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山歌老歌大全(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一代知青的芳华)

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1月15日终于要跟大家见面了,小编的父辈就是知青,2017年1月份,得知有部讲诉父辈青春的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要在重庆保利万和影院做一场试映,所以特地带着爸妈去观影了一场,放映结束,我爸妈跟其他知青前辈们一样被感动哭的稀里哗啦。虽然小编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小编认为感情的东西都是相通的,整个电影的真善美也深深的打动了我,所以小编特地从网上摘了几篇影评供大家欣赏,是否你也能陪着你的父母去电影院再次感受一代知青的芳华?

澜沧山歌老歌大全(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一代知青的芳华)(1)

影片《红月亮之武陵山歌》观后随想

王箐华/文

一诺千金 真情无价——影片《红月亮》观后

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唐静恺/文

《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一部朴实无华、知青题材的影片,一部没有名导名演几乎都是由新人团队拍摄制作的影片,一部事先没有作什么宣传也并不被人们看好的影片,却让众多走进影院的观众为之动容,心绪难平,汇聚起一种自然心生的良好口碑,传递出一种向善向美的正能量。是什么使它在当下推崇大片、明星扎堆的电影市场上能占据一席之地,是什么使它在娱乐化之风的裹挟下还能赢得观众?

一、美好情愫的朴实展现

该片展现的是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的几个知青,在渝东南偏僻山村插队劳动、生活中所产生的友情和爱情,所演绎的一段段或清纯或艰难或曲折或凄美的故事。影片中的县城知青王麦耕爱着城市知青徐静茹,而同为城市知青的纪光明与徐静茹又是一对彼此相爱的情侣,在遭遇人生途中的种种经历和磨难后,人物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也留下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印痕。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故事的层面,追求当下时兴的所谓吸引眼球,那作品很可能就会陷入三角恋爱的泥潭,至多是让人看个热闹,落入平庸或者苦难的俗套。但这部影片则将镜头对准了人物,不玩噱头、不搞花招,实实在在地以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作为人物情感和行为的根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下了功夫,在陷于困境的生存空间里展现了人物的崇高精神和美好情愫。

片中着墨最多的无疑是王麦耕,在他身上有着那个时代知青的纯朴和向往。他矮小瘦弱并不起眼,却拥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人物,却在默默中坚守着那份真情和承诺。当回乡知青、公社革委会委员冉启培为了私利,以反“封资修”为由、不惜烧毁自家爷爷收集保存多年的珍贵山歌资料时,他挺身而出,以年轻人的热血抗争着对文化的摧残;当他看出纪光明与徐静茹的爱恋时,他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那份爱慕深藏内心;对纪光明参军前留下的一句嘱托,他承诺并付出了一辈子的真诚和牺牲,以朴素的传统伦理,践行了自己对友情的尊重。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徐静茹在纪光明走后不久,不幸遭人蹂躏而痛不欲生,而此时的他正好有了一个难得的返城机会,对此,他毅然地在招工返城和与徐静茹假结婚的挑选中,撕碎了事关他前程出路的通知书,选择了留在山区,无言地承担起了养家育儿的沉重担子,维护了名义上妻子的尊严,给了静茹生活的勇气。影片在层层推进的真情实感中,使这一形象逐渐鲜明、催人泪下。特殊年代里的特殊背景是沉重的,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也是沉重的,但在这份沉重中,不仅有叹息,也有着耀眼的亮色,有着最触动观众心弦、最赢得观众共鸣的真情和信仰。正是这种纯真、纯粹、朴实、朴素的美好情愫和一诺千金的承诺、承担,令人动容、感人肺腑。

二、民族特色的自然融入

这部影片的主要场景设置在土家族集聚的山村,片中的当地村民,无论是家居环境还是服饰佩件,都透露出一股浓浓的土家族风情,民族特色的融入,增添了影片的独特性和可看性。山村尽管偏僻贫穷,但大山深处的自然风光却是吸引人的,不少镜头语言都表现了土家人脚下这片山川的壮美,尤其是片中多首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歌,更是韵味独特、清新动听,让人荡气回肠,为沉重的影片基调注入了一抹靓丽的色彩。王麦耕、纪光明与徐静茹三个知青都喜欢听山歌都想向冉大爷学唱山歌,片中三人共设圈套,让冉大爷情不自禁地引喉高歌的情节,不仅生动自然,流露了三人间的默契友情,更是将知青青春年华时的生气和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后面的情节发展铺设了伏笔,鞭挞了那个年代的错误路线和烧毁山歌资料的野蛮,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作了鲜明的对比。当然,若是能把山歌的内容与剧情的发展联系得更紧密些,也许会更好。

