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使用的时间最长的历法(了解我们的历法日月年和节日的由来)

古人观察太阳的出没,将昼夜交替作为一

观察月亮的盈亏,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月,现在叫做朔望月

的概念的话,最初大约是庄稼成熟的周期。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叫做太阳年。年表示的是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之间的这一段时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我们使用的时间最长的历法(了解我们的历法日月年和节日的由来)(1)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又按照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12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虽然我们现在是有4个季节,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有春秋二时。例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就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后来随着历法的丰富,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我们看有些古书它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例如《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我们使用的时间最长的历法(了解我们的历法日月年和节日的由来)(2)

这里还有点需要注意的是闰月。如何润闰月是古代历法工作中的重要事情。因为四季循环的周期实际约为365又1/4日,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11又1/4日,这样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需闰一个月。

现有文献来看殷周时就已经置润,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汉初在九月之后置润,称为后九月。上古时期也有年中置润,例如闰三月、闰六月等。

除日月年之外,我们还有更大的时间单位就是章、蔀(bu)、纪、元。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年),二十蔀为一纪(1520年),三纪为一元(4560年)。

我们使用的时间最长的历法(了解我们的历法日月年和节日的由来)(3)

二十四节气:正月 立春雨水、二月 惊蛰春分、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 立夏小满、五月 芒种夏至、六月 小暑大暑、七月 立秋处暑、八月 白露秋分、九月 寒露霜降、十月 立冬小雪、十一月 大雪冬至、十二月 大寒小寒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就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等。二十四节气跟阴历月份搭配不是固定的,因为节气是跟太阳走的,和朔望月没有关系。

二十四节气是用于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等方面变化的农事季节经验总结,对农业发展贡献很大。

我们使用的时间最长的历法(了解我们的历法日月年和节日的由来)(4)

我们这里还要提及古人记录时间的法则,也就是我们阅读古书时需要了解的纪日法,纪月法和纪年法。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纪日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为60个单位称为60甲子,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依次推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需要注意的是:天干地支的组合是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来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有,朝夕并举,日暮并举等说。

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时叫做隅(yu)中。太阳西斜称昃(ze)。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yu)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zao)食。夕食在日昃(ze)之后,日入之前,叫晡(bu)食。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

夜半以后有鸡鸣和昧旦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表示是天将亮的时间。昧旦之后又有平旦,平明,表示天亮的时间。

古人将一昼夜等分为十二个时辰的概念,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小时本来就是小时辰的意思。与现在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凌晨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

我们使用的时间最长的历法(了解我们的历法日月年和节日的由来)(5)

古人纪月与现今相同,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例如《庄子》: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腓(fe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望后面离得近的日子叫既望。

最后说到古人的纪年法,它有两种。一种是岁星纪年法,一种是太岁纪年法。

岁星纪年法是将这个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xiao)、诹(zou)訾(zi)、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进一个星次。例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2年岁星运行的玄枵范围,即“岁在玄枵”。

太岁纪年法是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合十二地支来纪年。但是由东向西与之前岁星行进的方向相反。所以我们古代天文占星家便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他与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就可以用来纪年。

我们使用的时间最长的历法(了解我们的历法日月年和节日的由来)(6)

最后为大家谈一谈我们的一些节日:

元旦,正月初一。辛亥革命以后公历的1月1日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

人日,正月初七。传说正月初一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也叫春社 。

寒食,清明前二日。习俗是禁火三日。

清明,清明节。

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3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此日临水祓(fu)出不详,叫做禊(qi)。是一种在水边举行祭祀的活动。但后来节日固定为三月三,变成了水边聚会,郊外游春的节日。

浴佛节,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的生日。

端午(端阳),五月初五,纪念屈原。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伏就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我们一般大多都指初伏。

七夕,七月七日。七月初七日晚间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有诗为证: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七夕》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佳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九月初九。古人重阳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又有带茱萸登山饮酒避祸之意。

冬至,冬至节,节气的起点。“冬至一阳生”。

腊日,十二月初八日,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这些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