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如烹小鲜揭示哲学道理(小常识与大道理)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时代,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治大国如烹小鲜揭示哲学道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治大国如烹小鲜揭示哲学道理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时代,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等专栏后,2022年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
这一期的关键词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蕴含了深刻的为政道理
在中华文化经典中,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早有记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的《缘木求鱼》有言:“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这里的“尽心力而为之”,意思是说凭你的所作所为,去追求你所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努力尽心去做,必然后面会留下灾祸。在《左传·昭公十五年》中有记载:“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这里的“量力而行”,意思是说估量自己能力后去做能做到的事,没有能力做到就退出,有能力做到就行动。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凡事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这既是气魄,体现了努力拼搏的精神,也是科学,彰显了理性判断的价值。这既是生活之常识,也是为政之道理,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认识并付诸行动,才更有意义。无论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还是领导干部为政为民,无论是改革发展,还是干事创业,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力而为,尽心竭力,付出足够的心力,否则就难能成功,取得预期效果;但同时,也要尊重客观规律、量力而为,选择正确方向,科学方法,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否则就是盲目蛮干,会与目标设想背道而驰。
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道理运用于治国理政之中,要求既满怀气魄,也尊重科学,在量力的基础上更尽力、更尽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他说:“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可以说,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是相辅相成的,如车之双轮,两者的良性互动,才是最佳选择、最优组合,也才能实现最有效结果和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推进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也事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最多的就是民生改善方面,它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理念,又是政策行动,要求既要积极作为,又要踏实慎重,要科学理解、正确运用。
尤其是,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一些地方注重经济发展,轻视民生改善,抓经济是全力以赴,保障民生则缺少作为,甚至在解决基本民生问题上搞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把改善民生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予以重视,甚至还有人认为,把资源投向民生领域,会弱化经济增长投入,影响经济发展,或是将基本民生问题也推向市场,让市场机制来解决。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民生领域赤字严重、欠账过多。新时代,提出民生建设要尽力而为,就是要纠正以往的错误观念,改变消极、被动和无为的状况,是为了补上民生短板,真正落实发展是为了人民,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里的尽力而为,应当以相应资源为基础、为前提,不能画饼充饥、凭空许诺。于是,就需要量力而行,意味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确定改善民生的政策,根据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物质基础、可靠资源来实施民生政策。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把蛋糕分好,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
要说明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并非是有了经济实力才会尽力而为,如果认为量力而行决定尽力而为,那就过于简单化了。正确理解应当是: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中的“力”有着不同含义。尽力而为的“力”是指的是一种认识态度和行动决心,是解决问题要付出的努力、心力和魄力,它应当以科学评估需要解决民生问题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也即“财力”“物力”而形成的思想力、决策力和行动力。这种尽力而为的主观能动性会影响量力而行的“力”的类型、多少、大小,如果尽力而为是积极、科学、理性的,那么量力而行就会更为有力。就此而言,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条件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责任型政府,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有较大作为,这也是新时代的题中之义。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工作原则和方法
如果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为政智慧,从民生建设领域拓展至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会发现这八个字具有更为普遍性的认识论、实践论意义。也可认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领导干部的一种工作原则和方法论。在浙江工作期间,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就是他对实际工作的一贯要求。《之江新语》中他多次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开空头支票、盲目吊高胃口”。2021年10月《求是》杂志发表题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文章,其中就提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的一项重要原则。
同时,也要认识到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前者是态度、是责任,要求领导干部干事创业要勤勉尽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懈奋斗;要想尽办法、竭尽全力,要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后者是方法、是智慧,要求领导干部开展工作要务实理性,从实际出发,有多大力就使多大劲,不喊空口号、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要准确把握工作的尺度、力度,行稳步健,讲方法、有韧性,着眼大局,创造性解决问题。总结来说,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能够运用好这样的工作方法,那工作就能不断取得新成就,事业就能够不断前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