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能臣乱世枭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当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往往越是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对他们的评价越是很难在人们心中形成共识。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不应该是达成共识的观点和事物更方便传播吗?更有存在的基础吗?没错,在一个单一的体系里,越是统一的东西越是如此,比如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比如某个行业的流水线作业,这种思想的传播其实是一种线性传播,它不需要也不允许有更多的差异化,或者多面传播。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体系中,很长时间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线的,它的体系比较单一,偏向于线性传播,需要的是传承,所以很多历史印象容易脸谱化。
但是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更强了,各种信息渠道也更加丰沛了,再加上各种自媒体平台给他们提供了各抒己见的阵地,所以各种不同的声音无可避免地汇集到一起产生了猛烈的碰撞。因为人,没有条件和能力的人才会选择接受和顺从,有条件和能力的人往往首先会想到创新和说服!
造成多元化声音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因为认知差造成的,有些是因为个性化造成的,有些是因为立足点造成的,有些是因为深浅度造成的……
比如历史上广为人知的曹操,人们对他的评价就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说他是奸雄、枭雄、英雄的都有,说他大度、阴险、虚伪的也都有……在对曹操的历史评价之中,流传度和接受度最广的莫过于许劭评价他的那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了,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明晰而又深刻的认识!
若要真正读懂曹操这个人,一定要学会去梳理他的时代背景、家庭出身、社会条件、人物性格、人生经历和价值演变,否则,断章取义地就事论事,会很容易对曹操的认知形成片面化、虚拟化和表面化,从而看不全、看不清、看不透。
曹操生活的时代背景
历史其实就是一幕幕情景剧串联而成的,脱离历史背景去看待历史人物其实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所以,我们要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就首先要理解历史生活的时代背景。
大家都知道曹操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但是,为何光武中兴所建立的东汉为何分崩离析了呢?遍地狼烟究竟是为了什么?东汉末年大家你争我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不了解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很难给身处事物之中的人做评价的,我们必须对东汉末年的形势由前到后地进行一次梳理。
光武帝刘秀从一个没落的贵族青年通过几年的时间就莫名其妙地奋斗成了东汉的开国皇帝,这种成功速度超越了很多人的正常认知,所以有很多朋友称他为“位面之子”,用“穿越者”、“外星人”的未知光环来掩盖他的超乎寻常。但其实开朝立国这种事哪有什么终南捷径,都是靠绝对实力。因为这种利益诱惑力实在太大,太多的人削尖脑袋都想往里面钻,你想靠投机取巧去获得最终的胜利?做梦都别想!因为你还没挨到边,就被其他人给掀翻了。
刘秀立国的本质逻辑是争取到了地方豪族的支持,用创业来打个比方,就是刘秀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开展了一个很好的项目,最后成为了行业霸主、霸道总裁,享受了万众的膜拜,这固然与其自身出色的商业嗅觉和创新能力息息相关,但是,一个超级大公司的诞生,没有背后的资本支撑是万万不行的,那些地方豪族其实就是东汉公司的支撑资本。
刘秀的融资渠道是怎么建立的,这个姑且不谈,但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这些豪族不惜一切代价支持刘秀去争霸天下,绝不仅仅是因为刘秀的个人魅力让他们无怨无悔、不计回报,东汉建立起来了,他们是极度渴望瓜分政治利益的。
由来都是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东汉建立之后,硝烟散尽,但是战斗却并没有结束。刘秀作为封建帝王,尽可能独掌大权是他的本性,也是他的本职,但是,他也深知那些为了东汉江山出生入死的地方豪族不是好惹的,要是让他们竹篮打水一场空,恐怕他们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只能默默承认他们的既得利益。这实际上就形成了汉初皇权和军功集团共治天下的局面了。
权力游戏之中往往是“一山不容二虎”,东汉从刘秀开始,就通过联姻的方式企图慢慢分化和拉拢那些豪族,从而实现敌消我长的目的。这一招有没有用呢?其实还是有用的,很简单逻辑,从对方阵营拉一个人到我方阵营,这总是有意义的吧!
