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晋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为什么罗晋总在哭)

目前上映的《鹤唳华亭》,不少观众诟病罗晋饰演的太子萧定权为什么总在哭,这还真不能怪罗晋,任何一个朝代,太子的位置都很不好坐。

罗晋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为什么罗晋总在哭)(1)

鹤唳华亭

首先太子怎么来的?皇帝的儿子中,作为储君册立的才是太子,此外称为王子,但也并非绝对,在元朝储君的弟弟也称皇太子,早期蒙古诸王子,也多以太子称呼。既是储君,目的主要在于防止老皇帝发生意外后群龙无首王朝覆灭,“国在立太子者,防篡煞,压臣子之乱也”(《白虎通》)因此一般要求早立,“预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史记·孝文本纪》)

也就是说,在古代以血缘为纽带的王朝统治中,太子不仅仅是老皇帝的备胎,更是王朝的一道保险,就有了许多为难之处。

第一,册立哪个王子为太子?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太子就意味着离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一步之隔,这个诱惑实在太大,因此为避免皇室内斗,从西周开始,皇位继承的原则,基本上是明确的,即以嫡长子为太子,强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然而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古代中国嫡长子为太子最终成为皇帝的只是少数,秦汉两代二十六个皇帝,以嫡子继承皇位的只有三位,东汉更是一个也没有,两宋十八个皇帝,嫡长继承的只有三位,明十六个皇帝中只有五位。(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治史》)

可见该争的还是会争,特别当上太子后,面临的不稳定因素实在太多,其中最主要也最具决定性的就是老皇帝的喜好。

罗晋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为什么罗晋总在哭)(2)

《鹤唳华亭》皇帝

第二,皇帝为什么不再喜欢太子?

太子即位意味着自己已经死亡,并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对于任何一个皇帝,都是难以解开的心结。对太子来说,同样有个难以避免的“弑父”心理——儿子往往需要挑战父亲才能成长,但皇帝与太子又不同于普通父子,两人意见上的分歧很容易就上升为原则上的对抗,最终闹得不可收拾。因此皇帝越是能干,年纪越大,越是会瞧年长的太子不顺眼,特别在有其他能干的王子作为参照时。

对于这种尴尬处境,清雍正(彼时为四王子)的谋士戴铎曾总结为:“论者谓处庸众之父子易,处英明之父子难;处孤寡之手足易,处众多之手足难。何也?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迂,彼有好瑟,此有所争,彼有所胜,此其所以为难。”

简而言之,一怕英明之父,二怕手足相争。清朝八王夺嫡如此酷烈,就是两者全占,《鹤唳华亭》还要加上一个手握兵权的舅氏,进一步加剧冲突。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显露才干,皇帝会认为太子不堪继承大统。如果显露太过,甚至于挑战皇帝权威,又会遭受疑忌。对此《鹤唳华亭》第一篇章冠礼之争里就有生动刻画:当太子遭齐王陷害无法洗刷冤屈时,皇帝失望,当太子反击大获全胜时,皇帝打压。

这就给了各方势力许多可乘之机,好不断扩大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一旦皇帝开始厌憎太子,就给了其他王子机会。比如忽必烈为了培养太子真金,令真金监国,权理政务,结果真金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惹起忽必烈不满,至元二十一年,忽必烈突然彻底改组中书省,让汉化运动夭折,这时恰好有人上书,建议年高的忽必烈传位给太子,一些不满真金的人趁机煽动,忽必烈大为震怒,尽管不久危机平息,真金还是忧惧而死。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有汉武帝与卫太子刘据,隋文帝与太子杨勇,唐太宗与太子李承乾,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都是有数的明君,刘据、杨勇、李承乾都是颇有才干的太子,却上演了同样的一场悲剧。

而且中国历史上废太子能够善终的实在不多,特别隋唐以后,一旦被废往往性命也无法保全,更可能连儿子性命也赔上,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的六个儿子与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也统统死在李世民之手,因此对太子来说,这一步之隔,进则翱翔九天之上,退则坠落万丈深渊,怎么能不争?怎么敢不争?

罗晋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为什么罗晋总在哭)(3)

《鹤唳华亭》太子萧定权

第三,太子应该怎么做?

摆在太子面前的其实只有两条路:

一是绝对服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将主动权完全交给老皇帝,老皇帝即使真的错了,也坚决不去触犯逆鳞,甚至完全不显露才干。这方面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以“何不食肉糜”闻名的晋惠帝,就算晋武帝明明知道儿子痴愚,完全不适合做皇帝,为了避免诸王纷争,朝廷分崩,还是按照常规将皇位传给了他。

二是作伪,明面上争取老皇帝的欢心,暗地里不断培植势力。这方面最成功的标本是隋炀帝杨广,隋文帝临死前终于看出他的真面目,痛悔莫及地说:“独孤(文帝皇后)误我。”

这是对老皇帝而言,对于其他势力,太子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既要让老皇帝放心,又要压过其他王子;既要有一点势力,又不能太有势力;既要有才干,又不能出风头。

其间平衡实在很难把握,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罗晋总在哭,他的问题主要在于哭得不够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