三、语言细节的力求到位

电影常常是用镜头说话的,是用细节体现剧情表达情感的。该片对语言和细节的关注和把控,显得认真而细腻。影片中,作为主角的王麦耕,给予他的话语并不多,但这恰恰是符合他内敛性格和电影艺术特性的。当寡妇菊香遭人冷眼自暴自弃时,他的同情劝慰,仅是一句话:“我们都很尊重你”,但就是这句精炼到位,让菊香深受感动和震动,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在徐静茹生下女儿征求王麦耕取何名字时,他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只有“明静”两个字,然后深情地望了一眼徐静茹,默默地转身走开了。这一刻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这脱口而出的两个字,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是体现他宽厚胸怀的,包含了他内心多少对徐静茹和纪光明的一片深情啊!影片结尾处,当多年后的纪光明重返故土,站在王麦耕的病床前双手紧握时,已是物是人非、徐静茹也不在了。当年的知青王麦耕没有抱怨生活,没有忘却承诺,面对好友他说的竟然是两个重叠的“对不起!对不起!”!这两个“对不起”,包含着多少沧桑泪,融进了多少真情谊!这样的忍辱负重,这样的肺腑之言,产生的是足够的冲击力,怎能不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也颇见用心。如一本小红日记本的运用,省却了许多叙述,让纪光明对恋人、好友的误解一扫而净。还有,徐静茹对王麦耕一如既往的多年照顾是心存感激的,而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通过静茹对麦耕的轻轻抚背,自然而然的拥抱来体现的,温馨中有深情,毫不做作,恰到好处。

当然,这部反映知青的影片还存在着不少青涩、瑕疵和疏漏之处,对影片基调的整体把控,也可进一步推敲。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尾,存在着二十余年的时间跨度,变化的不仅是时代,是山川和人物的外貌,还有人物内心和观念的变化,若能在表现知青历史时更好地关照现实,对红月亮的意境给予更深刻的寓意,对王麦耕这一人物的结局作出更符合现实的处理,也许会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2016年12月15日

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山歌版预告片

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故事版预告片

祭奠知青们远去的纯真友情和崇高爱情——写在故事片《红月亮》点映之时

《黑土情》杂志总编:红雨/文

由重庆知青何维嘉、王茂久创作,重庆素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拍摄的重庆第一部知青题材的电影《红月亮》历经七年,特别是后四年的拍摄制作,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将在全国公映。

2013年9月14日晚,故事片《红月亮之武陵山歌》在佳木斯大剧院为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2016醉美北大荒知青专列”400多名老知青举行了点映,一炮打响,满堂喝彩,老知青们说自己是噙着泪看完电影的,电影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不愿离去,很少有这样感人的电影了。

《红月亮》讲述的是四位下乡知青的人生。重庆知青纪光明、徐静茹、县城知青王麦耕,同时插队来到川东南武陵山区月亮公社月亮大队。在与村民的劳动、生活中,三人被山区淳朴、动听的民歌深深吸引,共同拜月亮村歌王冉爷爷为师,决心学习、收集、整理武夷山区丰富的民歌。

冉爷爷的孙子回乡知青冉启培时任公社革委会宣传委员,认为爷爷的山歌是“封资修”一套,与农村正在推广的革命样板戏有冲突,必须坚决铲除,他带人回家搜查、烧毁爷爷的歌谱并追查、抢夺、殴打拼死保护民歌资料的王麦耕。危急关头,纪光明挺身而出,救出王麦耕,自己却锒铛入狱。患难与共的经历,王麦耕与纪光明、徐静茹结下了生死之交。

四位知青曲折艰辛悲欢离合的命运,配合大量细腻生动真实再现山区农民艰辛劳苦日常生活的镜头,大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可信,同时,《红月亮》中优美动听的山歌,奇险炫丽的风光,也增添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在唏嘘感叹知青们迥然不同的人生命运中,一代知青珍惜友情、追求崇高的感人形象油然而生,显得那么高大丰满、层次丰富、立体清晰、细腻精确。

有的人不相信现实生活中真有王麦耕、徐静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甚至嘲笑这类“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不可信。其实,在知青中,在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人中,王麦耕、徐静茹这样的灵魂纯洁、品格高尚的人和事比比皆是,相当普遍。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哈尔滨知青王青松撰写出版的《黑土地走出的爱情》一书,采访记叙的几十对知青战友的婚恋人生都是这样的忠贞爱情、患难与共的人和事。10年前,著名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作者周励在她新著《麦哈顿情商》中讲述了自己后来在美国的一段亲身经历:离开北大荒来美国闯荡十多年后,意外地遇到了黑龙江兵团时期自己心仪的英俊潇洒、多才多艺的知青画家刘宇廉,并陪同他在美国一路参观游览,一天晚上由于宾馆没有多余的房间,自己只能与宇廉同宿一间房,二个当年互相仰慕、暗恋已久的男女,心中尽管都极度渴望与对方的亲热亲密,但是理智让二人最终还是选择了慎独克制,保持了友情的纯洁、情操的高尚。他们的经历受到了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知青战友们的一致认可和高度称赞。

知青一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受到党留给历史、的奋斗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最富革命激情、最具责任奉献,在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同奋斗的历程中,所结下的纯洁友情,所产生的崇高爱情是必然的,不容怀疑的。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曾经产生了陈铁军、周文雍这样感人的刑场上的婚礼;在和平建设年代产生的王麦耕、徐静茹这样的友情、爱情,难道不也震撼心灵、感天动地吗?!

