技带来的快节奏的发展与变化让大众沉浸于享受快捷与便利的信息中,后知后觉个人的隐私信息已位于“利益链”的一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近日正式公布,包括各类立法项目116件,个人信息保护法跃升第一序列,这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强烈意识。
大众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保障个人权益的关键部分,将公开大众敏感的个人隐私作为处罚行人闯红灯的手段有待商榷。
行人闯红灯现象普遍的背后,除了法律意识的淡薄还有违法成本低、绿灯时间太短、行人的侥幸心理等因素。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有效地整治行人闯红灯现象呢?
在德国,闯红灯与信用档案挂钩,不仅要被罚款,还意味着诚信的缺失,不仅要面临第二年保险费的上涨,贷款等方面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新加坡,警察可对闯红灯行人处以20至70新元罚款。除了处罚措施外,新加坡科学合理设置红绿灯等候时间,避免行人因等候时间过长而被迫闯红灯。
除了可以借鉴国外的措施外,国内应对行人闯红灯也有不少有效措施。不少地方设置有“人行横道智能语音提示桩”,当行人或非机动车越过等待区,黄柱子立刻播放语音:“您已红灯越线,请退回等待”。
武汉的金银潭大道与奥园东路交会处,一排闸机安装在十字路口的东北角,红灯亮起闸门关闭,绿灯一亮闸门开启,等候区内的市民才可以横穿马路。
8月,广西南宁首条“智能斑马线”在昆仑大道正式启用。“智能斑马线”可以采集抓拍来车方向所有通过路口的车辆,同时,在“智能斑马线”上,如果行人闯红灯,系统会自动发出语音提醒;当感应区内的行人超过3人,系统也可以实时感应并加快红绿灯切换,缩短行人等待放行的时间。
公共交通管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8月,四川眉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3名民警和外卖公司的3名外卖小哥来了一次角色互换体验。交警在“外卖小哥”的角色里体验了“生死时速”与订单超时,外卖小哥加强了安全意识。在角色互换的体验中,双方加深对彼此立场的理解。
法规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实际情况却常常千变万化。执法者从”换位体验“中得到启发,外卖小哥意识到规则对安全的重要性。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配合才是公共交通管理的最佳效果。
“刷脸执法”涉及公众个人信息的采集,如个人的动态信息、行动轨迹等,势必会引起大众的紧张和担忧。公共管理中利用高科技手段是趋势,但也应制定相对合理的规章手段。在日益重视个人隐私的当下,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立法序列中出现了“跳跃式前进”,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意义应在以个人信息为筹码的处罚之上。
文章资料来源于人民网、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网、 楚天都市报、法制网等,原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不用于商业用途,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