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德在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合成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经典,《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朱熹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大学之德在于明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学之德在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之德在于明德

大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合成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经典,《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朱熹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的意思,便是教人学做大人,为人为学要先立一个做“大人”的规模。做“大人”的规模是从“格物诚正”,一直到“修齐治平”。一个“大人”不仅体悟与理解天地万物,而且观照与审查自己内心的每个念头,并且心怀家国天下。更为重要的是,“大人”将自身与天地万物贯通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大学》不仅展现了一个包括“万物-自我-他人”的阔大人生内容,而且厘清与指明了人生努力的目标与次第。所以四书以《大学》为首,四书深深的塑造和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心理。

第一章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得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德本性中来。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终始得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自古以来那些想要全天下人都显得明德德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则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则要革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物欲。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能够革除内心的私欲,就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能够对一切人、事、物保持真诚恭敬;能够对一切事物保持真诚恭敬,我们的心念就能够端正;我们的心念端正了,就能够修好己身;己身修好了,家自然就能够治好;把家治好了,就能够把国治理好;把国家治理好了,国泰民安之后天下就太平了。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身没有修好而希望家国天下得到治理,是从来没有的事情。对修身应该视为首要的反而视为次要,对治国平天下应该视为次要的反而视为首要,这样要想使恩泽及于天下,是不会有的事。明白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源头,这叫知道根本,这就称为是知的极致。

【读解】

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大人之学也”,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那什么是大人之学呢?南怀瑾在《原本大学微言》中认为大人是指凡是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所以在四书中,大学排在首位,它给我们指明了人生的努力方向和认知的顺序,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大的框架。

《大学》的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作“三纲八目七证”,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是:知、止、定、静、安、虑、得。

以上第一章是孔子得话,由曾子记录,称为“经”,下面得章节是曾子得话,由曾子得门人记录,称为“传”,后面得章节在解释第一章的内容,并不断的深化。

明明德,朱熹认为明德是人天生的灵性,是“具众理而应万事者”,所有的道理人们都知道,所有的事情都会处理,但是后面怎么就不会处理了呢?一是可能人的气禀,二是为人欲所蔽。气禀是指,每人的天资不同,认识事物的能力就有所不同。人欲就是人们如果在处理一件事情存在私心或者情绪,那么他处理一件事情就会跑偏,就会处理错。所以需要“明明德”、“致良知”,要不断的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

亲民,亲可以作为是革新其旧,明明德就是自新,自新后,就要带动别人,带动全国人民自新,这就是后面的修齐治平。修身,是明明德,日日自新;齐家,是新一家人;治国是新一国人;平天下,是新全天下人。

止于至善,止,就是到这里不走了,至善是事理之级,明明德、新民到什么程度呢?尽天理到极致,恰到好处。那么“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止于至善”,没有私心就是“止于至善”。例如:吃美食是天理,但是暴饮暴食就是人欲。如果扩展到我们实际的工作中,为客户做好服务,这是天理;希望客户明年还能和我续签合同,这就是人欲。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完全不考虑客户明年给不给我签订合同,一切只按照怎么把事情做好为标准,这样,就不会为了迎合客户,而实际却做了伤害客户利益的事情。不要为了求名而去改掉人家本来有价值,但不是你做的东西,也不怕因为没有听取客户的意见而得罪他,造成不能续约。一切只为了客户的事业成功,只为了客户的利益,这就是止于至善了。心底无私天地宽,你的私越少,天地就越宽。止于至善主要就是没有私心。

知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在立志知道了止于至善,就能定,人知道了那当止的去处,就志有定向,无所疑惑。所要去的地方定了,心里有了主张,就不往两边张望,不再慌张,所以说“定而后能静”;既然心里安静下来了,自然随遇而安,素位而行,再什么位置做好什么事情,把握住当下,做好现在的事情。心里既然安闲,遇到什么事情就能仔细的思考,不忙不错,所以说“安能后能虑”。做错事情通常是忙中出错,慌不择路。只要能静下来,能安、能虑,自然不会出错。最后求仁得仁,止于至善。所以定志向是基础,我们只要志有定向,就能至于至善,不会跑偏,不会焦虑,每一天都心安心静,然后聚精会神,一以贯之的朝着目标前进,这样不仅能得到最终的结果,而且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天都得其所止。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感到不安失落,我们都会长远的去考虑一件事情,最后必有得。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我们要知道先后次序。次序就是是选择的原则、决策的原则。如:明明德是本,新民为末,先要自己明明德,才能去“新民”。自己做到了是本,别人做到是末。就像管教孩子一样,自己要做出榜样,才能管教自己的孩子。但是是不是有了本就一定有末呢?不一定,但是末是自己不能管控的,所以我们只要能先有本,做好本,多多少少都有末。例如,有耕耘就一定有收获吗?耕耘是本,收获是末,只要我们能做好耕耘,可能现在不能马上有收获,但是最终的结果一定有收获的。所以我们要知道本末的先后顺序,不为利欲所牵引,不要利令智昏,乱了心智,我们在做处事情决策的时候,不应该是怎么对自己有利,要根据原则出发,可能你选择对自己的有利的方案,存在很大的弊端。故王阳明说:“我等用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这是何等的洒脱!”,只需要辨别一个本末先后,不是很洒脱吗?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的关键就是先后次序。“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就是本末先后的基本原理。一是下层模仿上层,上行下效。二是模仿学习是很快的。八目的前五条就是三纲的明明德,后三条就是三纲的新民。八目一条不能少,顺序也不能乱。这是儒家的很重要的价值观,爱有等差,亲疏有别,人总是先爱家人,然后才能爱别人,这就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