可惜,随着知青一代的老去,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与人平等相待、真诚相处的社会风气渐行渐远,人们之间的纯洁友情、崇高爱情也离我们越来越淡忘了。以至于我们今天要怀念、呼唤、甚至要祭奠当年那种普通人之间的普遍的纯真友情和崇高爱情。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商品交换的扩大,科技水准上去了,物质财富丰富了,然而,社会的肤浅、浮躁、人与人之间的功利主义,爱情上的物质衡量,婚姻上的“杯水主义”,比比皆是,甚至许多年轻人根本不相信婚姻的严肃、恋爱的认真,面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混乱和颠覆,电影《红月亮》无疑是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当然,“艺无止境”,从艺术的角度看,电影《红月亮》确实还有一些瑕疵、也有尚未到位之处,应该继续探讨、改进,争取精益求精。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评论还很肤浅,一些责备也经不起推敲。例如,有人批评说:“既然王麦耕那么好,深受群众欢迎,电影中就应该反映王麦耕如何与村民打成一片的情节。”其实,这些同志并不懂得艺术,还不会欣赏电影。例如,《红月亮》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王麦耕、徐静茹举办婚礼的当晚,在新房的庭院中,摆了满满两桌丰盛的酒宴,用来招待四邻五舍。但是,整个婚礼,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孤零零地端坐着,迟迟不见村民来贺喜,最后仅菊香一人独自前来敬一杯喜酒。看似淡淡的、悄无声息的一幕,却埋伏着王麦耕、徐静茹心中多么巨大的痛苦的波澜啊。要知道,在封建传统道德浓厚的农村,居然娶朋友之妻,居然未婚先孕,那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啊,麦耕、静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假结婚,要担负多么巨大的心里压力啊!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还有人评论说,《红月亮》太过沉闷、压抑,与10月初在全国公演的故事片《那年,我对你的承诺》的明亮、活泼形成鲜明对比,二部都是知青题材,都是讲述知青友情、爱情的电影,风格却完全相反,建议《红月亮》能否拍得轻松、活泼些?其实,这些观众没有注意到,《红月亮》中也有许多活泼、明亮、轻松、欢快的场面。例如:在送菊香出嫁的热闹场面中,全村出动,敲锣打鼓,热烈欢送,村民们提议王麦耕来一段,麦耕当即就敞开嗓子唱起了他新编的《送嫁曲》,那么高亢、那么美妙,那么动听,那么欢快。几个原先总在菊香背后嘀嘀咕咕、说三道四的村妇,这时也都依依惜别,挥泪相送,山里人的淳朴、憨厚,这里不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吗?所以,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我们要允许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艺术的尽情施展,充分发挥,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多些宽容,少些苛求。

艺术忌违直白,艺术讲究含蓄,讲究感染,艺术还必须给人以丰富想象的空间。一些人的责问,正是《红月亮》的成功之处。在短短104分钟时间内,大量动用时空切换、新旧对比的手法,步步深入追问,解开重重谜团,完整地叙述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塑造出几个鲜明性格的人物,这正是《红月亮》的成功之处。

值得特别介绍的是,电影《红月亮》的所有编剧、导演、演员,以及摄制组成员,全部都是重庆当地名不见经传的老百姓、小人物,都是首次涉足电影,刚刚步入艺术殿堂,没有一个大腕、没有任何名角;而且,都是民间的自发参与、个人资金,没有国家政府的拨款(虽有重庆市委宣传部后期20万元的资助,但是比起前后高达400—500万元的投入,仅是杯水车薪)。七年前,一批退休的重庆老知青,为维护心中的那份神圣,自发组织起来,撰写回忆录,编辑出版《重庆知青》杂志,成立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开始知青史料的收集整理,并开始向诗歌、歌曲、美术、摄影、小说、戏剧、影视剧等文艺原创进军。《红月亮》就是根据知青回忆录中的真人真事,进行提炼、加工、改编的。在《红月亮》的踩点、拍摄中,一些当年下乡武陵山区,曾经亲身投入山歌收集、整理的知青们闻讯后都自告奋勇积极参与,并自费跟随、配合摄制组的工作。而且,为了确保《红月亮》的思想高度,主创人员甚至自我否定,推倒重来,不惜二次投入重新拍摄,如此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国内外电影的创作拍摄中可能也是少见的,许多动人的事迹,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的任务不仅仅是叙述人的故事、人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要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形象。中国数千万城市知识青年长达几十年时间,在农村艰苦奋斗,将青春、智慧献给了农村,深刻影响、全面推动了农村的建设发展。知青一代究竟应该留给后代、留给历史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迄今为止,很少有文学艺术、影视作品来认真回答这样一个严肃而重大的课题。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的道德、情操、品格、灵魂的集中概括和体现。《红月亮》讲述的几位知青小人物的纯真友情、崇高爱情,正面刻画了一代知青的品格、塑造了知青一代的形象,比起多年前“伤痕文学”时期的一些文学、影视作品所描写的知青不是浑浑噩噩、迷迷糊糊的“文盲加流氓”,就是为争名夺利,争风吃醋,而勾心斗角、阴谋诡计的形象,哪个更真实、更符合实际呢?答案很明白,《红月亮》无疑高出了一大截。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就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红月亮》的一举成功再次证明了《讲话》的深邃。正是有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有着丰富生活经历、厚实文化积淀的老知青的亲身经历、广泛参与,《红月亮》才能准确、深刻地把握了知青一代的本质,才能做到思想性、艺术性的紧密结合、完美统一。《红月亮》的成功,不仅给文学、戏剧、影视界乃至院校派的专业人士们诸多启示,更给了广大非专业的草根群众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向文学艺术巅峰攀登以巨大的鼓舞和自信:有着丰富人生履历、厚实生活积淀的包括老知青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学艺术创作的生力军、主力军,有了草根群众们的广泛参与,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文学、新艺术大有前途,大有作为。我们寄希望于专业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我们更寄大的希望于广大人民群众、普通小人物们。刚刚冒出没几年的《重庆知青》杂志、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一批文学爱好者们居然在短短几年内推出了十多本很有质量的知青小说、知青影视剧本,并且带动了更多草根老知青们投入写作创作,投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也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关于“奴隶创造社会”“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高瞻远瞩,深邃久远。

