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户附近旅游攻略(我躺在美利坚公园想到的)

文章首发于公号:在日寻唐1

从大阪到达神户仅需半个小时,乘坐电车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电车”是日本人的习惯叫法,我还是喜欢国内“轻轨”的表述,既显得快捷,又更加准确。

来到神户以后,我先在鼎鼎大名的“南京町”横竖逛了几遭,这里汇集着许多华人开的餐馆,遇到了操着东北口音的福建人,也有日语纯正的四川人,还有卖正宗北京烤鸭的山东人,他做得烤鸭娇滴滴的,每只硕大五六斤重的样子,惹人垂涎。我问他:“你这是老店喽?”他犹豫着回答:“老倒不老,三个来月。”我心里替他盘算着,还差九十九年零九个月就是百年老店了。他声音沙哑着说:“我们是条街上烤鸭做得最好吃的,喏,你看前阵子还上日本热搜了。”也就是我闲着没有事做,才会跑去和人家聊天,等他生意忙起来也就不理我了。

神户附近旅游攻略(我躺在美利坚公园想到的)(1)

神户 南京町 “唐人街”

从“南京町”出来,向南步行15分钟就是神户港。我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看到了一块硕大的招牌,用各国不同的文字写着一句欢迎语,看到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我都感到亲切。有趣的是,简体和繁体中文,在表述同一句话上还有细微上的不同,简体中文写“欢迎来到神户”,而繁体中文则是“欢迎您来到神户”,虽仅是一字之差,读来的语境却是大不一样。

神户附近旅游攻略(我躺在美利坚公园想到的)(2)

来到日本以后,我认识了一位台湾“欧巴桑”(对年纪比较大的女性的称呼),出于谨慎最先我称呼她“大姐”,她笑着对我说:“我的儿子都比你大。”然后她询问我爸的年纪,告诉我:“喏,你看差一个放牛娃。”我瞬间反应不过来什么意思,她又解释道“比我小六七岁啦……”她姓黄,从此我改口叫她黄姨。和黄姨日常交流,听她蹦出来礼貌体的词汇很频繁也很丰富,除了感谢语以外,还有“帮忙体”,比如我帮你买票吧,您帮我拍照吧……而我常说的是“可以体”,可以给我买票吗?可以给我拍照吗……这仅仅是我,形成口语化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可招牌上一句再寻常不过的问候语,在异国他乡的神户街头,我能感受到简体和繁体中文间的距离感。

过一个十字路口,看到了指向四面八方的路标,同样都有中文翻译,我寻找着指向神户港的那条,上面标注着“美利坚公园”,顿时我就对这个名字来了兴趣,为什么在这座知名城市的旅游胜地,会有一座“美利坚”命名的公园呢?也是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了“美利坚公园”。

神户附近旅游攻略(我躺在美利坚公园想到的)(3)

我从南京町一路逛吃、逛吃着出来,走到神户港是下午一点钟,“中日国交正常化20周年”的石碑矗立在那儿十分醒目,倥偬恍惚之间又是30年春秋驶过,这个世界的变化已然翻天覆地,今年刚好是中日建交50周年,我没有什么可称恭维的话,只是希望和平的岁月,能像石碑旁边那株常青树一样,不辜负过往,也不觊觎未来,一如当下的祥和温暖。

这时候,我已经身在“美利坚公园”了。

神户附近旅游攻略(我躺在美利坚公园想到的)(4)

我总是觉得,海边风大,所以这次来神户港,也算有备而来,提前一天就把防风衣装在了背包里。可是晌午过后的海边暖意盎然,微风,小浪,海水打在围堤上显得漫不经心,突然想到了一个刚学来的日语词汇— —“ちょっと”,可以很好形容这个场景吧。

与其称呼“美利坚”为公园,我觉得更像是一个广场,哪有没有建筑物和装饰、绿化的公园呢?被游客踩脱了皮的草地(没标记禁止踩踏牌子的草地,都是可以踩的),伫立着几块石碑,稀落孤伶的几棵小树,广场中央有个咖啡馆,这几样组在一起,就是公园的全部了。

我来到日本以后发现,他们对公园概念的理解很低,随处一片空地,无论有没有装饰,无论大小都可以称呼公园。在我大阪住所的附近有个公园,是迷你型的,都不用逛,眼睛环视一周就等于遛弯了。而“美利坚公园”就是日本公园的典型代表,除了不袖珍,这里一样是设施简单,可有可无的装置那就没有了,当然也不能遮风避雨。

神户附近旅游攻略(我躺在美利坚公园想到的)(5)

美利坚公园纪念碑 看背景这里简不简陋?

