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十大反面人物(此人绰号活阎罗)
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数百年来其读者和喜爱者数不胜数,这也催生了《水浒传》续作的诞生。说起《水浒传》的续书,有十余种之多,其中最著名当属《水浒后传》(作者为明末清初人士陈忱)。全书共四十回,今天我们先品读第一回。
情节简介:梁山好汉大聚义后,北破辽国,南征方腊,护国保民,却也折损了很多好汉,最终高俅、蔡京等奸臣又设计害死了宋江、卢俊义等人,除了武松断臂在杭州六合寺出家外,还剩下三十二位头领,分别是公孙胜、呼延灼、关胜、朱仝、李俊、李应、戴宗、燕青、朱武、黄信、孙立、孙新、阮小七、顾大嫂、樊瑞、蔡庆、童威、童猛、蒋敬、穆春、杨林、邹润、乐和、安道全、萧让、金大坚、皇甫端、杜兴、裴宣、柴进、凌振、宋清。其中阮小七(绰号活阎罗,梁山排行第三十一位)在征方腊后本被授予盖天军统制一职,但因为他在征方腊时穿了方腊的行头取笑作耍,被人诬告,因此剥夺了官职,依旧回石碣村打渔为生。一天,阮小七和同伴吃酒,讲起梁山泊的故事,于是第二天带了酒肉去山上祭奠,不料却被新任的济州通判撞见,原来那通判就是曾随陈太尉招安梁山的蔡京府中张干办,为人善于钻营,他谋取了官位后,便想到梁山巡游一番,看看能不能找到些财宝,抓些残党立功,不料遇到了阮小七,双方发生冲突,阮小七将张干办等打跑。之后张干办夜里领兵包围阮小七家,准备捉拿阮小七,却不想阮小七趁其不备将他杀死,其他人都散了。阮小七知道闯了祸,于是带老母逃走,不料半路上老母犯病,只好在一座庙中安歇,阮小七出去找火种,回来却发现老母失踪,阮小七心急如焚,碰巧此时庙中来了一个人。
(文联版《水浒后传》连环画中阮小七痛打张通判图片)
都头曰:在中国古典小说之林中,《水浒传》一书显得十分耀眼,除了其自身文字引人入胜外,还以版本繁多而著称。《水浒传》版本分繁本、简本两大系统,单论繁本,就有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种。目前市面上流行的120回本《水浒全传》,其情节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开头到大聚义,二是招安,三是征辽,四是征田虎,五是征王庆,六是征方腊及结局。70回本只包含第一部分,100回本包含一、二、三、六四部分。但从《水浒传》的版本演变来看,100回本要早于120回本和70回本。我们之前曾说过,《荡寇志》是70回本的续书,而《水浒后传》则是100回本的续书,因为在本回开头即写道:“即如梁山泊内一百八人,虽在绿林,都是心怀忠义、正直无私,皆为官私逼迫,势不得已,潜居水泊,却是替天行道,并不殃民。后来受了招安,遣他征伏大辽,剿除方腊,屡建功勋,亡身殉国。”可见陈忱是接续没有征田虎、王庆情节的100回本《水浒传》创作的《水浒后传》。搞清了《水浒后传》的“前传”,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看下此书的开篇第一回。
一、回目差异。
《水浒后传》主要有两大版本系统,两个系统的回目有较大区别。本回作为全书第一回,原作者陈忱所拟的回目是“阮统制感旧梁山泊,张别驾激变石碣村”。而蔡元放的评改本回目是“阮统制梁山感旧,张干办湖泊寻灾”。从表面上来看,蔡元放的回目要精简,用其自己的话说,就是“本传之回目提纲,尽皆工稳妥切,令读者于回内之事,一目了解。则本传之于前传,正如蔗浆炼蜜,不是狗尾续貂也。”虽然从字义上看二者和本回内容都比较贴合,但是原作者陈忱的题目看起来更具备小说的抒情性,因为小说是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而不是单单的概括就可以。对比回目的上句,二者并无太大区别,区别主要出现在下句。原作回目是写“张别驾”,而蔡元放改为“张干办”。所谓“别驾”,全称是别驾从事史,是汉代开始设置的官名,后在历代发展中废置不用。由于别驾是刺史的佐官,和后世辅佐州官的通判一职很相似,所以人们用别驾作为通判之习称。本回中的张干办因为是济州通判,所以陈忱称呼他为张别驾是没有问题的。而张干办是《水浒传》中即出现的人物,小说中为了让读者熟悉,也是用张干办的称呼,而不是张通判,蔡元放就是基于这一点仍用张干办的称呼,因此在称呼上,陈忱和蔡元放的写法都没有问题。