我们为知青一代的纯真友情、崇高爱情叫好。我们更为知青一代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学梦、艺术梦、文化强国梦做出新的贡献欢呼叫好!

澜沧山歌老歌大全(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一代知青的芳华)(2)

红月亮升起来——写在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上映之际

中央电视台特约编审 王云峰/文

2012年深秋,重庆素心文化传播公司经理卢玉波、编剧王茂久到北京找我,说他们要拍一部知青电影《红月亮花灯》,想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请我帮助审看剧本,协调播出。我看了剧本后提出意见,一是知青题材很敏感,政策尺度不好把握;二是知青题材太陈旧,现在的观众没人关心,再搞不合时宜;三是剧本还很不成熟,要进行大的修改。建议他们不要拍。但卢玉波热情很高,决心很大,表示一定要拍,并邀请我参与电影的拍摄。我推脱不掉,只好答应。经过对剧本仔细研究后,我提出了修改意见。一、淡化文革背景和政治事件,不要牵涉政治问题;二、不对知青运动、知青整体进行评价,只是讲述几个知青个人的感情生活和命运;三,原剧本只是单纯写了几个知青的感情生活,主题太单调,人物太单薄,社会意义不大。如果把他们的个人命运和民歌命运扭结在一起,把他们的爱情与友情搭建在当地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歌基础上,从继承、保护、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入手,人物就能立起来,主题就能得到升华,电影就有了厚度,就有了与其他知青题材不同的风格。他们接受了我的意见,着手对剧本进行修改。其间,我数次应邀到重庆,帮助他们进行修改。数易其稿后,我觉得剧本已基本拍摄要求,同意投入拍摄。拍摄完成后,我在北京审看了剪辑完的样片,大失所望。导演完全没有理解剧本而是按照自己的设想另搞了一套,拍出来的影片和剧本大相径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政策尺度没有把握好,政治上有问题,审查肯定通不过;其次是对故事发展、人物关系、人物命运进行了改变,人物的结局经不起推敲,缺乏逻辑性;三是有些情节、细节、场景,画面处理的太粗糙,太随意,完全达不到电影艺术、技术的基本要求,距中央电视台播出标准差距太远。我当即表态:这样的东西肯定通不过广电总局审查,我也没办法拿到中央电视台。卢玉波也很失望,问我能不能进行挽救。我说要挽救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补拍,二是重拍。经过审看素材,能用的不到五分之一。补拍已不可能,只有重拍一条路了。而当时卢玉波资金已经耗尽,重拍是不可能了。我只好遗憾的对卢玉波表示:吃一堑长一智,权当交学费了。

时间又过了一年,某天卢玉波突然又到北京找我,说要重拍《红月亮》。我问他资金从哪来?班子怎么组?卢玉波说:他把房子做抵押贷款,他自己当导演。我觉得他简直是异想天开,天方夜谭。房子卖了可以变钱,但你连电影是什么都没搞清楚,白板一块,怎么当导演?多少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业有成的本科生、研究生初出茅庐都不敢独立执导,你连电影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都没学过,完全是个门外汉,怎么导演?!万一再搞砸了,就是倾家荡产,再也翻不了身了。但卢玉波热情很高,信誓旦旦的保证能做导演,要求我做影片的艺术总监,把控整个影片的艺术质量。我实在不好意思挫伤他的积极性,只好答应。于是再一次到了重庆。

由于卢玉波连电影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我只好从电影最基本的知识开始讲起,包括主题的挖掘,故事的叙述,人物的塑造,影片的风格,节奏的把握,情绪的掌控,场面的调度,镜头的运用,画面的构图,每场戏的重点在哪里,这场戏和下一场戏怎样衔接,剪辑点在哪等凡是电影涉及到的东西事无巨细全部讲到,恶补导演常识。我曾开玩笑地对他说:你这是直接上的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课程,即使是导演系研究生的老师也没有我讲的这么细,这么具体。但是,让我吃惊的是,卢玉波的艺术悟性很高,接受能力很强。凡是我讲过的他都能吸收消化,而且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创造性地应用到实际拍摄中。我们又对剧本进行了反复研讨,精心打磨,使得主题更加深化,故事发展更加跌宕起伏,情节设置更合理,人物更丰满。尤其是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进行了仔细推敲,对演员的表演也提出了要求。譬如对王麦耕总的要求是“收”,压低姿态,做到不是表演的表演。对纪光明则是“放”,要放开演,要表现出知识青年青春靓丽的朝气。对静茹则是“真”,要表现出对爱情、友情的真诚、真心。对冉启培则是“正”,要反派正演,凛然正气。对菊香则是“变”,前后要有明显的变化。

