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两方面评价曹操(文武兼备的曹操)

东汉末年,皇帝多幼年登位,宦官、外戚乘机哄斗争权,政治腐败,加上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人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公元184年爆发了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各地军阀借镇压黄巾起义之机,割据称雄。动乱之际,出现了一位风云际会的杰出人物——曹操。

褒贬两方面评价曹操(文武兼备的曹操)(1)

崛起称雄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他出生在一个宦官集团的官僚家庭。祖父曹腾,桓帝时为中常侍(宦官);父亲曹嵩(曹腾养子),官至太尉。曹操少时便有治国安民的远大抱负,酷爱读书习武,为他以后成为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创造了条件。他出仕做官前,听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叫许劭,便通过朋友的介绍,亲自登门拜访,要许劭给他下个评语。许劭先是不表态,经曹操再三求问,才回答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给曹操所下的评语,本是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可作多种理解。其解释之一,就是曹操若把才智用于治国安民,便是位治世的能臣,若用以反叛、窃国,则是位乱世的奸雄。因为这话无论如何理解,都肯定了曹操的才干,曹操闻听大喜。

曹操幼时喜欢飞鹰走狗,和歌伴舞,游荡无度。因其不务正业,他的叔父很讨厌他,还经常在曹嵩那儿告状,使曹操常受到严厉责骂。他为了摆脱这个窘境,心生一计。一次,曹操远远看见叔父向他走来,便就地一倒,歪着嘴,翻着白眼,装着中风的样子。他叔父见状,大吃一惊,慌忙去告诉曹嵩。曹嵩急忙赶来一看,却见曹操好端端地站在那里,没一点患病的样子。曹嵩就问他:“你叔叔不是说你倒地中恶风了吗,怎么已经好了?”曹操说:“孩儿我从来就没有害过这样的病,叔父之言,纯属诬枉!”曹嵩听了儿子的话,信以为真,以后不再听弟弟的话,放松对曹操的管束,从此,曹操就更加无拘无束,为所欲为。

别看曹操泼皮无赖,但文武兼备,事业有成。曹操20岁时,踏入仕途,被地方官举为孝廉,历任洛阳北部都尉、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令和议郎等官职。任职期间,曹操表现出超人的胆识和杰出的政治才能。任都尉时,他负责禁盗贼,维持治安。曹操虽然官卑职小,倒有点气派,他鉴于洛阳城内权贵麇集,奸宄横行,首先修缮好所管辖的四道城门,并制造了五色棒数十条,在每道门的左右两边各挂上十多条。然后,出告示申明禁令:“只要是犯下禁令,不论豪贵,一律都用棒重责。”数月间,倒真无人敢犯。一次,汉灵帝宠爱的小太监蹇硕的叔父触犯夜禁,曹操立即下令将他活活打死。这件事震惊了整个洛阳城,使京城的社会秩序大有好转。曹操在仕途上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显示出他非凡的胆识和才能,从此,曹操出了名。

熹平三年(公元177年),曹操调任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令,不久,入朝为议郎。议郎是皇帝的顾问官,可以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他利用这一有利地位,曾两次上书灵帝,揭发吏治腐败,豪强专横等弊病,为“党锢”之祸中被杀害的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鸣不平。但曹操真正的发迹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黄巾大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慌忙调集大军镇压。曹操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积极参加,被命为骑都尉,因镇压起义有功,迁升为济南国相。济南国是封国,辖十县。曹操又再度发挥了他的政治才干,壮年气盛的曹操面对济南国这个“赃污狼藉”的现实,在经过一番调查了解之后,上奏朝廷,罢免了八个县的贪官污吏。

没有多久,济南国“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与此同时,他了解到济南地区迷信盛行,人民因迎神赛会等事杂多而且弄得贫困不堪,曹操一上任,就下令把那些祠堂统统拆除,禁止官吏民众不得再搞所谓“祠祀”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及至他后来“秉政”之后,继续推行这种“除奸邪鬼神”的政策,致使“世之谣祀,由此遂绝”。

中牟四年(公元187年),曹操因政绩优良,被调升为东郡太守。曹操不愿迎合权贵,并多次触犯豪强,引起忌恨,他怕因此遭祸累及全家,托病不去就职,回到故乡。这年冬天,卞氏生下曹丕。第二年,朝廷成立西园新军,征曹操为典军校尉。能够成为皇室核心部队的将领,这使曹操重新燃起政治热情,他又去洛阳赴任。董卓乱起,曹操回到陈留,变卖家产,纠集家兵、部曲5000人,打出“举义兵以诛暴乱”的旗号,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杀死后,讨伐董卓的关东同盟军随之解体,接踵而来的是豪强势力的大混战,使中国北部受到空前的大破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这一时期荒凉景象的悲惨写照!

