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自于生活的点滴的经典句子(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

开栏语

十年不长,从某种维度来说甚至倏然而过,但对中国发展的进程而言,其意义的深远显然远远超出时间的局限。“幸福感”,这一在过去十年以前所未有的频率被提及的“热词”,可视为这一意义的注脚之一。

无论怎样磅礴的历史进程,其价值总是以“人”为载体,无论多么宏大的叙事篇章,也总是由细节表达。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强调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仅是执政理念,也是一应制度构筑的基座,这是“得到”的前提,是“幸福”的保障。

值此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红星评论推出《与幸福有关的十年》系列述评,以微观聚焦的方式解读脱贫攻坚、城镇化、生态、科技、法治等领域的变化,从普通人的角度去重温十年发展的鸿篇巨制,去感知新时代、新境界。

以此,献礼党的二十大。

□红星新闻评论员 刘琴

站在时间的窗口回望,无疑,“脱贫攻坚”是过去十年最为壮美的画卷之一。这一仗一打8年,山乡巨变,山河锦绣,许多人的命运因之改变,许多人的梦想因之实现,许多人的幸福因之成就。

70多年前,作家丁玲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真实生动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光明大道。70多年过去,太阳不落,照耀山川大地,照进每个家庭,照亮每个人微笑的脸庞。

有温度的数据,丈量“国之大者”,如磐如山,入细入微。

持续了8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在总结中被凝结为一组数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这是一个伟大传奇,任务之艰、规模之大、成效之巨、影响之深,在人类减贫史上,绝无仅有,在人类发展史上,实属空前。

现实生活,往往比任何宏大的书写更令人惊叹。十年一瞬,“中国道路”越过万千风景,实现不同寻常的历史性跨越,而人,则是这一跨越最为重要的 “意义载体”。

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是中国扶贫史上第一次为贫困家庭建立的精准到人的信息库。从2014年开始,收录了近9000万贫困人口的228亿条信息,每一条信息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被“牵挂”的人。顺着条条信息,能清晰地看到,他们身体怎样,收入多少,见“数”如面,细微如发。

大数据或许更能标注眼前,而小数据的变化,则更鲜活地记录了十年变迁。比如通过卫星发现,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2013年-2020年,“胡焕庸线”以西区域夜光面积增加约55%,夜光照安居,烟火暖日常。再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2016年5月,央视连续三集推出《“悬崖村”扶贫纪事》,“悬崖上的村庄”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撞入人们视线。而今,17段藤梯升级为2556级钢梯,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群体,陆续搬进县城集中安置点新家,走出大山,走进生活的新天地。

幸福来自于生活的点滴的经典句子(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1)

↑悬崖上的钢梯,是许多“悬崖村”村民心中的“高速公路”。

所有数字背后,还有另一组“隐藏”数据。在此期间,中央先后召开了5次大会,7次座谈会,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下沉到一个个贫困村,的足迹踏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太多太多的数字,足以从“人的尺度”丈量过去十年,而那些与贫困不屈抗争的人和事,在中国减贫的磅礴史诗长卷上,已被浓墨重彩地标点。

国之大者,如磐如山,入细入微。

“生为高山而非溪流”,小人物映射大时代 。

今年2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44名孩子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清澈的歌声飞出天外。屏幕前,人们沉醉在他们认真唱歌的样子,屏幕外,更感动于他们用力生活的模样。这些孩子全部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2012年12月,中国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就是从这里发出。

幸福来自于生活的点滴的经典句子(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2)

↑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景色(2021年7月23日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2020年国际消除贫困日的致辞中,曾引述瑞士哲学家亨利弗雷德里克阿米尔的话:“贫困不仅是缺衣少食,更是不能自主。”而照亮44个孩子微笑脸庞的,是自信,也是自主。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减贫举措,不仅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收获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脱贫人口从保障利益中感受获得感,也在激发活力中感知获得感。物质生活改变的同时,眼界被打开,观念得转变,思维在拓展,内生动力补上了思想短板。“幸福感”是一种滋养,灌溉的是精神世界,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重塑精神。

2018年,云南昭通8岁的留守儿童王福满顶着一头冰霜上学,被老师拍下照片,照片中的他,头发和眉毛被风霜粘成雪白,脸蛋冻得通红。照片流传到网上引发广泛关注,他因此被称为“冰花男孩”。王福满的家距离学校4.5公里,步行路程一个多小时,但他总是风雨无阻。他心里有个小小愿望:长大当警察。

同一年,河北枣强县18岁的农村女孩王心仪考上了北大,她写下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与其说感谢贫穷,不如说感谢与贫穷抗争的勇气,她本人是最好的样本。

还有丁真,2020年,丁真以治愈性微笑走红网络,而现实中他的家乡其实刚刚踏过贫穷线,正站在生存需求与自我发展需求的交汇点。丁真世界中的雪山、草原、小白马,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远方”,也打开观察中国减贫事业的另一个视角。这些年来中国减贫答卷上数字的增增减减,对应的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内涵的丰富,精神价值的构建。

金沙江畔,由张桂梅创办的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招收的学生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其校训堪称“脱贫攻坚”再塑精神价值的鲜明注脚——“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小人物映射大时代,每一个脱贫人口的个体生命历程,汇聚成中国式扶贫的丰碑,镌刻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誓言,绽放新时代奔跑者的澎湃活力。

共同富裕,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才叫普照。

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之后,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发展历程上又一宏伟目标。

回望来时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把继续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摆到了治国理政最突出的位置。从改革开放之初“先富带动后富”“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再到新时代“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的铿锵誓言,奋斗主题不变。

2021年末,“共同富裕”入选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1”年度字词国内词,同年入选中国新闻周刊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热词”。

由此可见民心。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追求富裕,是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人们的共同愿望。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从未停顿,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从未止步。在中国,从《易经》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管子的“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都表达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质朴的生活理想。在国外,从理想国到乌托邦,其实也都蕴含对共同富裕的不同表达。除了理论的探讨,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也一直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北欧的高税收高福利模式、英美的自由市场主导模式、东亚的生产性福利模式等,都为世界探索共同富裕路径提供了借鉴和警示。

世界上没有唯一的共富方案,也没有通行的共富路径。何为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不仅从战略目标上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还从发展规划上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完备方略。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不是模仿,而是超越,是在吸收借鉴人类现代化文明成果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智慧和政治哲学,丰富着全球治理体系的内容与远景目标。

君不见,“小康”这个古人描绘的令人向往的社会理想,已经在中华大地成为现实图景,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共同富裕也将不再只是梦想。

一切宏大叙事,最终归于人本坐标。说到底,推动共同富裕,就是发展的路上一个也不掉队,就是每个人都从发展中收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才叫普照,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群,才叫普惠。

编辑 赵瑜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幸福来自于生活的点滴的经典句子(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