尽管卢玉波表现出了很强的接收、理解、消化能力,但毕竟是口头传授的空对空,是纸面上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拍摄上。为了检验学习成果,验证导演能力,卢玉波接拍了第一个微电影《女兽医相亲》,以后又拍了微电影《爸爸的江湖》《重生》。出人意料的是这三部微电影都获了奖。由此看,卢玉波确有导演天赋,他也是信心爆棚。但我仍然担心,微电影毕竟是影视小儿科,与综合艺术要求很高的电影还有天壤之别。当我看到他提供的剧组组成人员时,这种担心更加了一层。剧组人员几乎都是从未参加过电影拍摄的生手外行。就凭这些人能拍出来电影?我疑虑重重。卢玉波却信心十足对我说:王老师,我就是要带这些人拍出获奖电影。我只能一笑了之。拍摄过程一波三折,历尽千辛万苦。当剧组来到拍摄地酉阳县时,却受到当地政府和一些社会人士的误解,说剧组是骗子。当地宣传部一位领导特意给乡镇打招呼,要他们不要接待剧组。而某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故意制造矛盾,给拍摄工作造成不好的影响。拍摄工作更是历经艰难。剧组进驻的是几乎与世隔绝的一个古老的土家族山寨,居住在村委会提供的办公室。没有床,剧组的人大部分打地铺。当时已近深冬,山里气温低,晚上几个人挤在一起取暖。更要命的是从开机的第一天起直到杀青几乎天天下雨,剧组出不了外景,只好把许多外景戏改到室内拍,这也是导致影片外景戏相对薄弱的原因之一。由于剧组人员业务生疏,不善于沟通协调,现场混乱,矛盾频出,几次濒临停拍……本来我是居于幕后,不愿意越俎代庖影响和干涉导演的创作。但有几次我实在忍不住了,在现场喊起来……在拍摄陷于停顿时,我又出面组织剧组开会,鼓舞士气,坚定信心,鼓励他们坚持拍下去,绝不能半途而废。

等到拍摄工作全部完成在北京进行后期制作时又出了问题。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后期制作进行得很不顺利,初剪出来的样片与我们最初的设想相差甚远。卢玉波数次从重庆来到北京住在剪辑室附近现场监督剪辑。我也数次到剪辑室,一场戏一场戏,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指导剪辑……等到最后制作完成,经过总局审查通过拿到公映许可证时,已经是五个月之后的事了。

影片完成后,内部观影时得到业界人士的好评。一个电影学院毕业的资深导演说:我拍了上千部影视作品,但没有一部能达到《红月亮》的水平。在佳木斯十八省市知青专列组织的观影时,更是得到了知青观众的热烈欢迎。我也对《红月亮》做出了评价(附:电影《红月亮》观感),认为影片尽管存在着许多不足,但瑕不掩瑜,仍然是中国近期拍摄的为数不多的好电影之一。我尽管写过,拍过,审过许多电视剧、电影,但没有一部像《红月亮》这样涉足这么深,参与时间这么长,耗费心血这么多。但我认为是值得的,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因为我也曾是知识青年,因为我们搞了一部好作品。尤其与卢玉波的合作使我受益匪浅,他极高的艺术天分,破釜沉舟的勇气,一往无前攻坚克难的韧劲,确实令我钦佩,自愧不如。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我相信卢玉波今后的艺术道路会越走越宽阔,一定会拍出更多更好的电影作品。

影片里的红月亮代表着纯真的爱情与友情,而电影《红月亮》则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寄托着无数人的希望。但愿红月亮越升越高,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附:电影《红月亮》观感

1、主题:整部影片较好的展示和体现了主题。

2、故事:整个故事完整、流畅,朴实无华。

3、表演:每个演员都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较好塑造了人物。王珍晶令人刮目相看,很好的完成了静茹和明静的塑造。黄立业中年戏稍差,但年轻时不错。冉易居不显山露水,较准确的把握了王麦耕这个人物。有些小配角,如武装部长、女干部等,出场很少,但很有特色。最值得表扬的是菊香,较好的把握了人物前后思想感情变化和形象处理,作为一个初登屏幕的演员来说,难能可贵。

4、细节:有些场次的细节处理的很丰满,很细腻,很到位。尤其是静茹深夜探问麦耕,深情的抚摸,含泪的拥抱,无情胜有声,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5、语言:台词语言精练、准确、到位,不拖泥带水,没有废话,特别是纪光明和王麦耕最后见面时的台词处理,言简意骇,恰如其分,感人至深,堪称经典。