但是,这种招术的缺陷也很明显。第一,被拉拢的豪族联姻之后,他们的政治资本就更雄厚了,他们将成为豪族中的豪族,容易形成难以制裁的大老虎;第二,人心隔肚皮,你永远无法保证你拉进队伍的人对你绝对忠心,你很容易养虎为患;第三,你既然要养老虎,你就得保证你自己和你的接班人都有打虎的能力。
结果,东汉的皇族出问题就出在第三点上,东汉的皇帝很多都是短命皇帝,这就导致东汉的政治体系漏洞百出。首先,权力游戏讲究的是服强不服弱,你做父亲的屁股刚坐稳,就上西天极乐世界了,紧接着,你家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登基,你能指望那些如狼似虎的大臣对一个小屁孩俯首帖耳?其次,权力的威望和自信,都是要靠积累的,你这频繁地换领导人,换上来的还是话都说不全的孩子,你还扯什么皇帝的威望和自信?你每天都得祈祷,别人不把你赶下台就阿弥陀佛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走得早,母亲就得操碎了心!东汉那些年轻的皇太后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坐稳皇位,能干一点的,把自己逼成了女汉子,亲自操刀上阵,但是,古代这样的女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女子由于自身的能力和背后的实力有限,只能选择请人帮忙镇场子。同样是找人帮忙,那必须是娘家人最信得过的。所以,东汉最出名的外戚集团就这样形成了。
外戚集团权倾朝野之后,开始有点搂不住了,嚣张跋扈、只手遮天那简直就是标配行为。这让皇室的人既感到失望又感到不安,看来自家亲戚很多时候也靠不住!所以,皇室又得找一帮人来抗衡外戚集团,想来想去,只有自己的身边人才靠得住,皇帝和太后身边什么人最多?宦官最多!所以,东汉的朝局之中又冒出了一股新势力——宦官集团。
这两个势力集团在你死我活之中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形成东汉一朝最显性的一条权力主线——戚宦之争!东风吹、战鼓擂,这两家展开了上百年的擂台对决,并默契地联合把其他所有妄图登上擂台的选手全部打趴在地上。
这世界,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斗得不亦乐乎,心里爽歪歪,但是,那些被活生生剥夺了参赛资格的人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若是一般的吃瓜群众也就罢了,因为他们知道直接即使有机会上台,也没有挑战成功的可能性。最忿忿不平的就是原本有资格、有实力的人,他们心里一直都只有六个字:凭什么?等着瞧!
这些人主要就是东汉初年被筛选下来的豪族,他们逐渐丧失了参与国事的话语权,就潜心治理家事,相当于闭关修炼,日积月累之后,逐渐变成了家学渊源的门阀,他们自成一派,我们将之称为士族集团。
士族集团在东汉策划了好几次挑战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行动都没有取得成功,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比较典型的就有“党锢之祸”。
但是,士族集团是不会轻易屈服的,他们暂时消停下来,在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夹缝之中求生存,时而依附外戚集团,时而依附宦官集团,静待时机。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到了东汉末年,外戚何进和宦官“十常侍”登场了,并在士族集团的牵引之下同归于尽了。于是,皇权之下,一片真空,这一片由袁绍大导演策划出来的自由市场按理说应该由袁绍和他背后的士族集团来填补,但是因缘际会进了京城的董卓却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地方军阀,他可不和你讲什么客气,也不愿和你讲什么因果,他信奉的是“先来先得”、“拽到手里的就是自己的”,他成了横空出世的吃霸王餐的人了。
所以,董卓进京之后,自封为丞相,独揽大权,然后主动示好,封了不少士族集团的人为官,希望大家和他和平共处,共建美好家园,结果大家都不搭理他,就不爱和他玩,袁绍、袁术、曹操等青年才俊都急急忙忙溜回家乡了。你想想,人家天天给树天天施肥浇水,好不容易等到果子成熟了,你一个大老粗突然跑过来把果子摘了,一边吧唧一边说:“你说巧不巧,你看我刚一进城就有果子吃!”人家脸都气绿了,还会跟你玩?
