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在哪里看(没大腕没炒作的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
作者:白宇乔(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博士研究生)
近来,一部名为《特级英雄黄继光》的电影在上线不久便爆红网络,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让黄继光——这个我们每个人从小便熟悉的英雄人物,再次走进了观众的心里。这部没有大牌导演,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巨额经费的网络电影凭借精良制作和真情演绎成功打动了观众,在上线后迅速冲到爱奇艺、优酷等播放平台电影热播榜榜首,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特级英雄黄继光》的热播,是黄继光同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以及优秀影视艺术的巨大感召力相互叠加的结果,是以网络电影形式展现红色题材的一大突破,显示出网络影视剧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传播红色文化方面具有巨大潜能。
重塑丰满英雄形象
《特级英雄黄继光》以电影艺术的形式实现了“破立并举”。一方面,该片突破了国产红色影视剧,尤其是军事题材影视剧一直存在的问题,即主要突显战斗英雄在战场上英勇顽强的作风、不怕牺牲的意志、感人肺腑的事迹,进而忽略了战场、战斗之外的人物整体形象。该片通过插叙的手法,为观众呈现了黄继光的家庭生活、部队的训练时光以及黄继光本人心路历程的变化,使观众得以更加直观、深入的理解黄继光为何会、为何能、为何敢成为英雄;另一方面,该片成功重新树立起“黄继光”这个耳熟能详的英雄形象,紧扣“特级英雄”主题,展现了让观众耳目一新的英雄形象:虽然他出身贫寒且文化程度低,但却具有极强上进意识和极高政治觉悟;虽然有艰苦的军事训练和天书般的通讯知识“折磨”着他,但不服输、不怕苦、不认命的意志品质永不消退;虽然枪林弹雨凶险无情,但他能灵活应对善思考。该片既“破”又“立”,在荧幕上重塑了黄继光同志的丰满形象。
在战场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下,任何人都会感到恐惧,但黄继光没有畏缩不前。在战场上,黄继光身手敏捷、勇往无前,不仅每次都能坚决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更是完成了从“农村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光荣转变。
作为通讯员和战斗员,黄继光既具专业能力,也赋勇敢精神。战场态势瞬息万变,他为了节省宝贵的时间,甘愿冒着美军的狂轰滥炸也要抄近路走“封锁区”送信;在前沿阵地遭敌猛烈炮击,通讯全部中断的危机关头,他主动请缨送信;面对汹涌而来的数倍于己的敌军,只是负责送信的他却选择留下来与阵地上幸存的战友并肩战斗;在夺回597.9高地的战斗中,在全连仅剩7人的紧要关头,又是他挺身而出,用自己年仅21岁的生命为大部队开辟了进攻通路。
作为儿子,黄继光深爱着家人,但他知道自己不仅是母亲的儿子,更是中国的儿子。从小就经受过剥削和压迫的黄继光,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和弟弟能够继续过上好日子,为了让千千万万中国人和朝鲜人能够免受帝国主义的欺压,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给母亲的信中,他没有向最亲近的母亲抱怨条件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要“立了功再回家”,他一定要成为让母亲骄傲的好儿子。
电影以细致的描绘和动情的演绎,生动刻画了一个淳朴善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平凡人英雄的形象。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为了胜利敢于牺牲是人民军队普遍而真实的情况。仅在上甘岭战役中,就涌现出一大批黄继光式的指战员,他们敢打硬仗、悍不畏死,使用手雷、手榴弹、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舍身堵枪眼、炸碉堡成为普遍现象。通过对黄继光这一战斗英雄形象的丰满重塑,《特级英雄黄继光》既还原了英雄自身,也还原了造就英雄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家庭因素;既让英雄走进观众心中,近距离感受黄继光身上保家卫国的情感,也为观众创建了一片自我思考的空间,不断探索英雄背后的丰富内涵。
还原真实战争场景《特级英雄黄继光》并没有完整演绎黄继光同志在朝鲜战场上的全部经历,而是将视野集中在上甘岭战役前后,围绕597.9高地战斗展开。今年是黄继光同志牺牲70周年,正是在70年前的10月20日凌晨5时许,黄继光用尽生命的最后气力扑向了正在喷吐火舌的敌军碉堡。
《特级英雄黄继光》取材真人真事,其能够迅速得到观众的认可与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剧组下狠功夫,高度还原了黄继光牺牲的那场激烈战斗,真实重现当年炮火纷飞的上甘岭战场:
其一,该片对597.9高地战场做了逼真还原。据该片美术指导的回忆,剧组历时半年之久在全国范围内考察、筛选597.9高地之战的拍摄场地,最终选定在的拍摄地位于河南巩义的一个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深山之中。剧组根据战场资料认真还原当年的高地面貌,在对坑道、战壕、机枪阵地、碉堡工事等细致考究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还原了战场的季节、地域、地形等特征。