6、音乐:优美动听,清新自然,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透露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有些音乐段落很好的渲染了气氛,如静茹夜探麦耕一场。特别是主题歌,虽然丹丹的演唱技巧,感情处理略显不足,但对于渲染主题,烘托气氛,塑造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画面:虽然有特色的镜头和画面不多,但基本上完成了任务。

澜沧山歌老歌大全(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一代知青的芳华)(3)

展示人性光辉的《红月亮》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张麒祥/文

人性是什么?是善良、是包容,是助人,是忍辱负重,古今中外皆如此。作为描写知青生活的影片《红月亮》在表现人性的光辉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电影《红月亮》以倒叙回忆的手法构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故事片头是一场梦境,梦境中一个穿军装的年轻军人走进了一间破旧的房间,醒来时是中年的纪光明的脸,他梦境醒来很快恢复了平静。导演在这个地方暗示了纪光明一直在重复做的一个梦,这个梦伴随他进入中年,他对那个破旧的房间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纪光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的身份回到了他阔别多年下乡插队的月亮村,考察山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当一个酷似自己当年插队时的女友的女儿送来当地的山歌资料开始,纪光明的记忆慢慢展开,当年插队时的一幕幕映出在脑海了。

在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影片主人公王麦耕作为本县知青,也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在繁重的劳动和搜集当地山歌中,暗暗喜欢上了大城市来的知青徐静茹,而徐静茹此时已经喜欢上了同来插队的知青纪光明。他们三人在劳动中,在搜集山歌中,结下了深深的友谊。随着干部政策的落实,纪光明父亲被解放了,不久光明也参军了,临走时纪光明对王麦耕说:“好兄弟,帮我照顾好徐静茹,我回来时希望看到她好好的。”王麦耕爽快答应了,为了这个誓言,王麦耕竟然用了自己的一生为代价。然而纪光明刚走不久,厄运便来临了。徐静茹遭人强奸后怀孕,准备寻短见,王麦耕解救了她。未婚先孕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为了维护徐静茹的名声,王麦耕主动提出和她结婚(形式上的),却违背了当初纪光明走时他答应的诺言,从此背上了黑锅。当徐静茹生下女儿后,王麦耕又主动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为照顾静茹及孩子,他把自己回城工作的调令撕了。不要忘记,回城,这在当时是所有知青梦寐以求的。当孩子五六岁时,徐静茹不堪生活重负,含恨而去。临死前把孩子托付给王麦耕,为了她的遗愿,王麦耕没再婚娶,独自抚养一个不是他亲生的孩子并相依为命。当纪光明明白了这一切,知道搜集整理山歌工作的人就是王麦耕,当他再次见到那个曾在一起劳动、生活的伙伴时,王麦耕也已被残酷的现实压垮,风雨冬夏十数年含辛茹苦,一个坚强的汉子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影片至此戛然而止,但在灾难中,在困苦中表现的善良、包容、乐观、助人、忍辱负重,大写的“人”的形象和盘托出,光彩艳丽。人性的光辉也从大山深处,峡谷底中,从破旧的老房子里升起,越升越高,幻化成一轮红红的月亮,灿烂着人生的天空。

影片的语言,简洁、富有内涵,极具感染力。如片尾,当纪光明再次见到王麦耕时,两人紧握着手,泪流满面,相互望着。纪光明说:“我叫纪光明,是城市知青。”王麦耕哽咽着:“我叫王麦耕,本县知情”。语言虽然极其“简朴”却表达了历经千辛、岁月沧桑,两颗心仍然当初的纯真无邪,也只有这两句话才能贴切地表达他们真实的情感。

影片最后,以纪光明站在山口上的一段道白结束,把本片的思想主题升华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原本以为,是他们两个人没有走出这道命运之门,今天我才发现,一直没有走出这道门的,原来是我。”经历了生死聚散,纪光明看到并懂得,在困苦中相濡以沫,互相关心,为他人固守着诺言,这才是人间的大爱。

苦难已经过去,知青以及知青生活也已成为历史。但知青一代人的崇高的理想所产生的人性的光辉却永远不会褪色,知青精神永放光芒,还将给我们永恒的滋养,鼓舞着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这,才是影片《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给我们的启迪。

澜沧山歌老歌大全(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一代知青的芳华)(4)

一部《红月亮》,四年辛酸泪

主题歌演唱者 曾令丹/文

终于等来了《红月亮》内部观影的日子,我好想痛痛快快大哭一场,四年了,整整四年,这四年我们主创团队历尽沧桑,饱经煎熬,在所有人都认为我们不可能完成的时候,我们居然完成了。

