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魅力答案(初中现代文阅读)

#教育听我说# #阅读# #以书之名#

我们通过《半便士》这篇文章,从把握人物形象、主题和感情线几个角度进行赏析。原文如下:

①少年犯教养所600个男孩当中,大约六分之一只有10~14岁,小男孩们其实都有着寻求爱的本能。我便是在这里工作。

②其中有个叫“半便士”的小男孩,快12岁了,来自布罗姆芳汀,是那些小孩中最健谈的一个。他说他母亲在白人家做女佣,他有两个兄弟和两个姐姐。

③可是,在“半便士”的档案里清楚地记录着,他是个流浪儿,没有任何亲人。他从这个家里被带到那个家里,最后学会了偷窃。通过书信备查簿,我发现“半便士”常给贝蒂·玛尔蔓太太写信。玛尔蔓太太住弗拉克街3号,可她从来也没回过信。

④社会福利局来信表明玛尔蔓太太确有其人,住布罗姆芳汀,有4个孩子,可根本没有“半便士”这个儿子。玛尔蔓太太只知他是个街头的小野种。她也从不回信,因为“半便士”总在信中称呼她为妈妈,而她既不是他真正的母亲,也不愿收他做儿子,她不想因这么个偷儿来败坏家庭名声。

⑤可“半便士”决不是普通的少年犯。他多么渴望有个家,而且他在教养所里的表现也无可指责。我感到一种难以放弃的义务,他对他的“母亲”不可能知道很多,只说她诚实美丽,她的家干干净净,她对子女关怀备至。很明显,他使自己依恋上了那位妇人,却不懂如何打开那妇人的心田,将他从孤独阴暗中解救出来。

⑥“你有这么好的妈妈,为什么还要偷?”我突然问。

⑦他显然无法找到合适的回答。骗局终于被识破,他以前勇敢保证的劲头已一扫而空。

⑧他病倒了,医生说他患了肺结核。我立即写信告诉了玛尔蔓太太。可玛尔蔓太太却回信表示此事与她无关,其中有个缘故,“半便士”是非洲部族人,而她是白色人种。

⑨肺结核日益严重,“半便士”将要从我们身边离去了——医生说生的希望十分渺茫,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我寄信给玛尔蔓太太,希望她来。在这一关键时刻,她终于顾不上窘迫和别人的议论,认“半便士”为她的儿子。她整天陪着他,告诉他四个兄弟姊妹的事。

⑩“半便士”也倾吐着他对妈妈的爱。我去看他时,他总显得那么愉快。可他还是去了!我很懊悔,如果我早点做出明智的决定,那该多好,一切就会大不相同了

⑾我们将“半便士”埋在教养所农场里。玛尔蔓太太庄重地对我说:“请在他坟上的十字架上写上他是我的儿子。”

首先,应当注意文章的标题。“便士”是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1970年以前,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英镑合240便士;1971年以后1英镑等于100便士。便士就相当于我们说的1分钱,而“半便士”是不存在的,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是不值钱的,是没有人在乎的。

文章以“半便士”为题,交代了文章记叙的主人公,而这个绰号说明主人公是一个没有人关心,不被人重视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缺少爱,内心更加渴望得到爱,这有利于读者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本文采取第一人称叙事,显得真实可信,便于作者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我”的文中的作用是:作者“我”是文章的一条眼线,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人,文章是从“我” 的视角来展现“半便士”的遭遇和命运的。

文章中涉及三个重要人物:“我”“半便士”和玛尔蔓太太。其中,“半便士”是主人公。

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思路,一是人物的身份;二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质。

1、“半便士”:他是一个没名没姓的流浪儿,因偷窃被关进少年犯教养所(这是“身份”)。他的内心强烈地渴望有个家,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这是“思想性格”)。

把握这个人物时,要注意到他在少年犯教养所里有哪些地方显得较为特殊。

第一,文中说半便士“是那些小孩中最健谈的一个”。这说明,他喜欢表现自己,他想吸引别人对他的注意。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爱他,没有人重视他,谁会在乎不值钱的“半便士”呢?所以,他更加想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不想让人们拿他当空气,他的“健谈”是在刷存在感,是内心对关爱的强烈渴望。

第二,文中半便士所说的家庭情况与档案的记载不相符。档案的记载当然是准确的,但他为什么要杜撰出一个妈妈呢和几个兄弟姐妹呢?是因为第5段中的那句话:“他多么渴望有个家”。

第三,第5段中说“他在教养所里的表现也无可指责”。这说明他在教养所里并没有任何劣迹,那他为什么会因偷窃被关进少年犯教养所呢?这说明他的堕落是被动的,是社会造成的,他无法生存,只能靠偷窃来填饱自己的肚子,是社会的冷漠把品质并不坏的孩子逼成了窃贼。他进入教养所后,是有牢饭吃的,他没有必要再偷了,所以他在教养所里的表现是无可指责的,这更加说明,这个社会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这样缺少爱的孩子,令他误入歧途是我们每个人的罪过。

2、“我”:文中的“我”是少年犯教养所的一名工作人员(身份)。这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人。

把握这个人物时,要注意从文中提炼这样几个关键信息。

第一,在文章开头,“我”准确地知道少年犯教养所里共有多少名孩子,“我”还知道有多少人和“半便士”的年龄相仿。不是每一个教养所里的职员都会有这份责任心的。

第二,“我”会细心地查阅档案,关注到半便士所说的家庭情况与事实不符。不是每个教养所的工作人员都会对犯人的状态体察入微的。

第三,最典型的是第5段中“我感到一种难以放弃的义务”一句,最能体现出“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因为这并不是“我”必须要做的工作。

3、玛尔蔓太太:她是一个普通公民(身份)。她的性格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半便士对她的描述,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对子女关怀备至的贤妻良母。这也是半便士把她设想成自己的母亲的重要原因。

第二,她不想认半便士做儿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半便士是非洲部族的人,而她是白色人种,这说明她具有一定的种族观念。

种族观念是狭隘的,但却是社会现实中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作者这样处理,起到了呼吁作用,告诫人们要放弃那种狭隘自私的种族观念,拥有博爱之心。而玛尔蔓太太的种族观念也不是她自己造成的,社会的意识形态要承担这个责任。所这作者这样处理,并不批评玛尔蔓太太本人,而是在批判社会观念使这样一个善良的女人沾染了狭隘的偏见。

第三,她最终还是来到半便士的病床边,并认半便士做自己的儿子。这说明一个女人的善良和爱心,最终战胜了自私、傲慢与偏见,人性回归了它的本真。所以,玛尔蔓太太是一个善良的,富有爱心的人。

本文的主题其实很明确:本文通过半便士的遭遇,说明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寻求爱的本能,我们有义务去帮助、关爱那些缺少爱的孩子。

最后,我们分析一个本文的线索:本文采用感情线,是以半便士的感情变化为动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半便士”的情感变化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渴望、依恋、沮丧、欣慰。

1、半便士强烈地渴望有一个家。

2、半便士把玛尔蔓太太设想成自己的母亲,心中依恋着她。

3、半便士的骗局被“我”识破,他非常沮丧,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4、半便士最终获得了玛尔蔓太太的爱,他十分欣慰

课外阅读魅力答案(初中现代文阅读)(1)

(图片来自网络,封面用途,与内容无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