在镇压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过程中,势力发展最快的是曹操。公元192年夏,青州黄巾军进入兖州,杀死刺史刘岱,曹操趁机进入兖州,被兖州官吏推为牧。接着,他又在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打败青州黄巾军,迫降30万,收编其中精锐,号为“青州兵”。从此曹操有了争夺天下的基本武装力量。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为了把汉献帝作为他实现统一的招牌,从洛阳迎接献帝都许,改年号建安,使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名正言顺”地开始同豪强割据势力作斗争。汉献帝自此为曹操手中傀儡,在此期间,他尽管毫无实权,但名义上仍是大汉皇帝,不仅物质生活极其优裕,礼仪上亦保持着天子的尊严。若非曹操,汉献帝即使不死于乱军之手,恐怕也早饿死在洛阳的宫墙之下了。更何况当时群雄并起,想当皇帝的野心家大有人在。若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的国运也许早就终结了。

由于连年战争,人民流亡,土地荒芜,各地军阀普遍缺粮。有的军队甚至用桑椹和蚌蛤充饥;不少军队“瓦解流离,无敌自破”。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采纳部下枣祗、韩浩的建议,从公元196年开始在许县招募流亡农民实行屯田。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是把招募来的农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耕种荒地,称做“屯田客”(也称“典农部民”)。

屯田自有管理系统,中央设大司农,大郡设典农中郎将,小郡设典农校尉,县设见农都尉和屯司马。每个屯司马管理屯田客50人。屯田的农民直属于国家,可以不服徭役。屯田的收获物采用分成制:用官牛耕种的交纳收获物的十分之六,自备耕牛的交纳十分之五。“军屯”和“民屯”大致相同,由大司农和官度支中郎将调遣。“军屯”还保持原有的军事建制,以营为生产单位,每营有“佃兵”60人,“佃兵”也称“田卒”。曹操在许县屯田的第一年,就获得谷物一百万斛(石)。以后又把屯田制度逐步推广到扬州、淮南等地,“州郡例置田官”,结果,“数年中,据积粟,仓廪皆满”,不但使军粮问题得到解决,使军队“征伐四方,无远粮之劳”,而且安定了人民生活,为曹操战胜割据势力,统一北方,提供了条件。

为了加强朝廷权力,曹操对豪强地主采取压抑政策。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占领冀州后,便发布“抑兼并令”,沉重地打击了袁绍卵翼下的审配宗族等豪强势力;又下令免除河北当年租赋。这些措施,对于恢复和发展北方农业生产,巩固和壮大曹操集团的势力,起了很大作用。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中原地区。政治上,他一面继续推行屯田政策,努力恢复农业生产,一面积极刷新内政,延揽人才,巩固和加强统治机构。他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公元210―217年,曾三次下令求贤。曹操打破汉末以来视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传统,宣布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不论出身高低,名声好坏一概录用。在实际行动上,曹操也是按照这条路线办的。他手下的几位重要谋士,如郭嘉、满宠等,尽皆出身寒门,有的仅当过郡县小吏,曹操均破格提拔他们担任要职,参与军国大事。他手下几位能征惯战的名将,则有两人拔自行伍(于禁、乐进),四人取自败亡之敌方(张辽、张俊、旎巍、拥拢。原属董卓系统的军阀张绣,曾和曹操发生多次交战,在一次战斗中还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最后他投降了曹操。曹操知他具有指挥作战的才干,便不念旧恶,任命他为扬武将军,仍让其指挥军队。官渡之役,张绣立有战功,曹操又封他为列侯。就连那位替袁绍作讨曹檄文、曾骂过他祖宗三代的陈琳,曹操亦爱惜其才,将其俘获后不但不杀,还留在身边,掌管文书,充分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的宽宏大度。

曹操晚年,为了使“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制度化,便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创行九品中正制。规定:在州设大中正(都中正),在郡县设小中正(中正)。中正官由贤德之人担任,负责品评举荐本地区的人才,并将所辖之域的士人,无论仕否,悉论才德或政绩具列品状,然后呈送朝廷吏部,按所定品格高下任命相应官职。九品中正制在最初实行时,由于不分世族高下尊卑,以“唯才是举”为原则,能够从毫末之中发现并启用一批人才,因此对于刷新曹魏政治,扭转汉世的恶风陋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曹魏时期,士子们对此甚有好评:“其始选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曹操死后,九品中正制仍得到切实贯彻,并为晋朝所承袭。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之际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另外,曹操还广开言路,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建安十一年,他下《求言令》,要求丞相府及州郡属官,“常以月朔各进得失,纸书函封”。由于曹操在政治上重视选拔人才,当时各地远道而来投奔的人很多,在他的周围,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在渭南之战中大败马超、韩遂,平定关中;建安二十年,他西征张鲁,占领汉中。翌年五月,曹操进爵为魏王。位极尊荣,与皇帝相差无几。一些文武将吏劝他登位,孙权也写信假意劝进。曹操却说,假使天命真的在我,我也只做周文王罢了,表示不称帝。他在一篇文告中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位止魏王,终为人臣,不沽皇位,这在三国中,只有曹操能做到这一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五月,曹操病死洛阳。十月,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在实现统一事业的进程中,曹操利用“奉天子以讨不臣”的优越政治地位先后翦除群雄,统一北部中国,结束了汉末以来的混乱局面;在其统治区内大兴屯田、水利,减轻租赋,打击豪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末社会萧条和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他积极刷新内政,广揽人才,不但澄清了吏治,加强了统治力量,也有效地贯彻了他的以法治国方针。虽然直到他病逝时仍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抱负,但他占据的地盘之大,实力之雄厚,都远远超过同时割据称雄的孙权和刘备,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曹操不愧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褒贬两方面评价曹操(文武兼备的曹操)(2)

