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艺术剧院简介(襄阳汉风华韵雅乐团)

叮咚泉水响长亭,复又马蹄纷杳声。9月25日晚19:30,襄城古治街汉风华韵,汇集二胡、高胡、三弦、扬琴、古筝等民乐艺术家,一场传统民乐雅集交流会正在进行。

襄阳艺术剧院简介(襄阳汉风华韵雅乐团)(1)

襄阳艺术剧院简介(襄阳汉风华韵雅乐团)(2)

活动一开场,在观众的注目下,雅乐团的演员们身着汉服,盘坐在舞台上,雅乐团成员们手捧形色各异的乐器。

襄阳汉风华韵雅乐团由雅音队、雅舞队、雅乐队组成,精心挑选出德才兼备的成员,以《诗经》为发端,以礼、乐、诗、书,通过诗、舞、乐的形式,展现我国古代厚重的汉风华礼,留住中华文明的魂魄与精神,传习并弘扬中华文明。

襄阳艺术剧院简介(襄阳汉风华韵雅乐团)(3)

襄阳艺术剧院简介(襄阳汉风华韵雅乐团)(4)

大学师生恋上礼乐文化

《礼记·乐记》中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起源于夏商时代的礼乐,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谈起礼乐,年轻人不免有些陌生,然而,襄阳就有这么一个乐团,有别与其他任何一个演出团体,他穿越数千年时空,以礼乐舞蹈、礼乐教育等形式弘扬这种古老的文化。

沐浴、焚香、品茗,在唐代乐器空鼓悠远、空灵的乐声中,以晨读开启一天的生活……和一些礼乐文化爱好者不同,这支在传统器乐领域独树一帜的乐团,全部由在校大学师生组成。

科班出身的专业背景,令雅乐团的演奏具备炉火纯青的精湛技艺,代表了年轻一代演绎家的最高水准,而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又让他们合作演奏的作品巧思层出,新鲜感十足,这在当今呼唤发扬与创新的民族乐坛显得十分可贵。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乐文化从祭祀文化中发展而来,也叫成人教育文化,这里的‘成人’,是指如何使你成为一个人。礼乐舞蹈舞出的正是礼乐文化的精髓,例如古人云:十三舞勺,成童舞象。古人十三岁舞勺,之所以称为勺,是因为早期盛水的容器是葫芦,外形似勺,而葫芦代表着包容、谦虚的人生态度。由此看来,古人的舞蹈不仅是一个个动作,背后蕴藏着个人的修养、道德水平、文化底蕴……”谈起礼乐文化与正在推广的礼乐舞蹈,穆兰滔滔不绝。

穆兰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在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任舞蹈老师多年。上大学时,穆兰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获得过“声乐、器乐、舞蹈、朗诵、书法”五项第一。

2003年到上海读研深造后,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郑慧慧的影响下,穆兰渐渐将自己的重心从舞蹈技巧转移到舞蹈研究上,也是从那时开始,她接触到了礼乐文化。

目前,乐团编排的节目以《诗经》中的经典篇目为主题,进行谱曲配乐,展示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

襄阳艺术剧院简介(襄阳汉风华韵雅乐团)(5)

襄阳艺术剧院简介(襄阳汉风华韵雅乐团)(6)

穿越千年时空 与礼仪诗乐对话

八月的襄阳,即使是一个没有骄阳炙烤的清晨,依然持续着高温天气,还好有打江面吹来的风,适时地缓解了不少湿热的烦闷。身着汉服的演员们早已将书卷、画卷、蒲团、古筝、面鼓等各自妥当安放于古城墙之上。

9点10分,在汉水之畔的临汉门,在这承载千年历史的厚重庄严的城门之上,演员们仰望苍天,端正身姿,静听主持人致辞并宣布仪式开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丹青水墨、挥毫泼墨中,以音韵悠长的咏唱为声,行云流水的古筝曲为和,雍容大气的庄重舞姿为托,在一揖手一挥袖之间再现中华五礼的厚重。汉风华韵雅乐团的演员们,将文、书、乐、舞结合起来,共同演绎出诗经中的经典篇目《鹿鸣》,展现出汉文化与汉水之畔的礼乐文明与典雅。