袁绍等人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号召天下人,实际上也就是号召自己人,都来讨伐董卓这个莽夫。理由很充足,首先董卓确实不讲武德;其次董卓胆子太肥了,明目张胆地挟持老板。东汉末年的战火终于熊熊燃烧起来了。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看起来纷乱复杂,但其实根本性的矛盾就是士族集团在争夺政治权力上的起义。只不过,在皇权衰落的情况下,这样的乱局势必会衍生出很多变数,比如利用皇权威望来完成草创的刘备集团、比如割地称王、偏安一隅的孙权集团、比如颍川荀氏、弘农杨氏的保皇士族、比如诸葛亮、庞统等传统士人……而我们所熟知的曹操则属于“我想走的路没走成,我就自己挖一条路,你们都得跟我走”的典型代表。
曹操的家庭背景
了解了曹操的时代背景,还得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因为时代烙印和家庭烙印是很多人都难摆脱的,这些烙印不光烙在他们的身上,更烙在他们的心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个性和选择、信仰和行为。那么,曹操究竟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中,他的身世对他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话说桓帝时期,有黄星现于楚、宋分野之处,也就是今天的苏北地区。于是有一个叫殷馗的风水师说:“五十年后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殷馗的话在几十年后被印证了,因为他所说的地方就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他所说的人就是曹操。
曹操于公元155年出生于一个高官家庭,妥妥的富贵公子,在常人眼里,这几辈子都修不来的福分。但是,曹操的身世却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完美,他的局限性就在于他在名义上是一个宦官的后代。
出身,这玩意就是一张一生下来就贴在你身上的标签,它会把你祖辈、父辈的因果、恩怨、得失全部捆绑到你身上,你继承了宦官留下的财产,也得承受人们对宦官的鄙视。你别想着光拣好的来继承,坏的东西你也得一肩挑了,得到和付出、回报和责任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曹操的父亲曹嵩因为认了大宦官曹腾做干爹而直步青云,后来还承袭了曹腾的费亭侯爵位,又靠着花费巨资买官当到了三公中的太尉。
到了曹操出生时,老曹家无疑是达到了人生巅峰、风光无限呀!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东西,老曹家的风光却缺少底蕴,并不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就像很多暴发户一样,人家当面叫他大老板,背后就骂他太土鳖。
祖上的出身不太光彩,让曹操身上多绑了一根绳索。他说:“我爸是高官”,人家说:“你是太监后代”;他说:“我家有花不完的钱”,人家说:“你是太监后代”;他说:“我文武双全,多才多艺”,人家说:“你是太监后代”……总之,别人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就用“你是太监后代”怼得你十分受伤、十分自卑。
所以,我们做人,不能因为张家的闺女长得漂亮但是不会伺候人,李家的闺女虽然长得不好但是厨艺好,就老想着在张家睡觉在李家吃饭的好事。你娶张家的闺女,享受了她的漂亮就得忍受她的不能干;你娶了李家闺女,享受了她的能干,就要接受她容貌上的平凡。
曹操虽然对自己的出身有很大的遗憾,但是他的家族给他带来的影响还是利远大于弊的。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前两代为他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更主要在于他的干爷爷以超越一般宦官的觉悟与智慧,为曹家种下了一颗善因,让曹嵩和曹操父子享受了源源不断的善果。
本来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和士族集团就是死敌。若是按照正常的逻辑,曹腾得宠于顺帝,掌权三十多年,历事四帝,必定会结下难解之仇。然后等到曹腾去世后,士族集团得势之后,又会疯狂地报复他的后代。但是,曹腾却以自身的豁达化解了这个死结。