治军有道

曹操在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长于选将料敌,“运筹演谋”,在对全局具有决定性的一些战役中,能够吸取部属的正确意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能够转弱为强,取得最后胜利。他遵循“因事设奇,谲敌制胜”的作战原则,运用避实击虚,应机变化,声东击西等战术,经常取得以少胜众,出奇制胜的效果。著名的“官渡之战”是他的军事才能及军事思想最集中的表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进行争夺中原的决战。曹操在经济和军事力量上都远远不如袁绍;在战争阶段,甚至因为军粮严重不足,一度退守许县。后来由于谋士荀5娜白瑁才决定坚持下来。他密切注视敌人的动态,寻找有利时机,最后亲自领兵偷袭乌巢,焚烧袁军粮囤,使战局急转直下,在兵少粮缺的情况下,大获全胜,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当然,曹操也打过一些败仗,赤壁之战,大败而归。他所以打败仗,主要是由于他恃胜而骄所造成的;也使他因此取得一定的经验教训。

曹操不但有实战经验,对于军事理论也有深刻研究。史书上说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早在成名前,他就广泛搜集并抄写了诸家兵法,择其精要,汇集成《兵书摘要》。他整理注释过《孙子》十三篇;写了大量军事著作,“自作兵书十万余言”,可惜现已大部亡佚。他认为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官,应有勇有谋。他曾告诫夏侯渊说:“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他的一个重要治军思想,是强调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减少非战斗人员。官渡之战后,他在一篇《军策令》中指出:作战不单要靠物质条件,也必须注意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出奇制胜。勉励军队指挥人员,提高指挥水平。

曹操在军事上所以能经常打胜仗,除了用人有方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坚持以法治军,强调军队必须纪律严明,同时注意保护社会生活。如他在一篇《军令》中说:“军行,不得斫伐田中五果、桑、柘、棘枣(酸枣树)。”书载:曹操“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扶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轮鞑疽樽铮恢鞑径砸浴洞呵铩分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这就是《三国演义》所写的曹操“马踏青苗”的故事,至今被人们羡谈。

曹操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参加了大小近50次战役,征战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战争中,他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采纳群众智慧,因此常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周围的许多割据势力,能根据不同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先后各个击破,显示了非凡的军事天才,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褒贬两方面评价曹操(文武兼备的曹操)(3)

治文有成

曹操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擅长草书,精于围棋,通晓音律,特别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个很有成就、影响当世、泽及来者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操非常重视文化,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下令郡国兴建学校,县满五百户,置校官;同时,提倡文学艺术创作,奖掖有才华的文士。如“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从京都跑到荆州,流离奔波,不为刘表重视,后来归附曹操,一再被加官使用。著名女文学家蔡琰(文姬)在军阀混战时被匈奴掳去,后来曹操派人用金币把她赎回。由于曹操惜才,奖励文学,在他及其儿子曹丕、曹植(皆当时文坛健将)的周围,聚集了许多著名文人,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文学队伍。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俊才云蒸”的建安文学时期。在曹操的推动下,建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创造出一种清峻豪放、立意新颖、简约庄明、文情并茂的文风和比较自由的体裁。建安文学对唐以后的文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史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现尚存有他写的20余首乐府诗和40多篇完整的散文。他的诗文风格苍劲悲凉,语言质朴无华,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又有建安文学的独特风格和“情胜于辞,质胜于文”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的诗多数和他的政治、军事生活密切相关。他常常用诗歌来抒发征战中的感受,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政治抱负。他描写董卓之乱的《蒿里行》,是“汉末实录,真史诗也”,反映了汉末的战乱及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曹操在他的作品中,不但咏叹了当时人民的苦难,而且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了雄心勃勃的豪迈气概。例如为历代所传诵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全诗以乐观情绪,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对完成统一事业的信心和决心。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提到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就是曹操于公元207年九月间在北征乌桓途中登上碣石山的即景之作,这是用大海来抒写胸怀和理想的战斗进行曲。在《对酒当歌》和《度关山》两首诗中,描写了曹操所理想的太平盛世。曹操的散文风格明快,语言质朴,因此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这种气势豪迈,刚劲有力的诗文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的名句,塑造了“横槊将军”的英雄形象。从那以后,不少诗歌评论家,都把曹操其人,称为“横槊将军”。

褒贬两方面评价曹操(文武兼备的曹操)(4)

曹操是建安时代北部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所处的地位,使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起着支配作用,而且也在文学上起着主导作用。他对建安文学的形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出色的诗人。唐太宗李世民称曹操是“哲人”,说他“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