2013年6月,我应聘进入重庆素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助理一职,开始了我的影视生涯,董事长卢玉波也是一个跟我一样从未介入影视完全不懂影视的人。公司新租了1300平方场地,耗资近100万装修文化中心及办公场所。公司2012年就开始积极筹备一部知青题材的电影《红月亮》,在和重庆多家影视公司洽谈后,由于知青题材是当前影视界都不看好的题材,没人愿意投资,最后,卢总毅然决定自己投资独资拍摄这部知青电影。《红月亮》的原创编剧何维嘉、王茂久老师开始对剧本反复修改,后来加盟的编剧王云峰对剧本提出许多意见,三位知青编剧又开始了新一轮修改。2014年2月《红月亮》聘请导演组建拍摄队伍,在重庆南川隆重开机,5月完成了全部剪辑。但是,董事长卢玉波看完成片后非常失望,认为不是他原来理想中的作品,决定放弃这个版本,重新拍摄《红月亮》,他的这个决定直接把我们带进了痛苦而漫长的黑夜。

从2012年开始,公司就没有一分钱的进账,一部完整的片子彻底放弃,就意味着这两年公司的所有运营费用全部打了水漂,公司的所有人员及卢总的亲属们都劝他别这样做,但是他丝毫不听,坚持重拍。他的理念是:不管在什么时候,公司决不推出烂片欺骗观众!就他这句话我也做了一个与公司共进退的决定。

2014年6月,公司资金开始紧张,艺术中心的场地和办公场所的房租开始拖欠,公司也开始裁员。卢总在这时才开始仔细研究剧本,觉得原剧本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在尊重原创的原则下他开始重新写剧本,埋头两个月时间,终于完成了剧本改编。在前三位编剧的一致认可下,我们开始了重拍计划。

2014年9月,重拍队伍组建起来了,卢总决定自己担任导演,这次组建的队伍最后因为资金没有到位而终结。

我们开始四处筹集资金,找同行被同行拒绝,找企业被企业否定,找景区被景区退回。队伍最后只剩下三个人,卢总、冉宜居(男一号王麦耕的扮演者)及我(我是主题歌《红月亮》的演唱者兼演员副导演,另在剧中饰演张嫂)。我们每天都满怀希望出门,满怀失望回家。那段日子过得艰难,公司房租拖欠一年多,大门被出租老板锁了,公司回不去了,就在公园或者朋友的场所开会办公,经费也没了,但是我们没有半点灰心。卢总卖了新车继续维持我们筹集资金费用,我们吃最便宜的快餐,住最便宜的旅店,所有的亲戚朋友开始怀疑我们所做的一切,对我们失望了。卢总是个理想主义者,对未来永远充满信心,面对数以百次的碰壁他还信心百倍。这样的人,我严重怀疑他的智商有问题,他在最低谷的时候说:“我们剩下的只有坚持了,所以只能坚持。”冉宜居也是个智商有问题的人,他就那么死心塌地的跟着卢总,还那么的坚定不移。有时候我也觉得我的智商也有问题,跟着这两个智商有问题的人一跟就几年。

2015年7月,我们的重拍计划快两年了,资金越来越紧张,卢总四处借钱,借得许多亲戚都翻脸了,这种只有借没有还的现象,估计谁都会翻脸。我们笑他“就是鬼身上揣两个钱都得绕道躲着他走。”我们选景跑了不下两万公里,在酉阳民歌王苏老师(《红月亮》中土家族歌王冉大爷的扮演者)的带领下来到了武陵山大山里的山羊村,卢总兴奋了,终于找到了最契合电影所需的景点。当地村民听说我们要在这里拍电影,都很热情的带我们去寻找各个景点。卢总决定扎在这里不走了,因为村长给我们提供了免费住宿的地方。我们又巧遇在山羊村作画的老知青许炳光老师,这个70多岁的知名老画家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插队的老知青。他听说是部知青题材的电影,二话不说直接回家拎上衣服、被子,就加入了我们的拍摄队伍。他陪我们翻山越岭寻找景点,一个个讲述他知青年代的故事。我们被这个儒雅、谦逊又非常热心的老人深深打动了,卢总说许炳光就是我们剧中的男主人翁王麦耕。许老师还带着我们和当地邻近的几个县文化部门接洽,希望能够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我们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送资料、拟方案、做宣传,和当地企业谈赞助,在这期间卢总回家抵押了房产搞贷款。这几个月里我们送方案、送资料又先后花去了10万元,在选景过程中卢总差一点点就摔下悬崖(由于过度劳累)。到了10月初,公司因拖欠房租,卢总被法院传走,我们的重拍计划又面临终止的局面,两年多时间跑八方筹集,也没有获得任何资金支持,我们无助的看着时间的流逝……

最后,幸好房租老板很宽容,卢总和房租老板达成庭外协议,场地被收回,我们公司没有了,欠下20万的钱款给予宽限过几月再还。卢总回来的那天,我们从大山里开车去县城接他,那天顺便和城里的企业商谈,谈得很晚。为了省钱,我们只能回到大山上的村里睡觉,那个山路很窄也很烂,晚上山里起了大雾,车灯射出去根本看不到路,卢总非常坚决的对我说:“我来开”,虽然只有三个字,可我和冉易居都能感受到他如兄长般的呵护。凌晨2点多,车很缓慢的走,我和冉宜居在车里睡着了。车子突然震动了,我们惊醒了,窗外什么都看不见,雾太大。卢总开门下车,我们也跟了下去看发生了什么事。下车后,我们三个人都惊呆了,我们的车轮就卡在悬崖边上……