演出结束时,演员上台谢幕,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现场的数十名学生家长和观众一起见证了汉风华韵雅乐团精心组织的这一场结合时代特点,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有所创新的演出。不少观众不约而同地用“震撼”一词来表达内心强烈的感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伴随着悠远的吟唱,长发如瀑的舞者,迈着轻柔的步子,如同春天枝头的桃花仙子,翩然盛放在舞台中央。她,就是雅乐团的舞蹈演员郝奕婷。

作为爸爸妈妈的“掌上明明”,奕婷4岁就开始习舞,7岁半学习古筝,上学后又学习素描,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多才多艺的奕婷,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如今她又成为汉风华韵雅乐团的舞者,在雅文化的滋养下越发知书达理、温柔敦厚。

特别是在几年前,接触雅乐之后,雅乐集诗、乐、舞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深深地吸引了奕婷。会弹奏又善舞蹈的奕婷,毫不犹豫地加入雅乐团担任双料演员。在这里,她深厚的文化积淀及艺术修养,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她,仿佛是为雅乐而生的精灵。

在台上璀璨如桃花的奕婷,在台下也如桃花之静美。言谈之间,奕婷展现出了她饱读诗书的深厚积淀,虽然才12岁,但她讲话时常引经据典,且谦逊地称自己为小女子。于她,雅乐已成为一颗汉文化的种子,将传统文化深深地种在了她的心中。

襄阳艺术剧院简介(襄阳汉风华韵雅乐团)(7)

襄阳艺术剧院简介(襄阳汉风华韵雅乐团)(8)

跨越数千年历史复原礼乐舞蹈

高胡、扬琴、中国鼓合奏。充分发挥扬琴密打竹法和善于演奏大跳音程的特长,使陈调出新声,活泼流畅,生机盎然,节奏欢快。初次合奏,淋漓尽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孟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传承发展至今。

由于跨越了数千年历史,复原礼乐舞蹈并不容易。

乐团团长穆兰告诉记者,比如古琴谱,只有指法,没有节拍,指法还是用古文字组成,仅读懂就费时费力。舞谱更是难上加难,一方面由于古时记录技术有限,古舞谱一本难求;另一方面舞谱中舞蹈动作单一,且脚下是静止的,如何将这些动作串联起来是个难题。

如何揣摩古人的心思,最大限度还原古人的舞蹈动作呢?为此,汉风华韵雅乐团团长穆兰开始搜集《诗经》《礼记》等,尝试靠这些古籍中的记载,复原古代的舞蹈动作,她的主攻方向是明代朱载堉的舞谱。

在2013年9月日本“吟剑诗舞振兴会”访华交流演出上,穆兰对礼乐舞蹈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用舞蹈语言启发创造力。

那次演出中,穆兰发现,日本下至4岁的孩子,上至七旬老人,几乎都能通过诗舞的形式唱、跳唐诗,很少死记硬背。穆兰介绍,诗舞《静夜思》中,表演者一上场就蹲着,这让对舞蹈动作敏感的穆兰好奇,表演结束后,她询问日本演员“为何要蹲”。演员答道:从文献资料及专家判断来看,李白躺在室内床上的可能性较小,应该是搬了一个马扎坐在院里,所以用蹲来表示坐在马扎上。

古籍读得多了,演员们自然融入到礼乐文化中。穿着改良版的汉服,手拎竹编的包,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着古人的礼仪……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与礼乐文化进行着对话。

2013年,穆兰结识了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建顺;第二年,她又跟随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深造。多年来,穆兰跟随各位老师一起,一直为复原古典舞蹈做着努力。“礼乐舞蹈不仅是舞蹈,还能助练习者学习礼乐知识、提升内涵、开发创造性思维。”穆兰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