最后一句话大意是“外国电影由此传入”

没有那么多可供游客休息的地方,自然人们就坐在了广场里,坐在了公园斑驳的草坪上,午后的阳光晒得热,面朝大海,日头西偏,刚好还有些刺眼,吃饱喝足以后,我倚靠着一棵树席地而坐,也犯懒了起来,拣起掉落的树叶把玩,也扫视着十米外围坐在户外简易餐桌上交谈的情侣(主要看女的),还有两个安静的艺术家,一个坐在草坪上画画,一个坐在石阶上画画。更多的还是孩子,他们在公园的广场上奔跑,围着石头追逐打闹,但是草坪上鲜有孩子嬉耍的身影,因为家长会阻止孩子影响他人的行为,所以草坪上多是休憩的大人,也有蹒跚学步的孩童。

我继续想着这个公园奇怪的名字,至少在我的惯性思维里是不同寻常的。可是呢,公园的命名就已经代表了寓意和立场,一切都那么清晰明了,顾名思义啊!

我觉得神户这座城市的命运就和我们的深圳一样,通过一个历史机遇腾跃而起。

在江户时代末期,美国人用几艘“黑船”叩开了日本国门,被迫签订协议对外开放五座城市,工业革命的车轮滚滚向前,神户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兵库县的首都并不是神户市,而是兵库津,当时列强选中的通商港口也是兵库津,可当地的热血青年们一致排外,青年们赢了,列强被迫将兵库津附近的神户村建成了港口,于1868年(明治元年)正式开港,仅仅在发展25年后,“神户”以渔村的起点代替了兵库津的地位,后成了包括兵库在内全市的正式称呼,成了国际上主要的贸易中心,也是日本最大工业中心之一。

神户作为日本最早的对外开放城市,这里诞生了日本第一家咖啡厅、首个高尔夫球场、首瓶汽水、首支爵士乐队,这些西洋传来的新鲜玩意风靡开来,实在难以抵挡。既然难以抵挡,那就索性放开,所以如今的神户早已全然西洋化了,没有奈良的古朴,没有京都的刻板,这里是时尚的,也是年轻的。当然神户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美好的,在二战后期被美国飞机炸得支离破碎,也曾经历“淡路地震”,神户港被摧毁后历经十年重建的曲折命运。

我在美利坚公园看到唯一的建筑是广场中央的咖啡馆,了解到神户港的前世今生,这里就显得别具意义,仿佛穿梭于时空隧道一晃而过,一眼千年,清晰聚焦到的一个缩影映入眼帘,新旧交替了,正值深秋,落英缤纷,多么应景。

我从广场草坪起身出来,看到一处三口之家眺望大海的雕塑,孩子的手指向前方,目光深情又充满勇气,昭示着远方的目标和希望。

世界上千奇百怪的文化和商品在神户港汇聚,并传播开来,同时数以万计的岛国人也依赖这个门户走向世界各地,乘坐着神户港希望的船奔向了辽阔而未知的远方,正犹如这一家三口地眺望和孩子的笃定,而我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呢?

神户附近旅游攻略(我躺在美利坚公园想到的)(6)

上面那行字:从神户走向世界

我沿着港口堤岸继续闲逛,看到了游船、货船、巡逻船,还有别具东方文化特色大红灯笼满挂的装饰船,海水清澈见底,底下的石头巨大光滑。在水域较深的区域,伸头探去已经寻不见石头,望不到底了,恰是在这种地方有位老人在临海垂钓。出于不打扰的目的,我又满怀好奇,就坐在离他不远不近的距离,想看个热闹。看着一条又一条鱼被嗖、嗖提钩上岸,可这老人也是奇怪,钓上鱼来他又熟练着摘钩,把鱼丢到海里,在太阳下,鱼身折射出的银光醒目耀眼,一提一摘一抛都显得格外自在,纯粹就是玩。那一刻我好羡慕他的逍遥和洒脱。

老人玩够了、钓够了、摘够了、抛累了,收起鱼竿推着自行车走人了,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坐在这片堤岸上。这里人迹寥寥,望向另一头的餐饮区和游乐区则是异常热闹,一艘游轮满载着游客驶入了港口,在白色游轮顶上一个硕大的圣诞老人显得憨态醒目,西方文化与工业成果的黏合,没有人会在意什么文化寓意了,人们都在享受着各自的生活。

神户附近旅游攻略(我躺在美利坚公园想到的)(7)

而我想到的呢,也犹如我看到的,神户港的诞生和开埠,曾打碎了日本酣睡的“安乐窝”,随后的崛起又像喝多的醉汉,这一切盛衰成败都和美利坚有关。而今的岛国,犹看神户港和美利坚公园,是他茶余饭后的样子,吃饱喝足以后在海边吹吹风,晒晒太阳,而这已然和美利坚没有实质上的关联了。不夹杂民族与大义,也不代表过去和将来,仅是作为一个西化的符号吧!这里是属于追逐奔跑的孩子们的,是属于依偎呢喃情侣的,是属于临海垂钓老人的,是属于每一位游客和小小个体的。我虽然做不到钓鱼老人的那般洒脱,可也和他享受着同样的暖阳、蓝天、大海和深秋午后静逸的时光,没有恐慌和焦虑的平淡,也就是幸福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