主要的差异出现后面的部分,陈忱写作“激变石碣村”,蔡元放写作“湖泊寻灾”,蔡元放自己在《水浒后传论略》中就写道:“本传既名《水浒后传》,则传中之事,自应从前传生来,但前传叙过之事,既不应重赘,则本传之事,又从何处生根?作者因想前传,原是从石碣村起手,而受天文回,又用石碣作结束,则本传何不仍在此处生根?……”所以从创作命意来看,“激变石碣村”要比“湖泊寻灾”更为贴切,也更适合作为开篇第一回的回目,因为正是“激变”引出了梁山剩余好汉再次做出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壮举,要比普普通通的“寻灾”要更有气势和针对性,也更契合原著“乱自上作”的思想基调。因此单论本回回目,原作者陈忱的要更好一些。
二、正文修改。
蔡元放评改本与陈忱原本在正文文字上多有出入,我们可以通过本回中的一个例子来具体看一下(笔者按:【】内为蔡元放评改本改动的地方):
“其中虽多经济大臣,韬钤勇将,弃置勿用【却都弃置不用】,无由展其长技,后来国势将倾,也就无可奈何了【虽有几个能人,也就不能挽回了】。且如教主道君徽宗皇帝,天资高朗,性地聪明,诗词歌赋,诸子百家,无所不能,无所不晓。若朝中有强干【忠直】的臣宰,赤心谏导,要做个尧舜之君,却也不难。谁知他用着【他却偏用】蔡京为相,引进了一班小人。……”
此段是本回开篇阐述北宋灭亡原因的一段评论文字,从修改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蔡元放用了两个“却”字,加强了对宋徽宗亲佞远贤做法不满的语气。加入了“虽有几个能人”一句,更贴合事实,因为北宋末有能力的贤臣确实不少。“忠直”二字代替“强干”,感情色彩更加强烈,与下面的“赤心”能更好地相对应。因此从修改情况看,蔡元放的改动使文本感情更加真挚,语句更为通顺和周密,弥补了陈忱原作的诸多不足,这也正是后来蔡元放评改本成为《水浒后传》流行本的原因之一。
三、情节设计。
《水浒后传》作为《水浒传》的续书,情节自然脱离不了前传。陈忱作为续作者,其创作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他能抓住《水浒传》中的一些可发挥的情节并加以合理想象,使读者看起来后传和前传像是连在一起的,没有那么多“违和感”。本回中的张干办就是这样。张干办此人出场于《水浒传》第75回“活阎罗倒船偷御酒,黑旋风扯诏骂钦差”,当时朝廷第一次招安梁山,派太尉陈宗善前去,蔡京、高俅知道后,分别派了亲信张干办、李虞侯跟着去,其实就是搅局的,果不其然,到了梁山,张干办、李虞侯作威作福,惹得梁山好汉不满,身为水军头领的阮小七干脆把朝廷的御酒喝了,换成了一般的村酒,再加上之后朝廷诏书心意不诚,最终众好汉发作起来,幸亏宋江、卢俊义维持,才让张干办等下山,作者还专门在文中骂张干办、李虞侯两个“这两个男女,不知身已多大,装煞臭幺”。可见张干办在原著就是一个纯反派的角色,也因为那次,阮小七和张干办算是有了交集。陈忱正是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把阮小七和张干办的矛盾移植到后传的开头,这样一来,观众既不觉得陌生,又会觉得很合情理,做到一箭双雕。正如蔡元放在评论中说的那样“况阮氏三雄之中,小七现在,近在山坡脚下,故作感旧而上山祭奠,引出张干办巡察生出事来,便是因风吹火,用力不多。由此而逐渐生去,便令读者只觉仍是旧人旧事,并非无端矣。最得倚山立柱,宿海通河之妙。”
可能有读者要问,后传既然是从前传李俊到海外为暹罗国王一句衍生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从李俊开始写,而是从阮小七开始?关于这个问题,陈忱和蔡元放都有解答。蔡元放认为“既说李俊为暹罗国王,则李俊自是本传正生脚色。若开手即接前传,而写李俊入太湖,会赤须龙以至顿兵金鳌,然后写中国诸人往会,亦何尝不可?但李俊材具,颇甚平常,而手下辅佐,仅有童威、童猛与费保等四人,虽略有武艺,却并无一出色者,则何以便能夺得金鳌,制伏暹罗国主?”而原作者陈忱认为“三阮各具雄姿,而小七尤骏爽,岂肯槁项而没,故有张干办之衅,遂为《后传》之戎首。”所以综合来看,把阮小七作为开头人物来写,一是因为情节架构设计的需要,二是可以有效利用原著中的素材,于此亦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