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中各种人物的特点是什么(你真的看懂34)
"草船借箭"由历史事件发展为小说情节,其也由历史的客观如实记载发展到文学的主观价值观念的介入。最初出现在史书《三国志》中的"草船借箭"是真实的历史记载,其中不存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在发展到《三国志演义》中时,其作为小说情节便成为了显现小说主题和作者意志的工具。情节主人公的转换,由孙权到诸葛亮,将此事移植于诸葛亮本身就体现了作者对人物诸葛亮的态度,以及由此对诸葛亮"智"的推崇与赞扬。通过此情节,诸葛亮的"智"的形象再次得到突显,在他的形象相比下,周瑜的"多妒"和曹操的"多疑"则显得不如他。由此,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与喜爱的态度更加明显。
在推崇诸葛亮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作者的政治意图,诸葛亮代表的是蜀汉政权,对其持褒扬和推崇的态度,则表明了作者对蜀汉政权的肯定,另外作者在情节安排中是让诸葛亮(蜀政权)用妙计使敌军曹操(魏政权)受到了损失,所以是蜀政权胜了魏政权,由此可知作者蕴含在此情节中"拥刘反曹"的政治意图和倾向。因此,"草船借箭"在由历史到小说的过程中,也由最初的客观理性的书写而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志和政治意图,使其显现作者的价值观念。
《三国志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文学经典性
罗贯中创作《三国志演义》有继承也有创造,但其创造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也正是由于罗氏天才的创造性才使得《三国志演义》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流于简单地对历史的借鉴和挪用。作为创作材料的史传等三国素材经过罗贯中接受、理解和再创造等过程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融入了罗氏的自我色彩。这其中有其新的发现与创造,有其对历史的阐释和评价,有其对人物、事件的生发与虚构,在其再创造中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已非历史的事实,而已成为文学的形象和文学的情节,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草船借箭"作为《三国志演义》中具有奇特色彩的典型性情节,在其由历史事件被创造为小说情节后具有了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文学经典性。
通过分析作者在建构此情节时的设计、用心和由此产生的作用,以及其把历史的实用理性升华为文学审美价值的过程来分析其文学经典性,以及其文学经典性的表现和由此透露出的罗贯中的点铁成金的艺术创造力。《三国志演义》中则变成了诸葛亮的事迹,原本其实是讲的孙权的故事。这种转变使此情节的功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孙权与曹操的斗争变成了诸葛亮与周瑜的斗智。同时,作者在借箭的情节中,增加了"大雾"的自然气象,又让诸葛亮超人的预料到了三天后有大雾,并由此行借箭之计。
这种创造性的情节:一是把它放置于诸葛亮和周瑜的精神错位中,让周瑜看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化周瑜对诸葛亮的杀机;二是对情节因果和过程的详细叙述,凸显出周瑜善妒的性格特点,以及诸葛亮"智绝"的形象;三是把它放置在与曹操的矛盾冲突中,使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仅表现在对天气的把握上,还表现在对曹操心理特点的把握上。作者在这一情节中天才地设计了曹操的心理特点:"多疑",这也成为诸葛亮妙计得以成功的必备条件,由于设计了曹操的心理特点,"草船借箭"由军事三角变成了心理三角的错位:周瑜的多妒逼出了诸葛亮的多智,诸葛亮的多智又遇上了曹操的多疑。在这样的安排下,诸葛亮的多智取得了胜利,于是多妒的更加多妒,多智的更加多智,由此也将周瑜、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推向极致,使其更具有典型人物的代表性。
"草船借箭"把史实中的军事斗争建构成了敌我友三方的心理三角错位,也就把斗智斗气,战争的实用理性升华为文学审美价值,从而使得"草船借箭"成为《三国志演义》中极具表的,具有文学经典。"草船借箭"情节的文学经典性还表现在它的奇特性。《三国志演义》人物奇异美与性格逻辑、情理规律的统一,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精心构置的故事情节中,"草船借箭"就是典型的奇特性情节。在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在承诺准时完工的前提下,不用箭竹、翎毛等原料,只以草、布幔置于船上,便轻而易举的得来十万支箭,情节扣人心弦,富有传奇色彩。作者借此刻画了诸葛亮善奇谋、有胆略的独特性格,完全合乎诸葛亮智绝的性格特点和逻辑。罗贯中在建构此情节中,三次特意点出"大雾"的气候条件,又揭示出严密的情理逻辑。在出发"借箭"开始第一次点出,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弓手将箭射到诸葛亮的队伍的船上,这种对历史事件比例的重新配比实际上包含了叙事者对历史人物事件的选择和评价,也寄寓着着叙事者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情感态度。在整个事件结束以后,第三次点出"亮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
这样安排的意义
这样的安排,使得"草船借箭"情节具有了情节奇、性格真、情理实三者和谐统一的艺术魅力。史书《三国志》记载是孙权借箭,到了《三国志平话》里,主角变为周瑜,二者在"草船借箭"的叙述中均无江上"大雾"这一细节,实际上违反了情理规律:无大雾,则曹操为何看不清对方的阵势,又为何会乱箭齐发呢?相比之下,作者在小说情节中加入"大雾"这一天气状况,不仅使诸葛亮的"智"的特点更加突出,也使得情节的内容更加的合乎理逻辑,其文学经典,中点成的艺术力。由历史到小说,其文学性不断增强,最终实现文学的经典性和审美价值,可以见得罗贯中在撰写《三国志演义》时所显现的天才的创造力。同时,情节作为小说的关键性组成因素,通过分析"草船借箭"以及类似的一些情节,可以从中一窥《三国志演义》整部作品由历史到小说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典小说与历史的辩证关系等。发展的双向建构的发展模式"历史叙事从艺术形态的建构、作家创作观念的塑造和影响、事件的细节等方面构成中国古典小说特有的艺术文化传统。在注重文本与元典的研究原则下,从具体的文本和情节出发对于更加深入和细微的分析《三国志演义》等小说的文学性经典性和审美价值是十分必要的,也提示我们:对经典性文学作品的解读,必须充分考虑更加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必然的要经过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其经典性。
参考文献《三国志》
《三国演义》
《还原草船借箭之真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