他掌权的时候,不光不对士族集团伺机打压,还能十分有气度对士族集团以德报怨。比如曹腾就先后无私地举荐了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凉州三明的张奂等众多士族人才。又比如东汉晚期的名臣种皓因为阶级矛盾,多次向曹腾开炮过,要是换作其他人,估计种皓死十次也不够看的。但是曹腾并没有趁机报复,反而经常实事求是地在皇帝面前为其美言。以至于后来位列三公的种皓也不得不由衷地感慨,我墙都不服就服曹腾,他说:“今身为公,乃曹常侍力焉”。
曹腾的与人为善,得到的最直接的回应就是,当他去世时,全社会都陷入了哀思(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间接的回报就是士族集团会尝试去接纳他的后人,不会针锋相对地针对他们。打个比方,你对我有恩,你家儿子调戏了我家闺女,只要不是太过分我就会息事宁人;要是你跟我有仇,你儿子哪怕是偷看我闺女一眼,我也会骂你儿子是臭流氓,会想方设法把你儿子的名声搞臭。
所以,士族集团虽然看不起认太监做干爹的曹嵩,但在曹嵩的仕途发展上,也并没有怎么为难他,使得他最终能花钱位列三公。
曹操在祖辈和父辈的积累下,拥有一个高于常人的起点,从小就可以和一些高干子弟呆在一起,学习普通学不了的知识和技能,见识到寻常人见不到的世面。但是,他干爷爷的宦官身份依然给他留下了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真正的贵族子弟是看不上他的。
所以,历史上牛得一塌糊涂的曹操从小却是一败涂地的袁绍的小跟班,他叫了袁绍几十年的大哥,袁绍却一直没有把他当真正的小弟看,讨伐董卓的时候,直接让他去当了炮灰。而且,曹操打光所有人马后,袁绍连象征性的安慰和补给都懒得给曹操!用当下的话来说,袁绍代表士族圈子,曹操一直都没入圈。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曹操曾经为融入士族集团付出了多少代价,就决定了他后来内心里对士族集团有多厌恶。曹操崛起之后,把那些不肯为己所用的名人名士基本上都杀了,陈宫、孔融、祢衡、杨修、荀彧……无一例外。
为什么曹操拼了老命也想得到士族集团的认可呢?这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了,但简而言之,这是阶级属性决定的,士族集团在历史长河的沉淀后,成为资源和文化浓度极高的一个阶级,他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无法替代和难以消亡的优越感。这在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圈子文化。
曹操的家世已经算得上相当优越了,但是在士族集团深厚的底蕴面前,他依然充满自卑感。一个人面对另外一个人感到自卑时,通常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接近、复制他的优越。所以曹操最初的人生理想就是成为士族集团的一份子。所以他心甘情愿跟着袁绍混,还不惜杖杀大宦官蹇硕的叔叔来讨好士族集团,后来还不惜赌上身家性命去为反革命窦武击鼓鸣冤……曹操年轻时候的所有政治操作几乎都是针对宦官集团的,他这么做就是坚决要和宦官集团划清界限,他要洗清自己身上宦官后代的痕迹,向士族集团示好。
曹操为融入士族集团做了这么多究竟有没有用呢?还是有的,比如他的官场入门券——举孝廉,就是司马懿的老爷子司马防给举荐的;比如士族集团的专属游戏——人物评价榜,他就上榜了,许劭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比如原来正眼都不瞧他的士族集团,慢慢把他列入投资考察对象,荀彧最后就选择投资他了。
只不过,士族集团导演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大戏之中,袁绍过于冰冷的态度让曹操逐渐意识到了,他永远不可能真正被士族集团所接纳,嫡出和庶出它就是有无可消除的区别。
爱极生恨,充满不甘和愤怒的曹操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既然你们的游戏不让我参与,那我就推翻你的游戏规则,制定我的游戏规则,你们统统跟着我来玩游戏。
后期的曹操其实是一个充满对抗精神的人,他联合寒门有识之士,拉拢士族可用之人,对抗着约定俗成的政治传统。谁说皇帝是上天选定的?谁说相权要集中在士族集团手里?谁说士族门阀就一定可以高高在上?
通过上述的阐述,大家不难发现,曹操的性格养成是基于他的出身为原点的,一步一步被刺激成的,他的多疑、多情、果决、霸道无不与他的早期经历有关。若曹操是生在一个无需去洗白自己的名门望族,我想,我们大概率是看不到历史上那个睥睨天下、唯我独尊的曹操了。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是何意?