其二,该片对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做了认真还原。根据导演周润泽和军事顾问刘文阳的回忆,具体的武器装备虽然有资料参考,但在70年后的今天去收集和制作它们仍然是困难重重。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当年的战场环境和战斗过程,剧组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坚持“真枪实弹”,大量使用真枪和空包弹拍摄战斗场面。更难能可贵的是,该片真实还原了当时志愿军使用的几种主力枪械:50式冲锋枪、莫辛纳甘M1944栓动步枪、DP28轻机枪、SG43重机枪以及黄继光爆破碉堡时使用的RPG43反坦克手榴弹。
其三,该片对反攻597.9高地的战斗过程做了细致还原。在1952年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15军45师135团2营6连在夜幕掩护下提前潜伏至597.9高地6号阵地前仅百余米处。战斗打响后,6连在我军“喀秋莎”火箭炮的火力协同下,迅速楔入美军阵地。该片综合运用镜头的变换,形成不断推进的战斗节奏感和连续性,紧扣着观众心弦,完全没有许多战争影视剧乱哄哄的“人海战术”或“瞎打一气”的场景。美军在夜战中对照明弹的大量使用、志愿军对支援火力的运用、黄继光突击暗堡的战术选择等战斗细节都在影片中得到了良好呈现。
战争场景不仅仅是火光四射的劲爆特效,还包括战士在战争中的成长经历。在好莱坞大片和电影工业化的影响下,国内军事题材影视剧呈现出重“武戏”轻“文戏”的趋势,战争特效往往被放在首位。该片虽然以黄继光为中心视角,但同时也成功塑造了教导员、肖登良、吴三羊等角色,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延展为一种群体性英雄事迹,旗帜鲜明的展现出人民军队内在具有的“英雄-集体”辩证法。以黄继光的人物成长经历为线索,该片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这个大集体、大熔炉对人素质的提升、对精神的升华,其独到之处就在于添加了赴朝参战前的训练过程。黄继光在训练时不仅要苦练技战术,更要学习通讯专业知识、通讯装备使用、团队战术运用等技术性科目,最终从农村毛头小子成长为专业技术过硬的志愿军战士。可以说,黄继光的成长变化,离不开人民军队这个大集体,离不开与他共甘共苦的同志们。《特级英雄黄继光》以黄继光同志为例,正面展示了人民军队是如何教育和培养新人,以艺术性的手法解答了人民军队何以英雄辈出的问题,突显了该片在创作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
谱写永恒生命华章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的志愿军指战员们前赴后继,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颂歌,树立起一座座青春熔铸的精神丰碑,谱写了一首首流芳千古的生命华章。《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动地向观众呈现了动人的战斗英雄史诗,传递了不朽的抗美援朝精神。
为什么要跨过鸭绿江?这是一个所有抗美援朝主题艺术作品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该片多次出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例如,当黄继光因为身材瘦弱矮小而被征兵人员拒之门外时,他神色凝重地对负责征兵的教导员说:“我们刚刚解放,如果美国鬼子来了,我们的世世代代都要挨饿受冻,我怕的是这个。”寥寥数语,就道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真谛:保卫祖国不受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人民幸福生活的权利;又比如,教导员和其他志愿军战士在给家人的信中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自己在朝鲜一切都好,吃的饱,穿得暖,一个诉苦的字眼都没有,信中极尽对家人的思念、对重逢的期盼。可在镜头里,观众看到的却是身负重创的伤员、焦急忙碌的军医、疲惫不堪的战士。他们真的不苦吗?为什么不向家人诉苦呢?电影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讲清了前线战士、千万家庭以及新生中国之间的割不断的血肉正是因为对国家、民族、人民爱的深沉,千千万万像黄继光一样的志愿军指战员,才会在远离祖国和亲人的异国他乡坚持战斗直至胜利。
战争是最唯物的,头脑中的玄想不能换来现实中的胜利,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志愿军以弱胜强赢得胜利靠的是什么?《特级英雄黄继光》中的进攻597.9高地0号阵地的战斗集中解答了这一问题:是志愿军指战员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与灵活顽强的战斗作风,是人人心中燃烧着的不灭信仰,支撑起一个个血肉之躯的英雄壮举。影片对黄继光最后的战斗做了近乎完美的还原,将他用计骗开敌军火力的机敏、抓住战机猛打猛冲的果敢、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高尚、身负重伤仍继续战斗的坚强、为了胜利舍生忘死的英勇都展现的淋漓尽致。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故土亲人的真挚热爱,激发出广大志愿军指战员心底的昂扬斗志,指引着他们为了胜利而实现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历史不会忘记黄继光们,人民不会忘记黄继光们。2022年9月17日,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88名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英烈终于回到了祖国和人民的怀抱。英雄从未远去,《特级英雄黄继光》以全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事迹为主题,以细腻的艺术手法还原了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同志是怎样炼成的,让英雄再次走进观众的灵魂深处,在中华大地上续写了那永恒的生命华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