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显祖什么意思(墓碑上的故显)
中国传统语境里,对家庭、宗族和先辈都极为尊重,精经由儒家文化体系熏陶出的道德伦理观,也处处深入到日常生活中,面对长辈,无论是丧葬大是还是衣食住行,都要事事恭谨。这一传统甚至延续到死后的墓碑上,所以从中国古代传承下来墓碑所刻文字可谓深有讲究。
且先看皇室贵胄长长的一串称号,如“圣祖”“圣母”一类庄严伟正的称呼,又如“文成武德”一类的称颂,可都是要一字不改,长篇累牍镌刻上去的。到了大臣家里,长辈死后也要根据统治者所赐谥号来镌刻墓碑、牌位。这些礼节性的坚持,可以说是一种封建社会的特色。
普通百姓家里甚至都会受到影响。一直到民国近代,仍有“先考”“先妣”等较为生僻的字眼出现,精通文墨,明白古人传统的饱学之士或许习以为常,但现代年轻人大多看着这些,就不明就里了。论及“故、显、考、妣”这些字词究竟什么意思,又从何而来,还要从丧葬文化的源头开始说起。
入土为安,坟墓起源在封建社会最初,人们并未形成如后世那样完美的礼乐制度,墓葬也并非皇帝祭祀一般的家国大事,故而受到的关注远不如其余事务。此时社会风气普遍为“墓而不坟”,墓葬即铲平土堆,对于去世之人的遗体仅仅是入土埋葬,不会留下任何地面痕迹,也不会再回来祭拜。
到了商周朝代,礼教兴起,统治者深以道德为先,开始重视起身后事,不仅开追封先河,也考虑了不同身份墓葬礼制的差别。作为后人须得去先人墓前祭拜,除了“坟”为土包外,立墓碑也是方便后人寻找祭拜之处,于是能够长久留存的石刻墓碑就应运而生,普通人家则依然无钱立石碑,仅仅使用木牌或仍旧“墓而不坟”。
随后,墓葬文化不断被后人删改增益,到了汉朝,王公贵族不同品级人士的墓葬已经截然不同,石刻墓碑也随之演变出更复杂的形状,加上了花纹、材质上的要求。于是从此衍生出一系列“坟墓”之说。古代有雅词曰“冢”,意为高官达贵的坟墓,多用于书面记载;有敬词曰“陵”,专用于帝王墓葬的称谓。
从高级到低级,从雅致到俗称,依次约有“陵、林、墓、冢、坟、茔”一系列用语,依靠不同用字的表述,就此把身份在丧葬之事上也区别开来。后人查询史书,很容易从中领会到书写者的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我们的丧葬文化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而尸体腐烂需要的时间长,基本上后人不可能再采用坟墓土葬或是立碑的方式来处理身后事。故而在火葬兴起的如今,“不墓不坟”成为了新方法,而供奉一个牌位或者照片骨灰格,也成了当代祭祀长辈的新方式。坟墓碑刻这回事,也只有在尚未开化的落后农村地区,才能偶有一见。
碑刻用词极有讲究
在后世火葬的影响下,大部分墓葬文化从日常生活中消失,却依然有部分根深蒂固的传统没有被打破,例如对先人的称呼和墓碑、牌位上的遣词用语。
如今在乡下依然可以瞥见,墓碑上刻着如“考贞义颜公”、“妣德惠叶氏”等古风韵十足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代表什么意思呢?
“故”是最常用于墓葬的字眼,字面意思,故即故去,指的是家中已过世之人长眠于此,不分辈分,立碑之人的身份也不影响,多可以和其他词语混用出现如“故先考”“故先妣”之类的搭配。
“先”和“显”则读音略同,但意义相差巨大,其中“先”是对故去之人的普遍称呼,像红楼梦里的口语表述就多有用到,贾府作为讲究礼制的大户人家,言辞多文雅,出现“先珠大嫂子”之类的名称也不足为奇,意思就是亡故的表兄贾珠的嫂子了。
但“显”则不同,乃是用于尊称,一旦出现“显考”“显妣”则代表家中子弟有人混出了头,身份与平常人家不同,从而在立碑时为自己的长辈也增添几分光彩。
用“显”字限制颇多,家中若有死者父母尚在人世,或者立碑的人尚未有后代,就不可以使用。农村人家有时在父母故去后并没有马上立碑,而是等到抱孙子或者孙女以后立碑,正是出于这种限制,想为父母坟前增添几分尊贵。
“考”“妣”则更加明显些,出现这两个称谓,即代表立碑之人是墓主人的子女,“考”代表父亲,“妣”则是母亲,中国有成语曰“如丧考妣”描述一个人神情沮丧、面色灰白,就是说他像家中父母过世一样伤心。传统情况下,家中父母若同时过世,就会把“考妣”并列镌刻在墓碑和牌位上,古代以左为尊,男权社会一般默认父亲在左位,母亲位列于右。
少数墓碑并不会使用“考”、“妣”和“显”,就表示立碑之人不是死者子女、直系后代,如弟弟为兄长立碑,就简略使用“先兄”“亡兄”。
传统文化庄重肃穆自然,在经济起步腾飞、资源压力紧张,而社会迈步极大的如今,后事的处理已经不如以往那样耗时甚长、场面宏大。许多乡村顺应发展潮流,已经取消了送葬传统。人们很难再从礼乐制度中窥见中国人严谨重礼的品质,转而追求高效率和简洁的效果。
从古至今的丧葬制度,所留不多,去拜祭时,多数墓碑上都只留下一个光秃秃的名字,外加两寸的黑白照片,以表明身份。只有少数地区如香港、台湾,还保留着对死者悼念用词严格的标准。
在这些讲究到有些繁琐的“故、显、先、考、妣”之中,我们能窥见昔日祖先面对死亡时的郑重与肃穆,能够不由自主深入其中,似乎感受到了下笔镌刻时立碑之人强忍的悲痛,多么浓重的情感,最终也只封印在这些字眼后面,显得举重若轻。
礼乐制度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份财富,就是关于死亡的庄严,在那个还讲求墓葬礼制的年代,人们能为亲爱的家人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料理丧葬,沉重而繁琐的工作桩桩件件,体现出身为长子或是一家之主的艰辛,也显示一种破而后立的威严。这些忙碌足以使悲伤凝固,让后代投入到自己新的生活之中,如释重负。
结语
如今革故鼎新,推行火葬之后,繁琐的土葬躯壳已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剥离、消失,中国人继承了文化中的精华,在丧葬文化上,仍然通过文字的考究,把千百年宗族的火炬进行延续。血脉中留存的东西当然不止这些单薄字眼,但更重要的是,延续对亲人的重视,对死亡的庄严,对道德的敬重。“先妣”或是“令慈”这样的称呼,阴阳有隔,却都显得温柔严谨,显示出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内在的修养。
了解了解“先”和“显”的区别,“考”“妣”的内涵,不仅仅只是知道一个冷知识,也是知道了冷知识背后的精神价值。希望当代年轻人面对严重的文化断层和道德缺失感,能够回过头捡起还有用的祖宗宝藏。这或许也是牌位后面慈爱的目光,所能留下的最后一份神秘礼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