有了前面两个方面的映衬和剖析,相信此时曹操的形象在大家心目中会更立体一点了。但是,要真正把握准对曹操的解读,一定要充分许劭对他的这句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其实很简单,但是背后的逻辑辩证却是相当有学问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你能甘心为我所用,助我创一番伟业,你无疑就是我最好的得力干将;若是你心怀野心,不能为我所用,跟我作对,那你绝对是我最大的对手,会产生极大的阻力和破坏力。
这句话很明显是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说的,若曹操能心甘情愿为皇权服务,则能成为治世之能臣,若是走了与社会主流分道扬镳的路,曹操则会成为搅动风云的枭雄。
不能不说,许劭的眼光很毒辣,寥寥数字,把曹操身上的不确定性和极强的战斗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对曹操的一生高度精准的预判。
曹操若真能被袁绍所接纳,凭借袁绍的优势资源和曹操的过人能力,强强联手,相信东汉末年的纷争会减少许多,历史或许将更快地进入到晋朝的门阀政治时代。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英雄和英雄之间不只有惺惺相惜,有时候还会有水火不容,袁绍和曹操之间的相互排斥其实就充满着互相忌惮和互相尊重。
这好比一个出身优越的青年才俊开发了一个好的项目,恰恰有一个与自己旗鼓相当甚至略胜一筹的寒门才子想跟他共同拓展这个项目,他一般都会选择拒绝。因为人在顺境的时候,看问题往往会偏向于看风险,而在逆境的时候,却格外关注收益。袁绍觉得他不需要曹操的辅助也能成功,曹操的加入只会稀释自己的收益,这是风险大于收益的选择。曹操觉得混入士族集团是最佳成功之路,尽管要委曲求全,但是收益大于风险。
两种不同阶层的思维模式注定袁绍和曹操是一山不容二虎的。这种逻辑也注定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在一个有稳定收益的企业很难大展拳脚。
但是,曹操也是一个狠角色,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既然你们不接纳我,我就另辟蹊径来与你争夺天下,不能做朋友,咱就做一决雌雄的对手吧,看看谁比谁更牛。
曹操回到老家,利用家族资源招兵买马,算是重新走上了一条创业之路了,联合创业和就业的路都走不通,咱就自己创业,没啥大不了的。
事实证明,曹操确实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人才,他的草创公司不断地吸引人才、扩大规模,然后通过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最后成为了垄断整个北方的行业霸主。
因为曾经被资本拒之门外,所以曹操对所谓的垄断资本是深恶痛绝的,他想建立新的市场秩序,摆脱资本对市场的控制。如果非要对市场有控制,那么他就得是最大的控制。但是,又有多少企业可以摆脱资本的控制呢?又有多少企业摆脱幕后资本之后能长期存活呢?
曹操逐渐露出了獠牙,也逐渐引起了曾被他融资进来的士族集团的警觉,祢衡这样的狂徒开始骂他、陈宫这样的烈士宁愿死也不为他卖命、杨修这样的滑头每天就是耍点小聪明摸鱼或者对着干、徐庶那样的忠厚人用一言不发来明哲保身、孔融则三不三含沙射影地给他上眼药,恶心一下他、荀彧这样的王佐之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养虎为患了……但是,曹操虽千万人吾往矣,权力游戏不只是你们士族集团可以玩的,不好玩的都给我出局!
曹操对士族集团一辈子既充满憎恨,又充满恐惧,所以他一辈子也没有迈出篡位的那一步,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尽管他是真的想给寒门士子敞开一扇政治大门,建立一个属于他曹操的理想国,奈何破壁之难难于上青天。
他的儿子曹丕倒是壮起胆子往前猛踩了一步,却最终被老奸巨猾的司马家族窃取了全部成果,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权力游戏,最终还是以士族集团大获全胜而告终。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其实道尽了许劭代表士族集团对曹操的肯定,同时也充分暴露了他们对曹操的担忧,能控制曹操,曹操就是他们最好的工具,若曹操摆脱了他们的控制,则会成为他们最大的敌人。这和“不能为我所用,必将斩草除根”的逻辑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而曹操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把这一句话诠释出了新的境界,那就是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自我,人,不一定非要在亦步亦趋中蝇营狗苟一生,男儿热血,自有战场,江山辽阔,处处可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