10月下旬,终于有好消息传来,可以获得重庆市委宣传部资助资金20万元。那晚,我们开会决定重拍计划是继续还是放弃。制片主任建议:资金严重不足,草率拍摄会导致严重失误,我们应该继续寻找资金,推迟到明年再拍。听了这话,大家沉默了。沉默许久卢总最后说:“我们这样的队伍本来就不专业,圈里都知道我们曾经拍摄失败过一次,没有任何人会给我们投资的,我已经卖了车,抵押了房子,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再变卖了,如果推迟到明年拍摄,手里现有的钱也会耗尽,再也不可能拿出什么资金了,拍吧,下定决心,抓紧拍摄,请大家相信我”。最后,我们都同意了卢总的这个决定,我很清楚他这个决定是疯狂的。

是的,太疯狂了,我是同时监管资金的财务人员,最清楚资金的状况,所有的资金都在我手里,只有24万,卢总一直叫我保密。剧组人员要知道只有这点钱,估计一分钟不到人员就会跑得干干净净。宣传部的资助资金20万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到,就是到了,这点资金要拍一部电影?

一切都是那么疯狂,11月10日开机仪式那天,原本该来的赞助商一个都没来,城里流传着我们是骗子的谣言,我们原本谈好的一些资助和赞助商也全部中断了。由于床位不足,演职员们挤在在天寒地冻的大山里打地铺。更疯狂的是:卢总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影视拍摄的学习,就连别人的什么剧组都没有进过,却要担任导演;制片组人员也都是第一次接触电影,什么都不懂,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全懵了;就连我这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最后居然被任命为演员副导演;许多演员就连短视屏都没有拍过而直接担任了重要角色。央视特约编审、本电影编剧并兼艺术总监的王云峰老师看着这个队伍差点疯了,直接吼:“这是搞什么呢?你们想搞什么呢?真是疯了……”只有卢总镇定得有些厚颜无耻的说:“大家以后会因为参与这部电影的制作而感到光荣,我是要用这部电影去拿金鸡百花奖的……。”我在想,卢总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敢自吹自擂,不是疯了就是傻了,他要是不会武功的话,肯定会被大家一拥而上,揍个粉身碎骨的。

更疯狂的事在拍摄期间出现了,卢总一边导戏,一边改剧本,大幅度的改了几十场,把原来定好的场景、场次、剧情、台词改得全乱套了,统筹、美术、道具、化妆、演员也全都打乱了。全场原本就够乱的,导演这样一改,乱完了……。拍摄过程中,天天下雨,山上寒冷加重,全部演职人员全体都感冒了。由于当地的路没有硬化,路面被雨水浸泡,发电车翻了,所有的车都不敢动了。我们演员就拎着大包、小包,机组人员背扛摄影器材,天天奔走在雨中极度淋漓的小路上,每天天没亮,我们就出门了;深夜回来,一路灯火一路惊叫,不断有人摔跤。我也摔倒了,脚严重扭伤,不能行走,大家把我背回了住地。生活组人手不够,我拐着脚顶了上去,在伙房给剧组煮饭炒菜,女一号王真晶也摔伤腰,冉宜居也摔进了田里,紧接着的几天,灯光师摔伤了,现场指挥的卢总也两次摔进水沟,严重腰伤。但是,他爬了起来对大家说:“我们再苦,也没有当年在这里落户的知青们苦。”演职人员们以良好的职业操守,在大冬天这个深寒的大山里,坚守拍摄。演员们穿着单衣一次又一次的认真演绎着《红月亮》的故事,在极度混乱、极其艰苦的21天后,终于杀青了。在回城的车上,王云峰老师感叹:“这是我在电影行业30年来见过最乱、最荒唐的剧组,也是我30年来见过最艰苦最坚强的剧组,在许多年后会成为你们最宝贵的记忆,就是不知道最后拍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卢总意味深长的回头看着这支摄制队伍说:“我很清楚,我们拍出了一部关于人性光辉的电影。”

拍摄完成后,卢总又欠下了一笔摄制费用的巨债,还得继续四处借钱后期制作。两个月后,终于借了20万的高息到北京做后期……

现在总算熬到内部观影的日子,这部电影所经历的艰辛历历在目,这两年,我们背负骗子之名遭受的那些白眼、那些委屈、那些怀疑、还有那场夜雾中的差点摔下山崖全部丧命。我所有的感受只是作了一个很简单的阐述,我不太会用文字表达,这些经历已经在我心中刻下了深深烙印。今天,我要彻底的放纵痛哭任性流泪,我们真的做出了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我为电影里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电影外我们自己的故事泪流不止,这是我们自己亲手完成的电影啊,电影里那种崇高的圣洁的爱情、那样纯真的友情、那些震撼心灵的台词、精美的画面、绚丽的风光、悠扬动听的山歌等等,这一切的美,都是我们的亲历亲为,已经刻在了我们人生的历史的长卷中,永远不会褪色了。

澜沧山歌老歌大全(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一代知青的芳华)(5)

澜沧山歌老歌大全(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一代知青的芳华)(6)

澜沧山歌老歌大全(红月亮之武陵山歌一代知青的芳华)(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