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轶滨的采访(姚轶滨首秀东方时空)
前日,姚轶滨出镜总台央视新闻频道8点档直播的《东方时空》,这是其在电视大屏CCTV-13亮相的第二档新闻节目。此前,他常驻11点时段的深夜新闻杂志《24小时》。
对于此次亮相《东方时空》“不知道是代班还是加盟”,网友“风中的承诺”分析认为,“劳春燕在前方,沙晨本周休息,柴璐国庆假期刚出镜,王宁可能又出去采访了,所以应该是代班。”
在昨晚的节目中,姚轶滨两度连线《东方时空》常驻主播、此番神舟十三号特别报道出镜记者劳春燕。“嫦娥蝉褶”笑言,“又一个主播互相连线!”在节目报尾时,姚轶滨说,“感谢您的收看,明天见。”
据此,“Benen”说道,“说起来东方时空确实应该增补一个男播,只有沙晨一个男播,却有三个女播,有点怪怪的。其实我挺希望他加盟东方时空的,他在各方面都很符合节目的定位。”
“爱新闻の”表示,“他的主持风格我觉得还是蛮有特点的,润物细无声,微笑或者打趣都比较自然,听着还是蛮舒服的。”“Benen”跟评附议,“对,有评论部和说新闻的感觉。”
诞生于90年代的《东方时空》作为我国开风气之先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晨间荧屏的第一声问候,当时被称许为“改变了母体央视之样貌”。而放眼当下,这档节目却被网友戏称为“8点直播间”。在新媒体语境下,有论点认为该节目“特色不明、深度不够、形式单一。”
新闻有力,报道恒温。诞生了多档王牌节目的评论部,亦是业界同仁、放送同好的恒久心头好。在不少趣缘社群,“评论部”是高频关键词,而在学人眼中,1990年代央视新闻评论部生产实践的形态变革与话语转型,是颇堪寻味的专业论题。
曾就职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新闻调查》栏目、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新闻传播学院的张海华就曾著书思忖前述议题——
1993年,也就是邓小平南方讲话的第二年,中央电视台在“荒芜”的早间时段推出了《东方时空》这一前所未有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随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成立了专门从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新闻评论部,从而拉开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序幕。“关注普通人”“尊重”“平等”,这些理念成为这些栏目创办者的共识,也成为他们以电视节目推动社会变革的朴素信仰。
年轻的电视从业者们以纪实主义为指引,开始尝试突破以往程式化的电视话语,让观众从电视上看到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看到不同于以往电视上主流新闻话语的新的形式和内容,用新的电视节目形态传达新的理念。
《东方时空》的三个子栏目——《生活空间》《东方之子》《焦点时刻》分别成为观察纪实、谈话纪实、报道纪实三种节目形态的发展源头,这三种节目形态是建构电视启蒙话语的三种形式策略,共同体现和代表了人文关怀、思想多元和社会批判等理念。
此后,《焦点访谈》(1994年)、《实话实说》(1996年)、《新闻调查》(1996年)等多个有影响力的深度栏目相继诞生。从而形成了以“老百姓”为话语对象的1990年代独特的电视启蒙话语。随着1990年代中国媒介环境日益多元化和市场化加速发展, 1990年代初期建构起来的电视启蒙话语也逐渐向电视专业话语转型,它们的发展、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电视话语中的场域关系变革。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东方时空》。而眼下稍显失色的《东方时空》,观众热盼重返“点燃理想的日子”,“用他们所追求的理想,所负载的价值观,影响当下的观众,促进中国社会更深层次的变革”。
作者 | 杨竣博
责编 | 孙晓宁 美编 | 王伟民 总编 | 陈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